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顽主读后感1000字

顽主读后感1000字

《顽主》是一本由王朔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顽主》读后感(一):真话假话,都是名利场上的台面话。

小说中几乎每个人都没说过真话,千人千面的道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称为潜规则。

厌恶赵的冠冕堂皇,宝康的自欺欺人,说教让人作呕。甚至在以为林蓓是为数不多的敢为“不正义行为”说不的时候,我也被打脸了。在利益的驱使下,又有多少人是始终捍卫自己的立场的呢?

这么说来,替人解惑的3T公司尽管为金钱服务,但却是最有人性的地方。

《顽主》读后感(二):硬着头皮看完

虽然韩寒也表示喜欢他,当然作为一个语言精练幽默的前辈,

他还是很厉害的,

只是这本书没有让我看到多少闪光点,

语言有点作,

甚至有点刻意的洋味的感觉。

开头就有点看不下去,听说被拍成了电影。

相比《看上去很美》,这本书略显幼稚。

虽然里面也有些还凑合的笑点,总体上我不满意。

全书唯一的闪光点是作者的序。

这么说会不会不敬?

《顽主》读后感(三):把「人民」和「艺术」联系起来

今天看了 王朔的中篇《顽主》,有点想看葛优的电影版了。王朔和冯小刚这种创作人在今天中国的文艺界,尤其是电影界太少了。当年有他们的时候不觉得好,如今都是纯商业化的烂片,才发觉原来黄金时代过去了。

这大概就叫「身在福中不知福。」

不记得是谁说的,说冯小刚是「人民艺术家」,而王朔一般则自称「通俗小说家」。都是能把「人民」和「艺术」联系起来。现在大家的文化趣味在两极分化,一方是「快手文化」,一方是「知乎文化」。当年王冯二人的作品能让老百姓开心,也能让文化精英们讨论,现在能在两个阶层中建立联系的人,已经没有了。

你们说现在的春晚是不是就缺这么一类人?

现在一想,八九十年代的精英们对那些作品有批评,估计是希望能看见更好的作品,这种不满里有自信和期望,毕竟那是一个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的年代,现在,大概就是一个被商业化和不可描述压地喘不过气来的时代吧。大概谁也想不到那时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巅峰。真是打脸。

《顽主》读后感(四):正视自身,包容多样

于观,马青,杨重三位年轻人成立了一家专门帮他人办一些真实但不体面事情的公司,追求热闹,率性的生活,但被他人所诟病;宝康厌恶他们,认为他们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却无力完成才每日浑浑噩噩的混子,然而他之前还为了出名找他们办了个假的颁奖典礼的“体面人”。赵尧舜是以一个德高望重的形象登场的,他以一种“关心”的姿态来接触他们,然而他不过是一个缺乏成就感,只敢在电话中装做陌生人说“去”的胆小鬼;于观的父亲,是一个老派的形象,认为人应该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上进,会为战争烈士的事迹而热泪盈眶,最后却发现他也不过是为了填补自己的空虚。6个人,2种人;一种追求快乐,表里如一,另外一种,外表光线靓丽,却极其虚伪,有时连自己都骗。 小说想表达的是对虚伪生活的批判,正视自身,人有伟大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而且这2点往往是共存的,当然弘扬的肯定是伟大的一面,但一定也得正视黑暗的一面,否则只能走向虚伪。 我国社会是虚伪的,追求口号化,禁止自由,开放理性的风气,所有人政治正确是病态的,所有人都是文青也是病态的,只有多样的,百花齐放的世界才是美丽

《顽主》读后感(五):致敬冯小刚

看这本书是因为《私人定制》,看完私人定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人说私人定制不好,是冯小刚致敬王朔的一本书,但是也要致敬冯小刚,因为他让我开始看王朔的书了。一直以来都想看王朔的书,但是一直都以没时间为借口,这次终于打开了第一本书。

因为只看过一本,所以不能评价王朔这个人,只评价下这本书吧。基本上书写的还是很好的,切合到那个时代,也是很有勇气去说一些事情。

书中那个公司的存在仿佛是一种讽刺,一种闲人在一起的一种乌托邦,这个和《私人定制》完全不同的感觉,私人定制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正规的公司,当然也许是因为有《甲方乙方》作为铺垫,但是顽主中的公司却给人一种儿戏的错觉。

可能是环境造成的吧,整个小说的大环境就不会给人很靠谱的感觉,再加上北京话中特有的那种嬉戏的态度,这是其他方言不能传递的一种感觉吧。

这个公司应该还会继续运营下去,即使这几个人又出去有自己的工作了,但是这个公司还会在业余时间玩票性质的存在。

其实个人来说,这就是老一辈的cosplay呀,就是自己喜欢的角色扮演,使得自己的人生变成戏剧般,如果不影响正常生活,这样的人生是很有趣的不是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