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KR-3之谜》读后感100字

《KR-3之谜》读后感100字

《KR-3之谜》是一本由(美)迪克著作,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003-01-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KR-3之谜》读后感(一):非常精彩的小说!--同大家讨论

从第二节开始,主人公的生活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人吃惊的掉下巴。到最后才对一切有了解释。

一看就放不下,我先看一晚上,早上起来去挤车都在看,到公司当然要工作,去吃饭时也把它带去饭馆看。哈哈。

但是有的地方没有看太懂。

爱丽丝服用了KR-3,那么按照书中的解释,她的大脑会选择进入某个宇宙,不仅她自己进入,她观察接触到的所有人都会进入同一个宇宙。在那个进入的这个宇宙里,贾森不存在!

但是她只是前年跟贾森的情人接触3个月,那是还没有吃药。她跟贾森没有接触的渠道,为什么会把贾森拉入她的世界呢?

她已经进入了没有贾森的宇宙,那她怎么还会记得原来的宇宙,会知道贾森呢?

有没有看懂的可以解释一下?

《KR-3之谜》读后感(二):长时期亢奋的迪克

说实话,迪克的小说给我的感觉一贯是那种比较阴暗的,类似赛博朋克的风,还带上那么一点金属味道。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威廉.吉布森是一个风格。菲利普.迪克的小说中什么奇怪的,诡异的事情都有,一些现实社会中阴暗的层面被迪克深刻描绘得彻底无比,简直让人就以为他以前就整个一个混帮派的。而且他是一个很亢奋的作者,长时期处于一个很亢奋的状态,感觉是嗑药嗑太多,神智不清了。尤其是小说中对毒品的描写,简直无语。

这部小说《KR-3之谜》直到最后我才明白这个标题的代码是个什么意思。不过说实话,故事本身是迪克一贯的风格,是那种很另类的科幻小说,很好莱坞,但是翻译的确和坊间的意见是高度一致的,本来打算给4颗星星,但是这个翻译的确有点惨不忍睹的感觉,中间行文还好,特别是到了后来快要收尾的地方,关于解释KR-3是什么的时候,翻译简直有点凌乱了,估计译者已经被迪克折腾得够呛了,想赶紧收尾交差了。

剧情里面觉得那个警察后面和黑人哥哥加油站的见面、拥抱,甚至是那些摸不着头脑的对话,整得快赶上三流的警匪片了。实在是不知道这一部分桥段是起个什么作用的,貌似感觉有点生硬,立在小说末尾。我在猜想菲利普.迪克故意要通过对内心的描写和对话的交流来硬性上升这篇小说的哲学高度及思想境界么?是不是被人诟病的那种完全意识流的写作还是要有一个清晰的中心思想,搞不懂。貌似菲利普.迪克生前时,他的科幻小说并不像现在这么火啊,关注的人也应该很少才对。一个个性色彩很鲜明的科幻作者,在文中能强烈感受到一种意识流的写作模式。往高处说,就是和马尔克斯一样,很有文人气质;说通俗点,就是根本不知道写的是个啥,自顾自话。

也许,这种有点神经质,而且随时保持一种很HIGH,很亢奋的写作劲头,才成就了菲利普.迪克,成就了这部小说,尽管翻译有点问题,但是依旧一部典型的迪克小说。

以上。

《KR-3之谜》读后感(三):迪克是那种被发现的天才……

科幻小说中似乎有关幻想本身的题材并不受关注,毕竟这是一个本体论化的题材。不过有一个最有力最著名的例子摆在大家的面前,写出《城堡中的男人》(国内有)、《机器人会不会梦见电子羊》、《记忆公司》(国内有)、《流我的泪吧,警察说》(国内有,《KR3之谜》)等等的菲利普.K.迪克。也许有些作品国内读者没有看过,但是改编的《银翼杀手》(哈里森.福特主演)、《全面回忆》(宇宙威龙)《少数派报告》(汤姆.克鲁斯主演)等电影相信很多人是看过的。Dick对幻想的力量,或者叫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异常感兴趣,这和他吸毒的体验有密切的关系。但这并不能证明毒品是艺术的催生剂,甚至一切创作者都应该去体验致幻药物。Dick有没有靠药物获得灵感谁也不知道,但是可以知道他被药物和那样的生活方式所毁灭,被生活的障碍所粉碎了。不过,他的早逝使他成为了新世代的一个图腾,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说奖项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Dick对幻想的态度不能代表科幻小说整体,因为不只在科幻小说的范围,甚至从整个文学的大视野来看,他恐怕都是最极端的一个。

不过这里我关注的,是在《科幻之路卷三》中。在提到迪克那一章的开头,冈恩先说了一段关于作家的话。

“一般来说,作家分为两类:一类是说书人;一类是文风家。在说书人眼里,世界多彩多姿,引人入胜,他们把所见所闻说给读者听。因为小说的风格取决于小说的故事和意义,因而其风格因作品而异。而文风家不同,当他们一旦有了自己的风格,就会运用在自己所有的小说中。他们能摆脱自己风格的唯一办法就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叙述同一个故事。”

后面冈恩接着说,文风家占领了主流文学的宫殿,获得所有的奖项。而在科幻小说领域,说书人更为得势。

说到这里,我想这可以证明科幻小说的通俗性质,尽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更加不可否认的是科幻小说,不同于任何种类的通俗小说,因为它不归属于某种特定的类型,而是包容几乎的所有类型。只有一件事幻想小说(此处故意偷换了概念,请读者注意。笑)不能做,那就是试图(仅仅是试图)仅仅描写已经确实发生的事情。它必须想象。

之后,冈恩对迪克加以高度的赞扬:“还有一位文风家是迪克……他在科幻小说圈内外都受到了普遍认同。”在他的一生中,迪克几乎遍历了幻想状态的每一个变量:幻觉、幻想、虚构现实、平行世界、半梦半醒、偏执狂,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果。他的故事也都很好看,尤其是中篇;不过是他的长篇小说为他赢得了荣誉,从而确立他的地位。我想,冈恩和科幻界乃至文学界对迪克的这种评语不是偶然的。正是因为他写作的题材,他对现实的关心,对幻想本身的兴趣和剖析,才使他的作品冲出了限制,使他作为一个风格特立独行的说书人而闻名。

在这个题材上,不需要什么特殊的体验,每个人都在生活着生活,幻想着幻想。而迪克通过剖析幻想,敲击现实的每一寸墙壁,试图找到通往外面的道路。尽管用尽全力,撞得头破血流,但当他冲破后,就会发现身后的墙壁又合了起来,最后他仍然没能找到一扇可以通过两次的门。通过冲突与失败,他比所有人都更深刻地理解了幻想与现实的悖论:一旦你打开了大门,就不能回头,门两边的世界就会合而为一。实际上,迪克总要这样结束自己的小说,甚至,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在妄想中度过,幻想有外星人在监视他。对这个题材的投入,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无常之感,但又显示出某种宿命的终结。这些特质让每一个读者发自内心的响应,象迪克一样怀疑自己所处的现实,将心中隐藏着的不安和恐惧放大,甚至将自己的幻想和体验升华成奥德赛一般的冒险。这恐怕就是迪克成为一个成功说书人的原因吧。

在这种成功的背后,我们要看到,迪克的小说并不能算是纯正的科幻小说。他更热衷于以纯粹的假设构建故事,不在乎这故事的可能性。他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幻想上,对文本所昭示的文化内涵进行无情的

解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