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读后感摘抄

《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读后感摘抄

《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是一本由赫曼·赫茨伯格著作,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0.00元,页数:2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读后感(一):内容不错,但这翻译得。。。

大二的时候第一次看这本书,觉得晦涩难懂,以为是自己才疏学浅,阅历不够。过了几年还是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于是我特意去看了英文原版书,对比中文翻译,发现确实有很多地方中文翻译得很差劲,翻译者并没有搞清楚作者要说什么,从词义到语序都有很多差错。我读英文原版确实也有些费力,但并不是因为作者写得晦涩,而是受限于本人英语水平,各种长难句需要反复琢磨。希望以后的翻译能再专业些,负责任些,这样这本好书才能真正惠及每一名读者。

《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读后感(二):怎么说呢?

按下性子焚香读

还是读不懂,我不知道是作者用了很隐喻的写作手法来写书还是翻译根本就是存在问题!

那些试图看一本书就能大彻大悟的我 ,在很多国内写的书中完败,

然后又在国内翻译的经典教材中完败!

老是感觉作者是在念咒语!尤其是黑体字部分!然后牵强的附上几个毫无联系的例子!贴上经典理论的标签来骗人.

一次次的大失所望! 唉

真的有你们说的那么的好么?

《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读后感(三):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感想+摘录

前面100页左右的哲学论基本是懵逼的没有看懂(不知道是翻译还是文本自身的原因),后面的空间具体构件的例子看懂了但是没有搞懂材料和主题的关系,从p277开始的短文摘录很有趣。等到更有知识的时候会来二刷。

1.关于简单的复杂性:简单更容易与真实,纯粹和平静相联系,而不是单调,迟钝和乏味。删减的手段并不是精简的必经之路,一味追求“越少越好”就得小心患上建筑学的“厌食症”。“省略的艺术”是指删掉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而不是为了省略而省略。对事物的精简要基于对需要保留和必须删除事物的把握,必须确切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做到心中有数才行。简单!不是最终目的,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寻觅基本概念的本质内容时才能达到它。并非必须走最少化之路,而是要尽可能的明确清晰,没有遗漏。就像是诗歌,用极其精准的表述,减少表达方式,实际上可以增加含义的层次。

2.谁也无法去设想没有丝毫头绪的东西。你的一切创作都源于你已经认知的东西,尤其是你所崇拜的东西,这些会透漏你的喜好。

3.设计首先要思考,然后才绘制出你的构思。它不仅是搬运,也是完善。如果建筑师屈服于“美丽的外形”,把绘图当做一种独立的图解艺术(先画平面图再画剖面图把建筑拆分开),就会沦为“绘图的奴隶”。最好的状态是“找到后再去寻找”,即先在脑中有一个前瞻性的构想,再在画图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4.社会空间是一个城市的原型,是微缩的城市空间。大量人群聚集的建筑群如同一个微缩的城市,我们应该像设计城市般组织和设计建筑

5.如果一个人永远不停止研究,他就用不会枯竭;他越是不停的工作,就越需要去学习。-------勒·科布西耶

6.发现事物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去寻找它。-----博尔赫斯

《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读后感(四):赫曼.赫茨伯格和他的《建筑学教程》丛书

赫曼•赫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1932年~),当代荷兰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1958年赫茨伯格毕业于荷兰历史最悠久、建校已达100多年,享有“荷兰清华”美誉的代尔夫特科技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世纪60年代他曾与荷兰结构主义建筑大师阿尔多•范•艾克(Aldo van Eyck,1918~1999年)等人共同编辑《论坛》(Forum)杂志。1970~1999年赫茨伯格在代尔夫特科技大学执教长达29年。他筹办了以建筑、规划、景观等教学和研究开发为主的贝尔拉格研究院(Berlage Institute),并多年担任该研究院的董事会主席。1999年后赫茨伯格除继续在贝尔拉格研究院、阿姆斯特丹建筑学院任教外,还主持“赫茨伯格建筑事务所”(Architectuurstudio Herman Hertzberger Amsterdam)的设计工作,设计范围涉及学校建筑、办公建筑、住宅项目、文化空间、城市规划等。1996年他为考察中国的客家民居,曾亲赴福建考察研究。

1991年他在荷兰出版了《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该书根据赫茨伯格在代尔夫特科技大学的授课讲义编写而成,全书3部分内容以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构成,第一部分“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作者纯熟地剖析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环境要素,划分了集体与个人、公共与私有的生活、工作领域,明确了划分标志,界定了各自的特点,强调二者既保持独立的特质,又得创造条件加强内、外交流,增进内部互动。第二部分“形成空间,留出空间”(Making Space,Leaving Space),作者追溯结构主义在语言学和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陈述结构主义建筑的表现形式、特点和建筑秩序,主张运用经纬(Warp and Weft)、脊柱(Spine)和方格网(Gridiron)等结构原则进行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第三部分“宜人的形式”(Inviting Form),建筑师需要把握各种空间特质,组织空间单元,创造最适合人们生活要求的亲切宜人的建筑形式。该书自初版以来,多次再版,并已在德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2001年他再度出版《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补充和丰富了《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的内容,增加了近10年间的优秀设计范例,重点是“空间”与建筑师的关系,指出在最为广博的范围内,空间是建筑师最重要的思维概念。“建筑具有很强的以空间的方式解释(而且‘明确地表述')自身的能力。”⑴阐释空间有其独特的规律,它不仅仅是物理区域,还指人的心灵和智慧范畴。这些都是建筑师设计时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今天的建筑主要是以项目设计为导向,当然这绝不是建筑的最终目标。我们总会下意识地将注意力从空间转移到构成空间的物质上,但事实上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事物之间的区域。换句话说,建筑之间或建筑内部墙体之间的空间更为重要。并且注意力应该特别集中于那些通常看不到的方面,也就是需要超越建筑师的陈规。”⑵

这两本书是赫茨伯格的代表作,它们集中体现了赫茨伯格的建筑设计思想、建筑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及其在教育领域内的实用价值。

特点1 结构主义的规划、设计思想

赫茨伯格推崇柯布西耶在阿尔及尔皇家要塞设计方案中提出的“超级结构”(Superstructure)。“‘结构’意味着集体的、一般化的、(更)客观的,……用所期望的和所要求的形式来表达。人们还可以用一座建筑或一个城市规划来讨论结构。” ⑶“一座建筑物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即它是如何发挥功能作用的,对于它的使用者来说应该是‘易读的’(Legible)。例如,不是用粉刷掩饰一切,最好让人看到实际建造用的砖、钢或混凝土的梁、柱,以及窗上的过梁板。让建筑物一部分的‘内脏’暴露出来……它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为创造令人满意的居住条件所作的努力。”⑷“我们寻求的是一种思想和行动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使我们能走向另一种较少固定的、不太死板的机制……并使我们能够以此更好地武装起来,迎接21世纪以其全部的复杂性给建筑师带来的挑战。”⑸

赫茨伯格的“建筑形式”突出结构概念,他用国际象棋的例子形象地归结了结构主义思想,“在操纵棋盘上每一个棋子移动的简单规则中,看似非常幼稚,但优秀的奕者成功地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⑹他并不机械僵化地拘泥于结构,而是因地制宜根据基地环境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结构主义建筑原则。“方格网体系就像一只根据极其简单原则操作的大手——它设置总体的规划,但是当它到了每一块基地的具体设计阶段时,就变得更富灵活性(Flexible)。”⑺

特点2 灵活、多样的结构形式和设计技法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冯•谢林(Friedrich von Schelling)在《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Arts)中把建筑喻作“凝固的音乐”(Frozen Music)。赫茨伯格同样把理想的建筑比作一首内涵丰富的韵律诗,“我们追求的建筑应该是一首诗,是一种集社会和生活于一体的诗,即:建筑必须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的空间条件以及社会生活所占用的空间、移动的空间和人们所拥有的空间,这不是个人的空间,而是包含于社会总体结构内的运作空间。”⑻

在完成这首韵律诗的过程中,赫茨伯格坚持运用多种结构形式作为工具服务于最终使用者,“每一次,我们的目标都是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环境,即适于人们使用的、舒适的环境,使人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⑼使建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能完美、有机地结合,融入社会背景之中。他的观察细致入微,认为建筑是由众多微小的细部组成的总和,就像是芭蕾舞演员身上成千条肌肉共同创造出一个统一的整体。⑽每一个细部都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除了最大限度地符合功能性的需求外,兼具未来改造和扩建的潜力,“设计应该是一种组织材料,并以一定的方式使材料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的行为。精心形成的每一因素都应该较好地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它应该为不同的人们、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的情况下,更好地完成人们所期待完成的功能。”⑾他鼓励居住者、未来使用者共同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激发他们的发明创造热情。通过大家集体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最终实现的建筑不仅有繁复靓丽的外观,而且富有深厚的艺术品位和内涵。赫茨伯格讲求朴素真实,不事奢华,反对华而不实。他反对那种单纯依靠高科技和新材料堆砌成的绣花枕头似的建筑,那种“建筑师一直在争相制造最漂亮的‘盒子’,对内容的控制却似乎已经消失,包装的形式变得比内容的形式更为重要。……他们‘要创造美学奇迹。’”⑿蒙特苏里学校、阿波罗学校、比希尔中心办公大楼、弗雷登堡音乐中心、老年人之家等都是赫茨伯格的杰作。他独具匠心地借鉴古圆形竞技场中的不同空间标高来组织建筑空间,打破影响人们交往的阻碍,他设计的入口、过厅、楼梯、座椅为人们创造了更多亲切宜人的聚会、聊天、学习、休憩等社交场所,实现了内部与外部、公共与私有、教师与学生、演员与观众的互动,结构上为人们实际使用时的装饰和改造预留了极大的灵活性。他倡导通过人的活动这条主线将空间-建筑-城市-社会融为一体,由此可见,他的设计理念鲜明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特质,所以我大胆地称赫茨伯格的建筑风格为“结构人本主义”。

特点3 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针对目前建筑界存在的重项目、轻教学、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浮躁风气,赫茨伯格重视基础教育、主张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他在《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中专门安排了一章——“导师教程”,介绍他从实际设计和教学经验中总结的设计与教学方面的方法和技巧。他不是简单地传授所谓“设计诀窍”,而是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既不空洞地讲理论,也不一味地罗列方案,将二者结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他向读者展示了大量的经典建筑和规划实例,其中除了他本人的还包括了米开朗基罗、伯拉孟特、伯鲁齐、高迪、柯布西耶、里特维德、赖特、路易斯•康、范•艾克、诺曼•福斯特、让•努维尔、伦佐•皮亚诺、库哈斯、MVRDV等一大批古今名家的建筑,同时对这些建筑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耳濡目染名家的不朽之作,丰富了我们的大脑,使人逐渐体味、摸索、汲取出这些名家在设计思考过程中的灵感源泉。他认为建筑师的灵感必须踏踏实实地依靠实践与经验的积累。“建筑师所能使用的配料是他多年来的经验,以及那些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专业联系上的东西。考虑到他的学科范围是无限的广阔,而且理论上涉及了所有东西,那就意味着是要大量的经验。所以对建筑师而言,很重要的是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任何他没有亲身体验的却有很好想法的东西;就是说,他必须强调他所偶遇的每一个情形。”⒀他提倡用启发式、渗透式(不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揭示出什么在设计的第一时间首先感动并激发了你,“我的‘课程’的目标始终是启发学生,唤醒他们自身存在的一种建筑学的思想框架,以使他们能完成他们自己的作品。”⒁他重视独创性和创造力,鼓励打破常规与传统的束缚,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变化和更新是对旧标准的改进提高,如果不把目标瞄准未来就不会有进步……”⒂“不再用教条去伤害学生的心灵并代之以给予时间令他们去接受挑战,去扩大他们兴趣的范围,去看更多的东西,去深入其他的方面,唤醒他们的热情、感受力和好奇心,促使他们更多地提出问题,经历更多的世界,从而扩大了与他们关联的圈子。教育,包括了对建筑学学生的教育,应该比其他学科更早地打开精神空间,因此可以去探索未知的、新的东西和其他的事物并将其引入他们的领域,而不是用我们已知的东西填入他们的脑海中。”⒃

特点4 新颖、理想的建筑教程

《建筑学教程》除了可以较全面地了解赫茨伯格这位世界知名建筑师的建筑作品和建筑风格,还是一套优秀的建筑基础教学用书。它对我们高校建筑设计与规划教学具有良好的实用参考价值。

目前我们建筑学和规划专业教科书十分缺乏,尤其能反映当代建筑科学最新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的好教科书、教辅书更是凤毛麟角。教师缺乏科学、系统的教材进行教学,缺乏如何理论结合实际、生动形象地传授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建筑艺术知识和设计技巧的图书媒介;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设计时往往停留在“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单纯凭借学生自己去“领悟”,这对于初习建筑的大学生,困难可想而知。该系列书的内容能够满足我们建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对学习建筑设计的学生来说是具有理论性、实用性和启发性的教程,既可以用作教科书,又能作为教学辅导材料。故有的专家评价这套书是“建筑学生应该人手一册的必读的教科书”。因此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特别推荐此套系列书作为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参考书。

该书不但可以服务于广大大学生,还是建筑设计师、规划师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为他们提供了一部可以借鉴的世界经典建筑、规划史,这也是赫茨伯格编写此书的初衷之一。

赫茨伯格的著述及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青睐,2003年4月天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套书以飨广大中国建筑图书读者。赫茨伯格本人对该书的出版非常欣喜,专门撰写了中文版序言。他对中国的传统建筑怀有浓厚的兴趣,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未来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写道:“……使我们的设计理念走进这个世界上重要的、正在飞速发展的国家。我们期盼我们的建筑思想能在这片‘新大陆’上付诸实现。”⒄

注释:

(1)《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P50

(2)《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序言

(3)《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P94

(4)《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P241

(5)《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P148

(6)《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P93

(7)《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P125

(8)《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序言

(9)《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序言

(10)《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P214

(11)《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P151

(12)《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P102

(13)《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P28

(14)《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前言

(15)《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P52

(16)《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P38

(17)《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中文序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