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端午节巧学香包作文

端午节巧学香包作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端午节巧学香包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端午节,吃囧子,差艾草,包艾包,插艾草”

今天是端午节,咱们来说说香包。

一说香包我们肯定想起香包的作用,它可是驱蚊的好宝贝,让我们做一个香包吧!

材料有:红布两片,艾叶,红针线。

先对折红布,减一个图形,缝好楼一个口,放上艾叶,OK。

艾包的由来: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五月俗称毒月,根据风土志记载,农历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中天节,有制造各式各样避邪物的风俗,而在荆楚岁时记,也记载着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来避除一些有毒的东西,另外风俗通上面记载,用五色彩线系绑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长命百岁,叫它做长命缕。

慢慢的这两项风俗逐渐合而为一,演变成用五色彩线系着一个装满艾草,雄黄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给小孩挂着,防止毒虫侵扰,有袪毒避邪的功用,并成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于是就此确定了香包的地位。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做香包是妇女们表现女红手艺最佳机会。从香包图案和绣工可以看出制作者的手艺。

“端午节,吃囧子,差艾草,包艾包,插艾草”

第二篇

去年暑假,妈妈帮我报了一个美术兴趣班。

第一节课,我们画卡通蜘蛛。

一个圆,一个椭圆,再来一个大大的圆。一只腰细肚大的蜘蛛雏形就画好了。再加上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只可爱的小蜘蛛就诞生了。

要上色了,我用紫色打底,再画上几条黄色的线,可爱的小蜘蛛就给我改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毒蜘蛛。再配上一副坚硬的毒牙,看着就让人毛骨悚然。

蜘蛛没有网怎么行呢?于是,我又画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和毒蜘蛛真是配极了!我陶醉在我的画中,心里乐滋滋的想着:我一定是画的最好的!不知道他们的画是什么样的,我可以把他们画中的精髓学过来……正想着心事跟我,没注意到我的笔离越来越近,最后……咝的一声,把我从幻想中拉回现实,而我的画上也留下了一道醒目的疤痕。

我懊丧极了,恨不得抽自己两个大嘴巴。这时,老师走了过来,什么也没说,只是在那道疤痕上添了几笔,一只虫子的雏形便现了出来。我恍然大悟,立刻刷刷刷地画起来。不一会儿,一直被蛛丝捆得严严实实的虫子就出现在离毒蜘蛛不远的地方。

看着我经过改造的画,我满意的笑了。从那以后,当我在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我不会再爱懊丧,而是思考该如何解决。

第三篇

端午节时,我们都会戴香包。

提起香包,大家太熟悉不过了。香包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了,当时香包的运用范围广阔,第一,可以驱虫辟邪。第二,在古代时可以当做秘密交流的好帮手。

每到端午节的清晨吃完粽子后,奶奶就用那灵巧的双手给我秀一个我最喜爱的熊猫香包,我闻了闻,发现里面有种淡淡的清香,于是我就问奶奶是怎么会事?奶奶笑着说:“它里面有艾叶,冰晶,香草等中草药组成所以有种清香。香包因为它香所以取名为香包, 所以过端午节时,长辈们都会给我们佩戴香包,想让我们在这一年里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成长。”我恍然大悟明白了香包由来。

随着时间的变迁,香包的样子也多彩多姿,有十二生肖,有花,有人物。可是我最喜欢的就是十二生肖里面的龙了,因我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流着的是中国人的血,我们是同根生的亲兄弟姐妹,不离不弃。

第四篇

端午节就要到了,人们习惯包粽子、做香包,所以沈致遥同学送给我们每人一只小香包。

小香包长约7厘米,宽约5厘米。香包上有用金丝线精心绣出的花纹和红色的斑点。金色的花纹像一根根枝条,红色的斑点就像一朵朵小花。香包两面有两个金丝线包围的红色菱形,一面绣着“平安”,一面绣着“福”字,象征着对人们的祝福。

香包的顶端缝着一个用红线编织成的挂绳,底部挂着一个漂亮的绿色珍珠,下面还有用很多红线做成的流苏,看起来美极了!

我凑近一闻,一股浓浓的、苦苦的中药味扑鼻而来。香包里面的包着中药,能驱赶蚊虫,还能预防感冒呢!

谢谢沈致遥同学!

第五篇

端午节做香包_端午节记事作文400字

端午节马上到了,老师说:“在端午节那天要在身上洒上雄黄酒,戴上香包,就会保佑你一生平安。”我想在端午节那天买一个香包,可是我又觉得做一个香包更有意义。

我东瞧瞧,西瞧瞧,不知不觉来到了东洲路。无意间发现了一间一元超市。走进门,叔叔问:“你要什么东西?”“请问有香料吗?”有你等着,我马上给你拿。”买完了薰衣草和艾叶草,我就完成了做香包的第一步。

我回到家,拿出一块红布,在上面画了一个较长的长方形,再剪下来。接着我开始缝,先把长方形对折,沿着两条长开始缝。刚开始缝还简单的,然后我就加快速度,“哎哟,哎哟,疼死我了。”我尖叫道。赶快放下针生怕再被针扎到,就急忙跑去请教妈妈,“妈妈,为什么你平时缝衣服时缝得又快又好呢?而我却扎到了手。”“这叫熟能生巧”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说。我听了后,又一次拿起针小心翼翼地缝着,缝啊,缝啊,终于缝好了。“耶,我成功了!”

这个端午节我过得很开心,因为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

今年的端午节_端午节记事作文400字

端午节是我国“三节”中的一个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早上,我一边吃粽子,一边看电视。正巧,我看到有一个节目是赛龙舟。这时,妈妈对我说:“你知道赛龙舟、吃粽子的来历吗?”我说:“知道呀!相传龙舟竞赛是为了捞救投进汩罗江而死的爱国大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妈妈听了高兴地说:“我儿子懂得真多。”奶奶见我们谈得这么开心,凑上来说:“你们知道吗?端午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这倒是蛮好玩的。”我和妈妈一起说道。

吃过晚饭,爸爸、妈妈和我去散步。一路上,我都念着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念着念着,爸爸、妈妈也加入其中了。

啊!端午节的学问可真多。

第六篇

读书学习有无捷径可觅?多少年来,多少人曾经寻找,希望能找到一条捷径,却都未能如愿。读书学习没有捷径,但是有巧法。这个“巧”,是个学习的窍门,成功的秘诀。

巧学的第一个方法是抄书与背书。这似乎不好理解,抄书与背书一直被视为笨方法,如何能称为巧学。其实,无数事实上证明,在学习上,最“巧”的方法,恰恰是最“笨”的抄书与背书。梁启超在谈读书方法时,就强调抄书的重要。他说抄书“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

我国古代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从小跟随父亲蔡邕学习,她能背诵大量的文学名著,也将她父亲的作品背诵成熟。后来,蔡邕的文章诗稿在兵荒马乱中散失了,蔡文姬凭记忆背诵出来,是蔡邕四百多篇著作能流传至今。她不但以深厚的背功挽救了祖国宝贵的文学遗产,而且因熟读背,打下了深厚的功底,写出了烩灸人口的佳作。

学者宋濂自小借书抄书,得以遍读重要学术著作,成为知名学问家。司马光幼年即背诵史籍,他对上千年的史料了如指掌,才写出了《资治通鉴》。这抄书背书是学习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种巧学方法。看似笨拙的方法,却蕴含着巧学的实质。

巧学的另一个方法是提要钩玄。韩愈在《进学解》里介绍他自己读书的方法是:“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契其领。”韩愈的提要领,钩主旨的读书方法,确是一个巧妙的方法。“提要钩玄”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要求在读书学习时做到三到——眼到、心到、手到。要求三勤——眼勤、脑勤、笔勤。

古代大学问家还十分重视写读书笔记,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都是用读书笔记汇成的。如王应麟的《因学纪闻》。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引之的《经学礼记》……

巧学与苦学看似对立,实际相辅相成。巧中有苦,苦能生巧。我们在学习中,应当舍得下苦功,同时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巧学的方法,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第七篇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教室里不断传出关于端午的童谣。原来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正在提前过端午呢!

在我们满怀期待的目光中,俞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份做香包的材料。大家拿到材料包都异常兴奋,但都无从下手,我看看你,你看看我,大家伙儿都在座位上干着急。俞老师简单地给我们讲解了一下制作香包的步骤,然后让我们自己一边看说明书一边动手做。

我们照着说明书的步骤慢慢摸索着做了起来。首先拿出一个福字,倒着贴在四个孔之间,贴福字的时候,要注意布的正反面。其次用双面胶贴在布的两个边边上,再对折把两条边粘起来,注意要粘仔细了,不要露出双面胶。最难的就是穿线了,我们拿到的线头都是散开的,可是针眼那么小,我反反复复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把线穿进去,急得我手心都出汗了。可是这小小的针眼怎么可以难倒我呢?我急中生智,把线头放嘴巴里舔了一下,好像有点效果嘛,线头确实没有那么散了。就这样我重复试了好几次,终于把线穿了进去,我欣喜若狂,顾不上嘴巴里掉的一嘴的毛线,美滋滋地照着说明书的要求缝起了香包。在我的不懈努力下,长得不太像葫芦的香包终于成型了。

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地把香包送给了妈妈。妈妈拿到了礼物,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连连夸我做得好,并且告诉我这是妈妈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我听了心里乐开了花。真希望我亲手做的香包能给妈妈带来好运。

第八篇

在我的家乡庆阳,人们过端午节和别的地方可有点不大一样。每年端午节前后,我们都要举办盛大的香包节。其实,戴香包也和纪念屈原有关。相传屈原很喜欢香草和美丽的服饰,所以后世人们就用彩色的绸缎和布料包上的香草料,做成形态不同的香包戴在身上以此来纪念屈原。做香包、戴香包在我们家乡非常盛行。每年端午节的时候,大街小巷满是卖香包的,五颜六色的香包一排排一片片,满街飘香。由于庆阳人民的这个习俗,从二零零二年开始,庆阳市政府决定,在端午节的基础上,举办有我们庆阳特色的香包节,把千家万户做出来的香包展现给全国人民。

由于有了香包节,天南地北的客人都来到庆阳,把庆阳的香包带到外面。从此,各种各样的香包,就成了家乡庆阳的一张“名片”。好多人因为看到了香包,才知道了庆阳;好多人虽然没有到过庆阳,但因为家里挂了庆阳香包,也对庆阳多了份了解。庆阳人用香包发展了经济,也用香包推广了自己的民俗文化。

几乎每年的香包节,我都要跟爸爸妈妈参观上好几回。由于香包是一个一个靠手工绣制的,所以我们看到的香包每一个都独一无二十分珍贵。香包的种类也十分繁多,有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挂件,有形象逼真的小物品,比如小南瓜、小辣椒,还有奥运福娃、两只鸳鸯、小荷包等等,琳琅满目;这些香包也大小各异不一而足,你看那绣满了花的大花瓶,比人还高出许多,听说绣制起来可十分费功夫的。要说小的,可仅有拇指那么大,你看那脖子上手腕上戴的小南瓜、小铃铛,小巧玲珑,让人爱不释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要算去年香包节上看到的一只小兔子了,它太可爱了,把我看得入了迷。那长长的耳朵下,一双粉色红色的小眼睛大大的,仿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遍似的,那三瓣嘴中还紧紧地叼着一束青草,就像怕谁抢去似的。

家乡的香包节真是太有意思了,如果你有空,一定要来参加一回,因为不看看那些五花八门,色彩缤纷的香包,你准会留下很大的遗憾的。

我爱家乡的香包,更爱我家乡的香包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