绿林网

解药——走进制药新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解药——走进制药新世界》是一本由巴里·沃思著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3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药——走进制药新世界》读后感(一):罕见病治疗与药物研发任重道远

有动力支持罕见病药物开发的大多是患者本人及家属,但是因为其“罕见”,这一群体也是非常有限的,导致罕见病药物比其它药物更加难以获取。除了基金会慈善捐助之外,很有必要提高公众意识,让普通人对这类疾病的现状有所了解,进而有意愿提供支持。《解药》这本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很好的例子,福泰制药对囊性纤维化“无心插柳”的投入,为公司赢得了可观的收入,其成功的营销和募捐方式也为国内相关机构提供了借鉴。

《解药——走进制药新世界》读后感(二):扭曲现实的能力

《解药》,“名著”《十亿美元分子》的续篇。后者更多的是从0-1创建一家biotech公司的科学历程,相比之下《解药》则是更广阔的商业画卷,描述了Vertex福泰制药如何从biotech成长到pharma、管线推进(明星丙肝药950和意外之喜囊性纤维化药物770/809)的跌宕起伏、资本市场和融资困难的紧迫、特别是从科学到真正实现商业化的历程。

虽然少了一些前篇关于蛋白解析和分子理性设计的饶有趣味的科学内容、也没有博格与施瑞伯的科学竞赛恩怨,但《解药》的故事节奏更快、更涉及到一家创新药公司的演变成长和管理规划,以及福泰真正开始登上pharma舞台,与默沙东/先灵葆雅、吉利德/ Pharmasset、GSK展开正面竞争。我觉得至少有那么几个高亮人物和事迹很值得推荐:

1) 博格“扭曲现实的魔法力”依然是福泰的最强悍驱动力,通过勇气、魅力和营销来说服自己和他人,做成一切事情的坚韧。正如博格自己在篇头序言中所说:【我们不害怕努力、不害怕失败,我们真正害怕的是平庸。】看来能够有如此成就的人,真的是需要一些偏执狂,乔布斯啊、马斯克莫不如此。事实上,书中有好几处就将博格和乔布斯进行类比,可能有些事情确实是相通的吧。

2) 时任福泰CEO/现任ARCH Venture合伙人的Vicki Sato女士在科学界颇有声望,组织技巧优雅、擅长处理矛盾,可以巧妙的将性格孤僻的科学家们、制药界那些过度自我膨胀者们拧成一股劲,维持以很好的平衡,如舞者般的团队管理艺术和天赋,令人称赞。有趣的是,事实上Vicki Sato女士确实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能腾出时间去练习芭蕾舞。

3) 福泰首席商务官奥德里奇的强大BD能力,在1997年竟然将一个尚未PCC的项目以4000万美金卖给了礼来,后者还对vertex额外投资了1000万美元,以及总利润的30%分成,简直就是超现实的BD案例。

4) 非常难得的是,书中记载了FDA新药评审会的详细现场,CMO考夫曼与评审专家关于丙肝药替拉瑞韦副作用(皮疹、胆红素)的辩论很有意思,有理有据和稳重镇定是最有说服力的力量。

5) 囊性纤维化从一开始不被重视到后来异军突起,作为一款罕见病药物支撑起福泰成长为全球top药企。看来投资还是要避免同质化的“拉平效应”啊,而应该去追求独家独占品种的“挤出效应”。

最后,作为一个长期持股至今的小小小散户,真心祝愿福泰制药(VRTX)未来更上一层楼。

《解药——走进制药新世界》读后感(三):关于“守业”的故事

这本书是《十亿美元分子》的续集。《十亿美元分子》讲的是福泰创立到上市时间约3年的故事,《解药》讲的是福泰从上市到建立跨国药企的近20年的故事。不过,没读过《十亿》并不影响本书阅读,因为作者在一开始简要介绍了最初的创业故事。

创业的故事总是让人热血沸腾的,创业之后的守业故事容易被忽视。但实际上,守业过程才是今天我们能回顾这家公司的关键,毕竟如果它没“守”成,它今天也就不复存在,也就不值得去回顾它的创业经历。

个人的感觉是,“守业”的关键或许在于“创业”,福泰在这期间所做的,就是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干自己没干过的事,无论是科学上的,还是商业上的。但是,其中总有许多值得创业者去领悟的,比如创建公司文化,比如保持创新激情。运营公司、发展企业或曰“基业常青”也是一门学问,书中主角们对待这门学问的态度,跟他们对待研发课题一样严肃、充满激情。

与前部相比,这部更多涉及商业,纯科学的分量降低了。但对科技公司来说,科研依然是第一位的,所有的商业运作、股市涨跌,无不与科研进展秘切相关。一个实验成功的消息能让股票大涨,一次临床试验结果不佳,能让公司陷入危局。因此,不同药企之间的科研竞赛,就让人紧张得透不过气,而且成败毫无缘由毫无预警,今天这家公司还风生水起仿佛胜券在手,明天突然就一败到底,完全退出赛道。

与药物研发一波三折、无法预期相伴的,是书中角色的起落来去,你刚对一个角色产生好感,觉得他将伴随着公司的成长而绽放异彩,可没几章他就走人了!

如果这是一部小说,绝对是情节无法预期,转折再转折那类。

科学和医学期望,常常与商业需求(直白一点说就是华尔街的期望)相悖。我很喜欢的一个地方就是,一次会议上,市场部头头PPT第一页说的是“我们能满足华尔街的预期吗?” 然后boos说“别再让我看到类似的幻灯片”。药企有时候和华尔街相看两厌,华尔街嫌弃他们不善经营不去尽快产生收益,药企觉得华尔街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价值。

当然药企有时也跟FDA相看两厌,药企觉得FDA被一班刻板不知变通的家伙掌控,FDA觉得药企只想着走捷径对待医学科学敬畏太少。

戏剧要有冲突才好看。而这里面恰恰最不缺冲突。

书中对20年间商业生态的描绘很丰满,无论是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药企疯狂并购,还是中国企业开始在医药行业崭露头角,都能让人看到时代的洪流。

《十亿美元分子》讲的是创业故事,也是作者的“创业”作品,《解药》讲的是“守业”的故事,作者也出色地完成了“守业”任务,给出了一本跟从前不同风貌但依然精彩的作品。而且,应该说,对于现在中国很多新兴企业来说,如何“守业”或许更加重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