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歌唱的沙读后感锦集

歌唱的沙读后感锦集

《歌唱的沙》是一本由(英国)约瑟芬·铁伊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页数:2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歌唱的沙》读后感(一):陶醉而痴迷

刚刚看了《歌唱的沙》

感觉真是回味无穷

把书放下的那一刹那

自己还是深深得陶醉于铁伊的世界中而无法自拔

然而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抛入到现实之中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铁伊的小说

我只能说:我深深地着迷了

迷上了她的细腻,她的构思,她的文笔,她的娓娓道来...还有更加真实更有人情味的格兰特探长...

下个目标--时间的女儿

真庆幸找到了铁伊...

《歌唱的沙》读后感(二):铁伊

很长时间我都习惯对着电脑,看着别人的文字。可是这几天,躺在被窝里,外面是略冷的天,握着铁伊不厚不薄200来页一本的书,感觉正正好。

推理小说是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看了的。一开始就是福尔摩斯,对这个一眼能看穿世界的人,实在是只有崇拜加崇拜。直到今天,想起当时看书时的情景,都是一个阴雨的英国,一个阴暗的街道,暗黄的灯光,黑色的马车,永远是黄昏和黑夜。福尔摩斯现在给我留下的后遗症就是爬楼梯的时候会去数台阶(这是他说明要注意观察的一个例子),还有就是突发性的对细节的纠缠。

接下来就看了很多推理小说。当然也有《东方列车谋杀案》之类的。里面一个个能从容不迫,将案情娓娓道来的人物,着实也让我艳羡了很久。

直到最近,才开始看铁伊。铁伊其实是个知道很久的名字了。不过看过之后,庆幸是在现在才开始看她的书,要不然,以年少时候对小说,尤其是推理小说的期待,铁伊的书,说不定只是夜间打发时间的读物了。

以我看来,铁伊的书,更像散文。仿佛开阔地带的流水,随心所欲,却悠然自在,自成风景。在她平淡的文字之后,是对自然的从容的感受,和对人性淡淡的描述。她的故事并没有太多的情节,遑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是在她从容淡定的叙述里,却有着淡如水的引力。

这套书还有个妙处,就是唐诺的导读。很少看到序言能写的如此精彩纷呈,让人看到眉飞色舞的。8本书,每本的导读都不同,结果成了看完一本翻开下一本时最早的喜悦。

《歌唱的沙》读后感(三):不像推理的推理小说-铁伊的整套而言

陆陆续续读完了铁伊的8本小说,这个华夏出版社的版本,有的翻译不错有的翻译很渣,如果以后想要重看,要另外挑选一套了。如果说这一个版本最值得的一处,确实每本书一开始唐诺的序,他的序,絮絮叨叨地,从别的作家说道铁伊,从别人的小说说到铁伊的小说,又在完全不会剧透的情况下将每个故事聊了个七七八八,只能说实在妙哉。

这一个版本的书,从《时间的女儿》开始,那是我始终认为的铁伊的巅峰之作,也让我一头栽进了铁伊这个坑,好在只有8本。但是读完整套,突然有种感觉,铁伊的书相比柯南道尔、相比阿婆、相比很多推理小说而言,推理的情节好弱,尤其我印象最深的最后这两本,实在谈不上是推理小说,苏格兰场的侦探格兰特几乎找不出罪犯,都是人家自己承认的,但是《歌唱的沙》已经是无限接近终点了。除了推理,人性的探讨反倒是更像是铁伊说想要说的内容,每一本每一个案件,都是从人性的角度去做了思考,比如《时间的女儿》中,格兰特的推理不正是从人性中去发现历史的疑点吗,《歌唱的沙》他想到了虚荣的毁灭性吗,只是这薄薄的两百来页小说,这些思考地不算深入,也就点到为止而已,而且终归立足于的是推理小说。另外对于英格兰、苏格兰的景色描写,这个方面,铁伊实在是一位好手,文字漂亮不说,即使在很烂的翻译中也能感觉到英国的气息。

总的来说,如果想要推理小说的那种酣畅,铁伊的这8本未必都能让人如愿,但却又让人发现另外一种不太像推理的推理小说,没有一层层的剥丝去茧,只有直指人性的尖锐。好看吗,我只能说还好吧。《时间的女儿》全力推荐。

《歌唱的沙》读后感(四):歌唱的沙

经典,也许就是少而精的代称。大批量生产的模式化产品,充其量也就是畅销书,距离经典还少了些精致与矜持。

同样是侦探小说,柯南道尔成功地将无所不能的福尔摩斯介绍给我们崇拜。像乔丹一样,在老福复出之前的那些案件堪称犯罪杰作、探案经典,之后的重复我们只能把他看作迎合读者的故弄玄虚,如果当初见好就收,反倒会留下千古绝响呢。另位大受欢迎的阿加沙有的只是装模作样的做作,像琼瑶的书,不妨一读,却不值一读。

铁伊的书却具备了经典的各要素:好看,精致,量少,决不狗尾续貂的没完没了。她呈现给我们的格兰特,没有老福的神奇、神秘、和玄之又玄,他只是个普通警局的普通探长,有着普通人的烦恼和局限,甚至会让罪犯从手中逃脱,线索一筹莫展地中断,他也便随着烦恼地要骂人。一点儿也没有老福神一般的胸有成竹,了然于心。当然,格兰特作为优秀的探长,推理和观察能力及耐力是一级棒的,不然怎么在警局混啊。

甚至,给格兰特添麻烦的那些罪犯,也不是什么穷凶极恶的奸诈之徒,他们也是这世界上极普通的人,只因了事情的发展一步步走上了那一条路。他们都有些小小的狡黠,或者他们压根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走到哪一步。他们是罪犯,却会引起人们的同情,理解,扼腕,而格兰特干脆对其中的某个法外容情。

总而言之,在铁伊的推理世界,没有什么波诡云谲,那是和我们生活的别无二致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过着自己的生活,平静地呼吸,喝下午茶,然而在铁伊不经意的点拨下,惊诧于身边的景色。普通如沙,亦能吟唱天籁。

铁伊怕是个传统的英人吧。充溢了书中故事的,是英伦典雅的精致细腻,绅士般的浪漫,还有漫不经心地抛出来让你忍俊不禁的英式幽默,加之台湾译者的精细传神,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表述,这一切都让读者读来舒服之至,如沐春风。

《歌唱的沙》读后感(五):最近的认同,最稳的喜爱

在豆瓣加推理小说的评论,发现别的作品少有人动笔,一到铁伊就谁都会来图两笔。这就带给我两个启示。

第一,什么作品有价值,大概是那些读完了之后你多少有些话想说的作品,而约瑟芬.铁伊的作品就是这样的作品。

第二,喜欢铁伊的作品的读者,自然就会很喜欢,不喜欢的自然一定不喜欢,要不100分,要不0分,没有什么中间路线,所以推荐是没有必要的。

这是铁伊最后的长篇,听起来是很漫长的阅读过程,不过也只是第八部而已,不过卡夫卡写了几部长篇呢?四大名著那四位又写过多少部作品呢?不是多的就是好的,从概率论角度上说,成为量产是很可怕的,每多一部作品,成功指数就面临下降的危险。

作品之初,亚伦.格兰特休假的火车上遇到一桩某人意外死亡的事件。来看看格兰特是怎么会被纠缠到命案的调查中去的吧,不是职责(在放大假),不是正义感(起初只是以为是意外死亡),起因只不过是对死者手里的一首奇怪的诗的好奇,从死者的眉毛和笔迹判断出的死者性格不一致的纳闷,以及度假中处在幽闭恐惧症中的格兰特必须抓住些什么来分散注意力的三者“偶合”。

我要说,大赞!这才是小说,这远比百分之九十五(这个数据应该还是很留情面的)的推理小说中过路侦探像金田一耕助那样总是巧遇谋杀,而且似乎更是瘟神般带来谋杀要合理得多。

正是如格兰特所说的“他救了我”,一个此前素未谋面的死人,却将格兰特从人生的“绝望谷”中拯救出来(这要说巧合也可以,不过人生中这样的巧合过程曲折得多,也负责任得多),所以格兰特天人交战了一番,终于还是一次次的找到借口让自己继续调查。

唐诺先生在导读中说:亚伦.格兰特没有之前种种侦探那样的人格魅力,他更像土地的性格,平凡厚实,令人放心与感动。

这种放心与感动大概其实是,每一个平凡厚实普通的读者,在铁伊的作品中读到的不是对英雄与传奇的崇拜,而是因为与角色的同水平与近距离,所以理解与认同毫不困难,因此铁伊笔下的绝的给读者带来的喜欢往往也是深层次的稳固坚定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