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林肯公路读后感锦集

林肯公路读后感锦集

《林肯公路》是一本由[美] 埃默·托尔斯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页数:6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肯公路》读后感(一):可惜啊,我的朋友,水不在桥下

含严重剧透,慎看,慎看,慎看。

书中四个主要人物性格迥异。比尔·盖茨说他最喜欢比利(四个人物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只有8岁)。比利有想象力,对向往之事不见而信,且极聪明,总能克服困难,心想事成,当然惹人喜欢。但在我心里留下更深印记的是两个悲剧人物,达奇斯是其一。

若说“更多的爱流向了不缺爱的人,更多的钱流向了不缺钱的人”。达奇斯是这句话的反面。他从小被至亲抛弃、侮辱、背叛,被诬陷而进入少管农场服刑。连他的名字都带着羞辱的印记。而“名字是最短的咒语”。因为这些毁灭性的经历,人又总是“对初始条件有着顽固的依赖性”,怀疑和自卑成了他的底色。他聪明热情,本性善良,但他潜意识里绝不相信自己会被人坚定地选择,永不离弃。他拥有的本来就少,在故事中,他本来还拥有朋友,但在关键时刻,他认为朋友会背叛他、抛下他。于是,他最后也真的失去了朋友,也失去了一切。他下错了判断,做错了事,但那个错误在很久以前就注定了,且并非由他自己决定。

托尔斯的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就是你读完整本书,看到了人物的最终命运,你再回头看,会发现之前并未过多留意的句子突然变得锋利起来,像针一样刺痛人心。达奇斯在书的开头和中间说过的话,你回看,完全就是谶语:

“我的学校是街道,我的启蒙书是经验,而我的老师是无常的命运之手。”

“我在明天中倾注了无限的疲惫,捕捉到肮脏死亡中的巨大不祥。”

“可惜呀,我的朋友,水不在桥下,也没有漫过堤坝,而是包围着我们啊。说真的,它就在这个地方弥漫着。”

一切早有预示。过去如水弥漫着,包围着他。

往回看,还有一个暗含残酷的情节。

伍利、达奇斯、比利一行人在纽约,经过帝国大厦,达奇斯(带着某种恶意)怂恿比利去拜访他热爱的图书作者艾博克斯,因为作者在书里说自己就在帝国大厦五十五楼的办公室。达奇斯想给伍利这个天真的孩子一些“现实的教育”,想告诉他,不仅书中的英雄常常是假的,写故事的人对自己的描述也假的(因为达奇斯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一个莎剧演员,也是一个寡廉鲜耻的骗子)。但最后比利真的在帝国大厦五十五楼的一间屋子里找到了艾博克斯,而且教授其人比期望中的还要好。

这里如果要做一个鸡汤的解读,那就是不见而信、内心光明的比利得到了奖励,而心理阴暗的达奇斯被打脸。但真实只是比利比较幸运而已。

因为,“作者写的故事是假的,作者这个人也是假的”,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且毫不罕见。

最后说对这整本书的感觉。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回忆悠远往事的平静。作者不太在意“走剧情”这回事,不着急也不刻意。但它如此自然笃定,如同草木必然在春天发芽。我想平静对于优秀的书写者是必须的,如此才能获得一种自觉,看到生活本身是怎样流淌而过,而非仅仅被生活席卷而过。

《林肯公路》读后感(二):四少年的奇幻漂流,十天开启四重命运

埃默•托尔斯的新作《林肯公路》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关于青春与旅程的奇幻世界。1954年的六月,18岁的埃米特刚刚结束在少年劳改农场的15个月刑期,却发现家中一片荒芜,父亲已故,家产被银行没收。与弟弟比利一同,他决定踏上通往加利福尼亚州的旅途,寻找多年前离家出走的母亲,开启新的生活。 然而,两位突如其来的朋友达奇斯和伍利改变了兄弟俩的计划,将他们引向截然不同的目的地——纽约。这十天的旅程,将是他们四个少年生命中的关键时刻,四重命运在林肯公路上交汇纠葛。 故事的主人公埃米特,即便在林肯公路上迷失了方向,也享受着离家越来越远的感觉。而他的弟弟比利,则怀揣着英雄回归的梦想。两位朋友达奇斯和伍利,他们的存在让整个旅程更加波澜壮阔。 每个人物都成为故事中的一颗宝石,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梦想和命运。埃默•托尔斯以其深邃的叙事和生动的描写,将四位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呈现得淋漓尽致。《林肯公路》不仅探讨了旅程中的风雨,更深刻地触及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迷茫。 埃默•托尔斯(Amor Towles)的成名作是《上流法则》此书一鸣惊人,成为当年的书市黑马。但《林肯公路》这部小说不同于他之前的作品,展现了他多元的创作风格,与《莫斯科绅士》迥然不同,却同样令人惊叹。托尔斯的叙述质朴而真挚,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带领读者穿越1954年的美国大陆,感受青春与冒险的交汇。 这本书在各大年度好书榜上获得多个奖项,被奥巴马、比尔•盖茨等多位名人推崇,其深刻的内涵和生动的描写使其在文学界广受好评。 凭借深度的叙述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林肯公路》如同一场关于成长、梦想与命运的奇妙旅程,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沉浸其中,感受到青春的躁动与命运的曲折。整体而言,这部小说以其深邃的内涵、精致的描写和跌宕的情节,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装帧上,双封面的精美设计更为书籍增色不少,使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从外表的美感中得到愉悦。总体而言,《林肯公路》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佳作,它的故事将贯穿读者心灵,成为那个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精彩之作。

《林肯公路》读后感(三):有温度的叙事在怀旧之情的衬托下显得无比动人

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埃默·托尔斯及其作品,但是在生动文笔、曲折情节和精巧设计的引领之下,厚达600页的《林肯公路》如同未知宝藏,以十天为限的冒险旅程见证一场结局不同的悲观离合。客观地说,阅读埃默·托尔斯第三部原创小说《林肯公路》,不仅仅是在看一部小说,更像是欣赏一张四通八达的思维导图,那些围绕着人生与命运延伸出的种种遭遇,有幸运、有不幸;有欢笑、有哭泣;有完美、有缺陷……有温度的叙事在怀旧之情的衬托下显得无比动人。

《林肯公路》将背景放在上个世纪5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幸福美满的黄金时代,本土远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国际上威望提升,经济发展迅猛,社会环境稳定,似乎每个人都能在努力打拼之下圆满自己的美国梦。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梦都是美梦。伟大的托尔斯泰曾经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18岁的埃米特显然是属于不幸的那种。因为错手打死人,他被判在少年劳改营服刑。雪上加霜的是父亲在此期间因病离世,负债累累的家庭农场早已资不抵债,还有一个8岁的弟弟等待抚养。回家后他接受弟弟比利的建议,预备开着自己打零工买的1948年产的史蒂倍克车,通过美国第一条横跨东西的公路——林肯公路,前往加利福尼亚州寻找离家出走的母亲,开始全新的人生。劳改营“朋友”达奇斯和伍利不期而至,不仅打乱了兄弟二人的计划,还将他们引往反向目的地。那么,无常的命运之手究竟会指向哪里?

当读者决定翻开一本书,就清楚意识到,旅程一旦开始,过去的人生与经验就将被抛弃,彼此面临的是一场未知的全新冒险。《林肯公路》从意外发生的那一刻,就将画面剖为两半:埃米特兄弟二人组,达奇斯和伍利二人组。后者不问自取开走了埃米特的车,导致身无分文的埃米特兄弟必须反向追赶。他们在旅程中将遇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孤儿院和修女阿格尼斯、铁路公司和门前的乞丐、客运站和幸普森太太、图书馆和管理员埃莉·马西森、货运火车和约翰牧师、哈莱姆和汤豪斯……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得回顾自己之前的生活。毕竟,有因才有果。作者埃默·托尔斯利用时间线、地点以及不同的旅程路径,将彼此的人生娓娓道来,每一个旅途节点都在延伸人生,进而带来效果一流的沉浸式体验。读者能看到埃米特为什么会失手打死人、富家子弟伍利为什么会进劳改营、埃米特母亲为什么会离家出走、退役军人尤利西斯为什么会流浪铁路……所有的人和事毫无关联却又息息相关。一场公路冒险因为种种波折,变为探索无限可能,油然而生的悬念足以证明作者埃默·托尔斯高超的构思与文笔。

作者埃默·托尔斯将冒险划分为十天,每一天似乎都在朝着各自的目的地前进。但讽刺的是,尽管始终在路上,他们却自始至终都没有踏上原先制定的道路。命运的不可测似乎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另一个主题。每个人的出发点是什么,如何在进行的过程中逐渐走形,最后又将如何收尾,单线变双线,双线变多线,一颗奇妙的思维树就此灌溉成型。埃米特当然是想要摆脱过去,开始房屋买卖的新生活,达奇斯同样希望路程结束之后能够开一家意大利餐厅。二流演员菲茨·菲茨威廉斯、欧洲有名的小丑马瑟林、作家艾博克斯教授、伍利的姐姐……他们都在各自的生活中寻找希望,而来自世界与自身的重重阻碍让他们的命运变得无法预测。我想,埃默·托尔斯不是马克·吐温,《林肯公路》也不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圣彼得堡小镇更不是纽约。埃默·托尔斯及其作品非常温和,讽刺以外表现更多是鼓励。作者在旅程的不同阶段融入神话与历史就是一例,英雄、冒险家和其他勇敢旅行者汇编,将之化为无形力量鼓舞始终在路上的人们,既契合旅程同时又丰富了层次,让阅读更为轻松愉快。

面对现实、掌握自己的命运无疑是种善意的告诫,如何将个人意愿投入其中并且不让读者轻易捕捉到,显然是考验一个作者水平的试金石。埃默·托尔斯以往的从业经历是在纽约某投资公司任职,掩饰并且引导或许本就是他最为擅长的手段,而且大概率不用展示他在斯坦福大学取得的文学硕士学历。奇妙之处在于,当他将所学所感所遇投注在创作中,笔下遥远的时代、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在舒缓节奏中被交织为一个似乎亲眼目睹的世界。难怪在推荐《莫斯科绅士》之后,比尔·盖茨会再次推荐《林肯公路》。诚如他所说,我们个人的旅程从来就不像希望中那样顺利或可预测。因此,就算《林肯公路》最后的结局或许不尽如人意,但依然是可以接受的。毕竟,那条从头至尾没有实施成功的林肯公路之旅在最后终于开始了。

无论如何,关注生活本身才是重点所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