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名家名译随身典藏》读后感摘抄

《名家名译随身典藏》是一本由中央编译出版社著作,15.00出版的2003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名家名译随身典藏》读后感(一):南方高速公路

我看的是《南方高速公路》,是阿根廷的胡利奥·科塔萨尔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我看过他的《跳房子》和《中奖彩票》,不过他的作品有些晦暗难懂。 此书中的《南方高速公路》表现得是一次超大的堵车中人们的种种表现,我想这种境况和心境也已经在中国体现,当然我不开车,所以没办法真正体会。作品主要表现在白色恐怖下的中小资产阶级的精神状态。

《名家名译随身典藏》读后感(二):《南方高速公路》

以下引自维基百科:

有些评论认为1963年出版的《城市与狗》与1962年出版的《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1963年出版的《跳房子》和1967年出版的《百年孤独》)将拉丁美洲文学带进爆炸时期。

巴尔加斯·略萨也因此和这3部小说的作者: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被评论者称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4大主将。

4人以外还有智利的何塞·多诺索、乌拉圭的胡安·卡洛斯·奥内蒂等作家。

以上。

四天王名声赫赫——喂!博尔赫斯在哪儿?——但是富恩特斯也就仅限于读过《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记不得细节了,只记得有军人);马尔克斯同样,就看了《百年孤独》(盗版,压根读不懂)和《霍乱时期的爱情》(无敌浪漫)。四天王里也就好好研究了略萨——还会过真人,泪流满面——惭愧惭愧。

说对科塔萨尔有多熟悉吧,倒也说不上来——除了现在用作微信头像的那张传世神照——只看过两本短篇集,《万火归一》和这本,短篇集,其中应该还有重复的篇目,毕竟《万火归一》里本身就包含了《南方高速公路》——可想而知《南方高速》是看了多少遍了。对作家的不了解自然就会导致对作品风格的不了解——更何况还没读《跳房子》呢。

《南方高速公路》作为题首,想必也看出编者对这片短篇的喜爱之情。现在回想几年前初读《南方高速》的心情略显模糊,但依稀记得的是看不到头的堵车,来来往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催生的焦躁情绪,一朵小小的爱情之花。没什么大不了的是吧?但是近来再读《南方高速》,不停歇地一口气地去跟着他们一起堵,却看到了一个世界的无限可能性。从世界秩序到混乱再到新秩序再回归世界秩序的过程,众人看似是一个个照着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最后却像是被一只无形之手所推动一般,进行了革命与重组。南方高速像是一条人性的试验场、世界的试验场,从中可能隐喻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我猜),也有可能代表了科塔萨尔的世界观,短短的一篇小说便用微观的角度给你展现了世界——感觉这怎么写得像是曾经看到过的一篇《百年孤独》的评论——实为惊艳之作。

《我们如此热爱格伦达》则是极尽到过分地描绘一群偶像崇拜者的卫道行为,甚至最后达到了意图毁灭偶像以保留偶像光辉形象的疯狂程度。尽管意图明确——设定目标后就毫不偏离地向着目标冲刺,结束——但这篇也是我很钟意的一篇短篇。对于他人,对于自我,对于非本真的夹杂主观幻想的对象的思考,格伦达于我就如CYQ那般既远又近。

《一朵黄花》、《被侵占的住宅》、《粗线画》、《公共汽车》、《妈妈的信》都含着浓重的歇斯底里的意味,而之所以产生如此的歇斯底里,又都是被外部的某些原因所步步紧逼之下近乎疯狂的恐惧。

《中午的海岛》大篇幅地描写乘务员憧憬着海岛质朴的生活,而在最后却以飞机坠落结尾——这算是向乡土风的致意?

《满意的服务》(《好差事》?)描述的是一位钟点工大妈,因为值得信任会被托付“重要”的差事,比如看狗,比如假装死者母亲。在逆来顺受的习惯深刻烙印时,一位不曾相识的先生的关心使她动容。

“由于那个系围巾的人的捣乱,罗赛先生是那么难过。他一直在为丧事操心,希望一切都顺顺利利地进行,让人们看到葬礼举行得多么好,大家是多么爱贝贝先生。”

《秘密武器》算是科塔萨尔完爆我的一篇了,唯有这一篇压根不知道写了些什么,于是上网找书评,没有,只能再换做英语去看,结果发现提到的“纳粹”、“过去”、“强奸”,压根没有看到啊。本书封底如是说:

“主要描写了一个被理性蹂躏的世界。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与幻想色彩使科塔萨尔保留了南美作家自我审视的批评角度和论述风格。”

只想骂娘啊,谁写这句话的一定是论文高手,用了那么多大词等于什么都没说,你赢了。

总得来说,很遗憾,对科塔萨尔其实仍旧没有一个固态化的认知,就像是把一粒盐置于水中一样,相比之下,看卡夫卡的短篇——虽然没有《城堡》一部来得定型效果那么强——倒是风格更强烈一些吧。但其实一直以来对于短篇小说也许是我自身的吸收有问题,总是难以好好欣赏这样的作品——和诗歌一样。

也许下一本不得不打开被CYQ神化得不得了的《跳房子》了吧。

《名家名译随身典藏》读后感(三):像河水一样流动

与胡利奥·科塔萨尔的世界相逢,最好是在一次饱餐之后的闲适散步途中。当你需要找个地方歇歇脚的时候,路边刚巧有个雅致的书店。而《南方高速公路》就会在你漫不经心的浏览中映入眼帘。那么,请拿起来随意翻阅吧,从任何一页开始都行。最后的最后你会甘之如饴的掏钱买下它。是的。相信我。这将是无可避免的事。确定的就如同你总有一天会在某一个街角的转弯处闯入某一种生活。它一直安静的存在着。仿佛沉浸到梦想里不愿醒来的时间。

这样的阅读如果从科塔萨尔(作者经历、流派)开始,显然是没有多大必要的。因为从阅读的一开始,读者所能接触到的且只能接触到的便是组成生活本身的经纬线。这是一种剔除任何概念之后,混沌、黏着、细碎、流动的半透明物质。面对着这种物质编织的小说时,事先是不需要任何预判、猜测的——任何希求沿着大脑中的主观脉络寻找卡塔萨尔小说必然性的冒然举动,无一例外会跌入小说本身天然具备的陷阱:超越逻辑和编排,介于理性和荒诞之间,对从帷幕后面隐约伸出来的木偶线欲拒还迎的存在感。它完全忠实于生活,但是并不像古板愚蠢的自然主义者那样不动声色的追求一种实质上的傀儡感。在自然主义所有侥幸得以流传至今的作品中,没有一部能够超越作者脑海中的逻辑框架。这种把生活压榨为条条款款的拙劣做法,唯一的结果是培养人们的骄傲自大。它无法像科塔萨尔的这些小说一样近乎无限制的增加语言的密度,进而扩充意象在文本中的自由度。以便最终自动形成生不可测的阅读漩涡,模拟生活表象之下的无底深渊。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塔萨尔再次创造了生活。

这本小书是由《南方高速公路》、《我们如此热爱格伦达》、《中午的海岛》、《一朵黄花》、《被侵占的住宅》、《粗线画》、《公共汽车》、《妈妈的信》、《秘密武器》、《满意的服务》这十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其中除了《粗线画》、《秘密武器》和《满意的服务》这三篇有些许很容易注意到的悬置、情节和推进线索以外(即便是"很容易"注意到,也并非特别明显),其余的小说似乎都是在最通常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像《南方高速公路》中堵车人应急般的对策行动;《我们如此热爱格伦达》中影迷自发形成的私密俱乐部样式的活动;《中午的海岛》源起于一个乘务员对航线经过的小岛无法阐明的感情冲动;《公共汽车》上陌路乘客之间的微妙排斥和暧昧……等等等等。这种直接取材于生活本身的做法,换句话说,这种誊模生活连接处的做法,对荒谬、意外、冲动以及无意识的包容是非常有力的。它提供哲学的原物质,而并不会武断的对读者进行强制般的引导。因此在确定整个写作姿态之时,整个文本所能囊括的空间就已经是非常惊人的了。比如在《被侵占的住宅》里,你可以找到《百年孤独》里的潮湿气息。在《公共汽车》上,有《弗兰妮与祖伊》的微妙攻守。而在《妈妈的信》、《秘密武器》中,你必须时刻提醒着自己要打起百分之百的注意力,因为在这两篇小说中,其语言的弹性、意象的密集、连动还有完全不露痕迹的转合行进,密密麻麻的交织在一起,始终和读者的精神力保持着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寸土必争的强势争夺。如果你的阅读能力和精神力能够一直压制着作品内部的潜流,你会发现这是个美不胜收的世界。反之,哪怕是在阅读一个词一句话时分神的话,便会坠入云里雾里摸不到头脑了。

如果硬要从科塔萨尔的小说中挖掘意义,恐怕会有违小说存在的本意。——当然,我所说的“小说存在的本意”,不是新批评惯常使用的那一套理论所指称的,也不是文本分析、精神分析、女权分析、逻各斯、符号、形式等等合在一起或者各自独立后搞出来的“小说意义”。我出发的基点是:我认为小说本身就是生活,反之亦然。不是抽象的生活,不是生活的概括、提炼、折射、总结,小说就是生活的一切。这个概念目前我还无法确切、详尽、条理清晰的阐述它,然而它作为一种客观的美学评判标准,一种由复杂到简单然后重归复杂循环往复的圆通参照物,一种在各种相关理论融会贯通的思考模式,是在我对其进行阐述说明之前就存在的。所以在我看来,小说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迷一样体现出来的各学科价值的能力本身。至于细化、量化那就不该是文学领域里的事了。——在科塔萨尔的小说中,《南方高速公路》、《我们如此热爱格伦达》里面有社会契约论、集体无意识以及极权主义的萌芽状态;《一朵黄花》、《公共汽车》里出现了大量符号、隐喻、对时空的无解追问;《中午的海岛》、《妈妈的信》里有着非常强烈的存在感:“日常行动的链条被打断,心灵徒劳地寻找连接链条的环节”(加缪);还有《满意的服务》中,只做冰山一角式的描述,其实只是科塔萨尔对意识流的变形使用……

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里。原因很简单,因为河水是流动的。事实上我在试图讲述科塔萨尔的这本《南方高速公路》的优秀时,我亦又向旁人讲述流动的河水一样的遗憾和困惑。因为我很清楚,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精品短篇小说集,对于每一个愿意用心去阅读的人来说,上个十分钟阅读和下个十分钟阅读的感受可能都不一样。也许我能够放心的是,无论如何去读,无论哪一次读,它都是美的。它都会最终流淌成你的河流。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狠狠进入它,一次,再次,次次。

《名家名译随身典藏》读后感(四):我读《南方高速公路》

我难以弄清楚在围绕小说这种文本的相关理论中,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在我看来,针对小说的理论实际上仅是一种对理论本身的自我满足。每一个人都知道,说与写是何等的本质上的不同,说不过是对现成的摆放物的评头论足,可以完全不负责任地由着性子胡来,只要你可以自圆其说,那它仍然可以算得上是一套说词。然而写就不是这样轻松的事情,那是一个从头至尾每时每刻都与创造有关的事情,从无到有,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反复循环。然而一部作品存在的意义,如果离开了评论者的评论,它仍然是不完整的。这好比一个人生了孩子,这个孩子总避免不了接受他人或长或短的品论。小说的世界,写作者与评论者是同时存在的。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唯一问题是这两者的能相遇或是错过。

我同样对一部好小说的品质的全面把握存在着某种心虚的心理障碍。它们每每使得我在试图从中寻到破绽的阴暗心理作用下,不得不再一次从头将其阅读。如果是一部让人灰心的小说,它绝不会促成这种痛苦:每一次的阅读,都真正达到了某种复杂的体验。好的小说就象你不知道答案的魔术,它总是以你不可预知的手段带引你入迷。

说到阿根廷现代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恐怕不会如他的老师博尔赫斯那样出名。在博尔赫斯最得意的这个弟子身上,完全看不到博尔赫斯那略显枯燥的写作风格。他所显现的,是一种建立于自信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上的自由。在我第一次读到而且迄今为止也是唯一读到的短篇小说《南方高速公路》里,我完全被这个在阿根廷极其受人喜爱的作家的才华所叹服。而每当我试图阐述这部小说给我的快乐时,总是有一种鞭长莫及之感:这有如对于深爱的情人,有时候会心怀惴惴不安的感情,而这种感情虽然无时不在激荡,但总觉得语言表达上的困难。

现在让我们来假设这样的一个情境:在通往巴黎的南方高速公路上,因为前方发生了未知事件,而所有的人必须困身于四周都是汽车的高速公路上,等待着问题被解决,然后前行。好吧,如果堵车仅是一个小时,那么你可以视为是一段生活的小插曲,但是慢着,如果是一天,或是几天呢?周围是如你一样开始心急火燎的、因为这个意外而渐渐熟悉的陌生人,你们不能离开汽车很远,因为你不知道车队什么时候可以向前动起来。那会怎样呢?

《南方高速公路》就这样切断了所有可能的退路。它将毫不相干的每个人的命运就这样连接起来。

书中未曾出现任何一个人名,而以车名代替;也未曾出现任何的直接引语式的对话,而以观者的角度进行了叙事。它的切入点是在这看不到边的车流中的一个截面,作者以此为聚焦,以堵车事件中这一片区的人物怎样从陌生到熟悉,怎样组织起来应对该共同的困境为描写对像,以时间为线索,用如水云一般清畅的语言,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这部小说以主人工---工程师为主要的叙述视点,引领读者穿梭于困身车海的所有景像,深深印进我的脑海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车子可以前进几十公尺或者更多,所有关于前方传来的种种流言,从汽车窗口观察到的你的周围的世界,阳光和风雨,对于希望的一次次升起到一次次跌落,人与人之间临时的自然组合起来关系中的变迁,这种种同步进行的叙述场景带来的是一幅如临其境的流动画面。甚至于在人物疲惫的间隙,一只翩翩飞过来停落在车顶的美丽蝴蝶,所带给人们的那种愉快,通由作者无与伦比的语言才能,有条不紊,不慌不忙而有极富节奏地流出来。将一种没有任何重大戏剧性情节的小说写得并不令人感觉琐碎和无聊,我只能说,在这样的阅读感受后面,体现着作者对写作的自信,建立于那种寻找到这篇小说的叙述腔调的那种自信,完完全全控制住了读者的心弦。

我愿意不厌其烦,在几乎已能背诵下其中一些章节的情况下,将一些优美的段落再一次与朋友们在此共享。以下是我节选的两个部分。

"突然(此该天色已经开始黑了下来,远处的车顶呈现为淡紫色),一只白色的大蝴蝶落到了王妃的挡风玻璃上。在它停息的那个短暂而优雅的瞬间,姑娘和工程师对它的翅膀赞叹不已。他们无限惋惜地眼看着它飞走,越过托努斯和两位老夫妇的紫色ID,朝着从404的位置已经看不清楚的菲亚特600飞去,过了一会儿又回到西姆卡跟前。有人伸手去捉但却没有中住,于是便跑到那两位好像正在吃着什么东西的家民的阿里阿内顶上悠闲地扇动着翅膀,最后在公路后侧消失不见了。"

再一段,是小说的结尾。

公路上开始骚动起来,那是一种仿佛刚刚从永难终结的昏睡中醒来开始试验自己的力量、虽然沉重但却不可遏止的迁徙运动。托努斯的主人大声吩咐人们立即回到自己的车上去。博琉、ID、菲亚特600和德索托也开始活动起来。西姆卡上的小伙子犹如自己取得了什么非凡成就一般,得意洋洋地转身望了望404一眼,并且对也已开始缓慢进行的404、王妃、两位尼姑的双马力和DKW挥了挥手臂。。。。。工程师本来还希望借助于各排行车速度的变换最后赶上王妃,但是他终于逐渐明白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为原来在一起的那些车子已经不可挽回地四散,陌路之人的朝夕共处、司空见惯了的琐碎事务、在托努斯上面召开的紧急会议、幽静的黎明时分的王妃上的姑娘的爱抚、对玩具汽车着了迷的孩子们的笑声、尼姑捋着念珠的神态都已成为过去。。。。。404的左手边出现了一辆托努斯,刹那间,工程师觉得人们重又聚到了一起,秩序井然,可以齐头并进。然而,这一辆托努斯是绿色的,驾驶盘后面坐着一位带着茶镜、眼睛凝视着前方的女人。只好跟着车队朝前驶去、机械也采取同周围的车辆相同的速度,别的什么都不要再想了。他们皮夹克可能留在了年轻军人的大众上了。他刚开始几天读过的那本小说还在托努斯的主人的手里。一个几乎空了的薰衣草香精的瓶子可能还在两个尼姑的双马力上。而他自己却不时地要伸出手去摸一摸放在身边的那只长毛绒的小狗熊,这是王妃上的姑娘送给他的信物。最为荒唐的是,他念念不忘九点半钟在分配食物,念念不忘自己还得去看护那些生了病的人、同托努斯的主人和阿里阿内上的那个农民一起研究一下形势;然后是沉沉的黑夜,王妃上的姑娘会悄悄地钻进自己的车里,面对着天上的繁星或乌云,享受生活的乐趣,对,只能是这样,这一切不可能一去不再复返。说不定年轻军人弄到了一点眼下极短缺的饮水;不管怎么样,还有波斯切呢,只要照价会钱就行。红十字旗在收音机的天线杆上狂飘乱舞,汽车正以八十公里的时速朝着越来越亮的灯火飞奔,然而,谁也不明白为什么要那样急,谁也不明白为什么要混迹在陌生的车队里面连夜疾驰,事实上,人们之间毫不了解,大家全都凝视着前方,一个心眼地凝视着前方。

(以上有省略号的地方我做了大量省略)

这是一部充溢了现代精神的力作。它充分表现了小说语言的迷人魅力。对于小说这种无限自由的文本,这部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一种境界上的自由。它给那些庸常的小说,比如说,那些在固有方式上的因循或是相反的流行的为了小说而制造小说的那些形式主义的庸常小说,给了当头一棒。这确实是一部充满了现代感的小说,在我看来,现代感并非那些叙说现代另类生活、朝自我封闭、自我欣赏而不知所云的东西,现代感是一种向上蒸腾的、充满独特创造气质的、闪亮着光泽的精神力量。这部作品给我的冲击,可以说是巨大的。

莫言说,他在第一次看到这篇小说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心情激动不安。他用了三个通宵,将它抄在一个硬皮本上。后来他模拟着这部小说的腔调写了《售棉大路》。他说,"这次摹仿,在我的创作道路上意义重大,它使我明白了,找到叙述的腔调,就像乐师演奏前的定弦一样重要,腔调找到之后,小说就是流出来的,找不到腔调,小说只能是挤出来的"。

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我呢,也许会将它整篇背下来的。

2005年元月23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