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飞狐外传(全二册)读后感100字

飞狐外传(全二册)读后感100字

《飞狐外传(全二册)》是一本由金庸著作,广州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1.00元,页数:6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飞狐外传(全二册)》读后感(一):都说你豪气潇洒少年英雄,却不知有人在替他负重前行

刀法快如闪电,拳打多少英雄豪杰,一招一式尽显英雄气概,江湖谁不知雪山飞狐。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可能她并非如花似玉,也可能七芯海棠令人望而生畏,总之那一朵娇艳的花,未曾被注意,反而替他挡下危机重重。

他却越发肆意妄为,龙潭虎穴 刀山火海,更是不在话下。我乃英雄本色,殊不知有人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生命。

《飞狐外传(全二册)》读后感(二):金庸就是好啊?

就是好啊?要是他老人家还在我要拜他为我的师傅啊?很好你看过了就不想换了?还想看一遍你要是看到的?就给我投上一票啊?

投票的赏上一票? 不投的捧个场啊?

我在这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啊?

《飞狐外传(全二册)》读后感(三):《飞狐外传》

大师凋零,重拾武侠。 金庸热大致是在我小学到初中的那个阶段,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当时的四大武侠名家。再晚一些的黄易,也曾风靡一时。当年买书还不是主流,难得同学之间有套武侠小说,几乎是校园内社会地位的最高象征之一。当年的主流是在小店借书,1元/天。通常一本书,早上借隔天晚上就可以还。遇到暑假的时候,一天甚至可以读2-3本。沉迷于江湖,不可自拔。 后来电视剧、电影的普及,金庸的武侠作品被翻拍无数个版本,陪伴了从少年到青年的那段记忆。时至今日,记忆交错,已无法分清当年是读了小说,还是看的连续剧。这也应该是80后那一代人的主流记忆吧。 如今大师仙逝,按着“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顺序,重回江湖。一半算是怀念,一半算是情怀。那个时代哪个男人心中没有自己的武侠梦呢? 回归小说,《飞狐外传》绝非金庸的最佳呈现,可胡斐却是金庸系列里一见倾心的人物。当年看,与现在读,心境阅历已全然不同。就像金老再屡次改版中所承认的,人物刻画和剧情发展,有些过于简单。英雄、恶霸,人物关系如此横刀立马,善恶情仇如此泾渭分明。以现代人的心理观察,去回溯几百年前的古人,全然没有踪迹可循。所以,武侠本身,义气当先,快意恩仇之中的江湖,惩恶扬善本也是古往今来人们心中所遵循的道义。 金庸的小说,循着历史的脉络,为了心中各自的道义,扬鞭驰疆游走人间。或以情、或诉爱、或讲义,或守信,君子、大侠、小人、魔头,各色纷杂,行走于江湖,又相忘于江湖……

《飞狐外传(全二册)》读后感(四):追忆少年时代

金庸的小说,我基本上都看过,最喜欢的女主角有程灵素和小昭,两个都是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典范.上初中的时候首次接触到飞狐外传,又惊又喜.原来还有这样好看得东西.

当时只是看情节,特别愿意看武打的细节描述,现在想来还是太小,不明白金庸先生把感情隐于情节的含蓄.

后来,又看了不知道几遍,,慢慢的读懂了程灵素,特别是最后她死的时候,我每一次读,都会流眼泪,很傻的,明知道这样的事情是虚构的,本身人物就是虚构的嘛,大概因为太缺乏了,所以不明就里的觉得这样的女人很了不起.

看过三联的版本,做的比较拖沓,包装的比较精致,偶尔看到花城的新版(应该是最新版的了吧)飞狐,封面做的简单素雅,分两册,顺手竟然翻到"毒手药王"一章节,舍不得放下,买下来了,回家又读,又读.

看到程灵素费尽心机的安排了自己,安排了胡大哥,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好人大概就是这样,常常不得圆满,金先生明明说过,最喜欢灵素的,为何一开始就替她安排这样一个结局?大概,36岁时候的金先生也是,心里有个袁紫衣,身边有个程灵素吧?明知道,她有多好,可是,总是放不下心里的她.是缘分亦或是命运,谁又能解释?

每次看到程灵素死了,我就不大愿意往下面看了.

这一次看,还有个发现,就是我以前满讨厌马春花的,现在觉得她也没有那么讨厌了,人生自古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于月.

另外,看到她那个莽撞,粗鲁,暴躁也没啥做为的师哥,徐铮,竟然也为他难过起来,一生忠厚老实,绿帽子带了多少年,到了最后也是一直隐忍,临了死于情敌掌下,也得不到妻子的半分爱.粗人,情浓起来,也是可怕.

《飞狐外传(全二册)》读后感(五):再读《飞狐外传》

读罢《飞狐外传》,我不禁掩卷而叹,想这整本书唯此句“我见到你是我命苦,不见你,我仍然命苦”而已。

《飞狐外传》描写人物线条较后期作品要粗,人物刻画不够细致,虽然如此,依然可以窥见人物的大概,因为英雄人物本来便是以“粗犷率真”为傲的,但是就情节细细品味,似缺了些东西。原来,书中满是江湖门派为己或为公的较量,在较量的过程中,作者展开想象或实际考察的功夫,把各门派武功的招式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也许就是武侠小说没有几人能写好的原因吧,但是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想不光是为了了解一下江湖上有哪些门派或是哪一门派的杀手锏是什么吧,相比前者,读者更愿意从细致、巧妙的情节中感受人物独特的性格和细腻的情感,于是袁紫衣和程灵素的出场是必须的。

然而,袁、程二人的出场又是短暂的。按照“粗犷式”英雄性格发展规律来看,女子在表现粗犷的武侠人物的小说中难免会会与英雄产生瓜葛,于是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这样一来,最终影响到小说的艺术效果,就像阿朱之于萧峰。袁、程二人的出场就是为了衬托胡斐柔情的一面,一个生性豪放,生长在东北雪上之中的人如果不让他有点柔情,则小说人物的形象就未免有点单一了,而且她们的出场又不能太久,否则又会影响英雄人物的主体性格,耽误性格发展就是耽误情节的发展。

前面的啰嗦似乎有点跑题了,我的意思并非是想讨论袁、程二在小说中的艺术作用,而是强调她们出现的必然性。袁紫衣对胡斐的爱慕是非常符合她的性格的,他性格率真,不服输,在听到长辈们夸赞胡斐的时候,肯定就对胡斐有好感了,但是又想和胡斐一比高下,在经过数番较量之后,袁紫衣就彻底把自己的心交给胡斐了,但是由于身世所迫,一直不敢有所表白,直到为了保护自己禽兽不如的爹,或者是为了不让心爱的人误会自己,又或者是间接地向胡斐表达爱意或不能爱的窘境。程灵素的胡斐的爱就比较突然了,我称它为“一见钟情”,当然,世间估计没有所谓的“一见钟情”,一见钟情的原因是在那一刻对方身上有某个细节吸引了自己,对于胡斐来说,就是胡斐认真地挑水并细心地给每朵花浇水,因为程灵素乃毒王关门弟子,毕生对制毒、解读之来源——花喜爱有加,因此看到这么爱惜花的人自然起了怜“草”惜玉的感情,最后种下了情愫。程灵素心比较实诚,悄悄地爱上了胡斐,并忍着感情将自己和胡斐的关系变成妹兄关系,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爱,爱得毫无索取,爱得舍己为人。袁、程二人着实让胡斐难为了一把,让他左右为难,幸亏程灵素的善解人意。

只有袁、程二人的爱情都是以想爱而不能的结局收尾时,才会让人心疼,才能有袁紫衣的那句令人动容的话,我跟学生说,我在教室里看晚修,看到这句话时,眼泪差点就流出来了,我并不会煽情,相反,我是一个冷静的人,当这句话说得水到渠成时,世间的种种无奈便已经和盘托出了。

知音难觅,大概如此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