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建筑体验》的读后感大全

《建筑体验》的读后感大全

《建筑体验》是一本由S・E・拉斯姆森著作,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体验》读后感(一):建筑如戏

后悔没有早两年翻开的书,想想这作为入门系列应该多棒。现在看有另外一种感觉,应该说是更多的共鸣,一些之前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发现了什么了不起的设计小技巧在这里发现前人早早已经写下来了。“建筑师是一种戏剧的作者,演员都是写普普通通的人”,有意思的比喻。好的设计不是二维的平立剖,不是直白的,因为人有心理、视觉、听觉甚至嗅觉的不同体验。读的时候脑袋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各种案例,想起之前自己做的设计,有一种原来如此或者老师说的话原来是这个意思的感觉。体验建筑是有乐趣的,而且每个人的感觉可能都不同,所以也推荐不是建筑专业的人看,作为这场戏的主角,难道不好奇作者给你准备了些什么吗?

《建筑体验》读后感(二):一本实用的导览手册

很多时候我们走进一栋建筑,会戴着各种形形色色的眼镜去评判它,带着我们从各种各样学者口中所说的,从各种各样书籍读到的,从各种各样建筑相关的电影电视纪录片中了解到的一些观点、一些理论去评判眼前这座建筑是否“美”。但这本书却叫人抛开所有的这些理论,这些观点,尽可能的调动感官充分的体验所处的这栋建筑。

从建筑的构造方式到尺度与比例,到建筑里的韵律、材料的质感效果、光影、色彩,最后是建筑空间反射的声音。作者并不用任何一种标准来评判建筑的好坏,他只教你如何体验——就像体验一处风景一样,这其中的趣味是妙不可言的。

书中最有意思的两个例子,关于伦勃朗和巴赫,在这里就不剧透了(。•ᴗ-)_

《建筑体验》读后感(三):古德,我喜欢

先说题外话,看的是同家出版社才获得授权的2021年的版本,同一位翻译。看到后面还没联系到译者给稿费,大概明白了为啥现在好的专业书翻译那么少,尤其黑色幽默的是,出版社还是知识产权出版社。 书条理清楚,分十章讲如何体验建筑,从主到次,有很多新颖的观点。基本观察里有点像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从感性和切身体会的角度写体验建筑的前提;作者把建筑师分为结构型和洞穴型这一点很有意思,类似于芦原义信对意大利广场和房屋可以互换屋顶的看法,又像文丘里书里讲的建筑的两种生成方式,一种从内向外,由功能决定外部形式。另一种从外向内,由外部的城市设计形式确定内部功能。虽然行文中作者表示两种方法要结合使用,但也许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自己更偏向功能艺术的观点,洞穴型&从内向外的思路去设计建筑——也许又是因为自己画的图花架子太多,极力想纠正。

在体验成色块建筑的那一章,把意大利威尼斯著名的那个建筑立面形容像挂毯,从一个单纯的立面去看,给了一些所处地理位置对立面影响的启发。

质感效果和日光两章受益匪浅。从一些日常的手工艺品引申至建筑领域:一些建筑强调结构,而另一些隐藏结构。“因为风格是由材料、主题、时间和人来造就的”不同的主题需要应用不同的材料来实现不同的质感。粗糙与光滑拥有不同的建筑语义环境;而在日光方面,三种不同的采光方式 :明亮的敞厅、带天窗的房间和侧面采光的房间。是之前从没考虑过的角度,老师上课也只是大略提过日照时长的强制规定,而对日光对建筑的心理感受只字未提。论述时举的老式舞台和摄影的例子,以及荷兰的特殊的窗式有关的绘画,从这个角度,作者很善于在常见的生活素材和建筑特点间做类比,作为读者,感觉更亲切,更细腻,也启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体会。

最后一章,聆听建筑,从声音方面体验建筑。关于需要布道时教堂的回声条件,非常喜欢这一点。以前看待建筑,就是想象一个空间,一个实体,作为一个欣赏者和旁观者,根本没去想作为使用者,是需要在建筑中说话交流的。最后一章让人体验建筑有现场感,这是从前看相关专著从没注意过的。

当然以书中话语作结:“要建立一套绝对的标准和尺度来判断建筑的价值是行不通的,因为每一幢有价值的建筑物,就像所有的艺术品一样,有它自己的标准。倘若我们目空一切,吹毛求疵地审视它,它就会闭关自守,无可奉告。不过,倘若我们不抱成见,善意地接近,它就会开诚布公显现真谛。”建筑作为一种功能艺术,和所有的艺术一样,评价其都要亲身体验,切不可傲慢。

翻译也过关,继《城市设计》《外部空间设计》《幸福的建筑》以外阅读体验最好的一本专业课外书了,希望以后有更多更好的译者!

《建筑体验》读后感(四):如何观察

“体验”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在百度中查到体验的定义:“亲身体验的简称为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 “体验”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是所有努力之后最终的目的,是让建筑与使用者之间有更亲密的关系。

我们的旅行,我们所到之处的场所,是匆匆而过,留下合影?还是当我们回忆的时候,能感到真实,诉说情感?我们的设计,是止步于甲方把设计费交到我们手中为止,还是看到使用者体验后赞叹的眼光而心胸舒畅?

这本书的名字是“体验建筑”, 书皮复古,质感一般,泛黄的书页提醒我们这是一本有历史年头的书;排版与字体提醒我们,这是一本类似于教科书或入门之类的书籍。但是一页页读下来,身体的各种感知系统被作者以通俗易懂亲切的语言慢慢唤醒,似乎眼睛更加明亮,毛孔更加敏感了。(同时感谢这本书的翻译者,译的很通顺。)因为这本书整体可看作是“如何观察建筑的使用说明书”,目录中的十个章节就是十种观察角度。这些角度宏观上都很普遍,但细节上举了大量生动活泼的案例,使得读起来新鲜有趣,连连点头称是。同时,这些角度是从宏观的整体到具体的细节,再到抽象。又有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这些角度融合到一起形成最后的整体,让我们认识和看待一个建筑更加的清晰、明了。

正如序中作者所说:我的宗旨是踏踏实实地尽力阐明建筑师所演用的道具,展现它所具备的宽广幅度,并由此唤醒对它的乐感意识。

1. 基本观察

这一章节作者用很通俗的语言概述了建筑的定义,感知建筑的顺序,概括了建筑材料的质感。其中特别指出了建筑的时代性:正确的地点,正确的环境。同时还给出了好的建筑的定义:细部不能说明建筑的本质,所有好的建筑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这一点指出我们真正理解建筑应该是:体验建筑,必须去观察建筑是如何为特殊目的而设计的,建筑又是如何与某个时代的全部观念和韵律一致的。

2.建筑中的实体与洞穴

实与虚,永远是建筑中最重要的话题。作者谈论这个话题的出发点是从哥特与巴洛克说起的。哥特时代的人们对房屋的结构构件很有兴趣,通常都使用加法的手段让每个构件都具有雕塑般的形式,那个时代的人们更关注建筑的实体部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变化)是从尖顶结构性建筑完全转变为形状完整的洞穴性建筑,有点像把花瓶看作图样而后又看成两个侧脸的变化。作者使用“洞穴”这个词汇来表达我们经常使用的“空间”一词。“洞穴”这个词确实能让我们更加形象地理解建筑空间的本质。作者看待建筑师的创作风格便是以“结构意念”型和“洞穴意念”型来大致观察。这个角度很新鲜,而且确实更能看明白一个建筑整体的性格。

3.实体与洞穴的对比效果

这一章节作者用了大量的在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说明实体与洞穴的对比。罗马这个城市的美被作者讲述的很淋漓尽致。虽然在罗马游历过,但从实体与洞穴对比这种角度去欣赏确实更有一番风味。同时提出了一个观点:如果建筑师想使他设计的房屋是一件真正的作品,他必须运用形式及形式的组合,才不至于使观者轻易地离开而迫使他们进行观察。

4.体验成色块的建筑

从体到面,这一章节更多的是从面的角度,更确切的说是重与轻的角度。作者领我们来到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学生时代看圣马可广场时,只注意到了广场的形态,也就是虚的部分,从未去思考这个广场的界面。总督府立面上的花纹和底部的长廊等手法让建筑立面活泼不呆板。作者从这里延伸出他的观点:立面的伪装。通过立面色块的处理可以弱化建筑的体量。同时指出在文艺复兴晚期以及之后一段时间,外貌轻巧的房屋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建筑,起码看上去应该是坚固的。如果一栋大厦要显示比他的邻厦更为雄伟,办法是加重物及增加装饰。但到了本世纪,世界上大多数建筑都在着力于创作没有重量感的建筑。从现代主义开始,人们意识到不需要在房屋中展示自己的财富,只是为了舒适而自由自在。这个角度非常有趣,我更加理解了现代主义的出现的意义,以及柯布、密斯等这些先锋者的理念。他们都在努力剔除建筑艺术中的建筑体量。作者把柯布的作品解读的非常有意思:我们再注视一下那幅即可看成花瓶又可看作人像的平面的图形,我们还能发现有第三种概念,这便是白黑相邻的界限,这类似数学上的线条,是非物质性的。

5.尺度与比例

从上一节的体块、面,及最后关于柯布的“线”的论述,发展到这一节讲述的更加抽象,是从数学的角度来阐述建筑中看不见的东西。这一章节也是本书的高潮(封皮的勒氏模数尺就可以看出这本书的重点)。从 达芬奇的维特鲁卫人看出人类结构的美,再到柯布发现的模数,这两个改变时代的大师窥见了上帝造人的奥秘。柯布把黄金分割比例运用到建筑尺度的设计上,思考建筑的尺度与人的关系。我们生活的很大东西都有自己特点的尺寸,如果让建筑与人的关系更加亲密,就要发掘人自身的尺度和感知的距离。

6.建筑中的韵律

知道了建筑中尺度与比例的存在,就要开始思考怎样的比例和尺度才是美的?这样就延伸出了和谐的韵律。作者介绍了很多不同的韵律形式,比如在自然中自由的、欢快的韵律,在宫殿中严谨的、礼仪性的韵律等等,很受益匪浅。这一章节帮助我理解了建筑和音乐的关系,这种韵律可以从建筑的序列和人的生活的节奏中找到。在现代建筑中去除繁复的装饰和礼节后,功能成为重心,找到一座建筑中人们的生活关系和轨迹,就能找到他们的节奏,再运用到建筑的序列设计上,就形成了独有的建筑节奏。

7.质感效果

从一座建筑的质感可以感受它的品质。作者在这一章节中说道:把光滑和粗糙的要素组合可以获得优雅的质感。在对钢筋混凝土这个现代材料来说:质感效果不佳的材料用较深的纹理予以改善;而优质材料以光滑的表面出现。同时,材料不仅仅呈现它现在的质感,还要考虑到它经历时间之后的质感。

8.建筑中的日光

都说光赋予建筑生命,但什么样的光可以呢?这一章节作者就总结了什么是好的光线以及几种光线的形式。首先,好的光线并不意味着更多的光线,而是具有明暗层次的光线,比如老式舞台从底部向上投射的光线能赋予舞台更脱俗的效果,而现代舞台的光线多了,但却没有了这种效果。罗马万神庙的顶光的经典自不必说。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对与荷兰住宅的采光的论述。17世纪的荷兰画家充分利用了荷兰住宅的特殊性来创作,因为荷兰独特的地理位置,所以窗边的光线可以从暗淡到最幽暗,或者将所有光线集中一点,让房间其他地方处在昏暗中。还有作者对朗乡教堂的光线的解读。朗乡教堂的光线很神秘,作者认为是因为柯布控制了光线的摄入,真正让光线去描绘人的视线。

9.建筑中的色彩

在建筑中如何使用色彩其实是个很有难度的课题,作者也说,色彩像任何其他事物一样,对某个人或某个时期是适宜的,对另一个人或另一个时期可能完全格格不入。优秀的色彩运用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色彩的应用不仅仅只是保护建筑材料,强调结构和质地效果,而且还要使壮观的建筑构图更加清晰,以表达一系列房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到这时,一个宏伟、崭新的新天地就在人们面前展现。

10.聆听建筑

这一章节的讲述更加抽象,开始的时候我会想:是指剧院么?其实作者描述的是一个更加抽象的声音。我们在低矮的建筑中、在隧道中、在高大空旷的建筑中,人与人说话的声音都会听到不一样的效果,因为建筑的材料、空间形态都会对声音产生影响,而这些也是我们在设计建筑中重要的考量。现代很多建筑为了呈现空间效果,却忽视了对声音的考虑。

要建立一套绝对的标准和尺度来判断建筑的价值是行不通的,因为每一栋有价值的建筑物,就像所有的艺术品一样,有它自己的标准。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很多奇妙的体验建筑的角度,这之后所做的,就应该是放下书本,去仔细的体验,发现以往忽略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