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在树上读后感摘抄

生活在树上读后感摘抄

《生活在树上》是一本由[意]卢卡·巴拉内利 / [意]埃内斯托·费里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3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在树上》读后感(一):“我是家族的败类,家族中唯一的文人。”

他曾经如此自嘲,因为出生于一个科学家世家的他,蕞终成了“百无一用”的书生。

但我却想说,他绝.对是我眼中关于知识分子人设蕞莞美的存在!意大利已故当代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

这个十月,在文学的国度里,是属于卡尔维诺的十月,是他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月。

很喜欢译林社恰逢其时的这本《生活在树上:卡尔维诺传》,书中许多图片资料都来自家庭珍藏,由其遗孀埃丝特·卡尔维诺首度公开。

开明的父母,自由的成长,进步的思想,和谐的家庭,或许这一切的一切,才塑造了卡尔维诺儒雅的外形,亲和力的气场与温暖富饶的精神世界。

他是幸运的,我们也是幸运的,能在文学的银河中拥有如此璀璨绚烂的一颗星。

什么是幸福?

“只要家人在一起能够快乐,一个家庭就能运转。”

为什么他有与生俱来的镜头感?

“面对镜头时的表现衡量着有意表现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之间的距离,或者也许衡量着两者的虚幻本质。”

什么是知识分子的归属感?

“也许我缺乏与地方建立个人关系的天分,我总是浮光掠影,成为各个城市的过客。我的书桌如同一座岛:可以在这里也可以在别处。”

卡尔维诺的美学,他对行动的实际构思,都是一种伦理的派生,一种精准道德的规范,在创作中得到了莞美呈现。

《树上的男爵》、《分成两半的子爵》、《看不见的城市》、《不存在的骑士》…他的作品是美好年华的珍贵遗产。

《生活在树上》读后感(二):仿佛和卡神一起在水晶球里俯瞰世界。

有幸收到了试读本,整个人都被吸住了。

卡尔维诺写作、访谈的所有“形式化”是让人不得不惊诧于他博大又绮丽的脑内活动,就像《看不见的城市》中把现实与虚妄之城的界限在人类可视化的想象区间中变得模糊,成为漂浮在遥远现时里破碎的流动形态。每次读他的文字仿佛都是在经历热病,许多段落甚至是跪着读完的(不是),太过震撼。

「虽然卡尔维诺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作品依旧是我们认识我们所处的日益复杂的现实的精妙工具。」

那么这本知识分子传记更是闪光、狡黠又温暖的,非常特别的表达和写作形式,是两位昔日挚友在日记、信件、私人回忆、同时代文章中追忆卡尔维诺的写作与人生轨迹,以此纪念那段不可磨灭的岁月。如此阅读感受包裹着我,诗意和哲思翩飞,仿佛和卡神一起在水晶球里俯瞰世界的感觉,非常非常非常好看,一口气读完半本的那种。他永远都别处憧憬无限,于是在罗马、都灵、巴黎与圣雷莫之间游历,留下许多许多轻盈奇妙的幻想和明亮慰藉的记忆。

卡尔维诺人生故事的共振性不仅仅来自于多方的讲述,插图和照片更是另一种声音的无形流露,不是那种博物馆展览式的古板模样,而是来自彼方一次次的亲切问候,自成一体又能与文字美妙呼应。纵而能敛之间散发出一种诱引的气息,被其环伺,是我目前为止读过最特别且迷人的传记了,爆打十星的那种。当然这也源自于卡尔维诺本身的风格(不仅限于写作)是精准而干净利落的呈现,不一样的美德。在张弛与交织之间,将小说美学高度飞升的分裂感发挥极致。

比如1964年,卡尔维诺夫妻在古巴哈瓦那的水族馆相片。

比如一页手稿。

比如1959年,在马略卡岛为“长篇小说已死”立碑和祈祷(笑死)

他是他自己灵感的界限和感官的支配者,他所回答的问题,也像底比斯人的斯芬克斯一样。他认为生活中的物质堆积如山但它们不具有任何形状。

卡神之所以为卡神,是因为他身上既有伟大的轻盈又有伟大的谦虚,在张弛与交织之间,如珪如璋,他的一切纯粹性在同一时代显得如此难能可贵且永不消逝。

最后,一枚可爱小彩蛋。

卡神的自画像(织毛衣版)

《生活在树上》读后感(三):《生活在树上:卡尔维诺传》:一棵叫卡尔维诺的大树

这本卡尔维诺传,直译原文书名的话,是“卡尔维诺影集”。只要看一眼这本传记就会觉得,原文书名与内容相得益彰,因为,书里附上了大量卡尔维诺的生活照以及与卡尔维诺关系密切的家人、朋友的相片,所以,称它为“卡尔维诺画传”,也非常自洽。译林出版社在出版中文简体字版时,有过多本卡尔维诺著作编辑经验的团队决定将书名确定为“生活在树上”。是因为传主本人有一部作品叫《树上的男爵》吗?在那本小说里,刚满12岁、被允许上父母餐桌吃饭的柯希莫,能忍下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却说什么也不愿吞食用蜗牛做的主菜和汤。十二岁的柯希莫宁愿被关进小房间也不肯就范尝一口蜗牛,这让父母格外愤怒,喝令他从饭桌旁滚开。柯希莫滚开了,却不是以我们熟悉的姿态滚开的,他穿戴整齐后爬上了那棵圣栎树,从此以树为家,通过树将自己的生命与大地紧密相连,体验他认为最有意义的人生。一遍遍浸淫在卡尔维诺作品中的编辑们,是否觉得《树上的男爵》最能代言卡尔维诺的心声,从而将这本画传定名为《生活在树上》?那么,属于卡尔维诺的圣栎树是否如柯希莫居住了一辈子的那一棵?

其实,读完《生活在树上》,我们不难发现,卡尔维诺本人就是书名中的那棵树,且那高耸入云的树干、那枝繁叶茂的树冠,均是卡尔维诺文学成就的镜像。也许是担心转述会损害原文的意蕴和风貌?这本署名卢平·巴拉内利和埃内斯托·费里罗的卡尔维诺传,大量选用了卡尔维诺的文字。

全书引用的卡尔维诺著述的量实在太大,我想挑选能连贯起卡尔维诺人生的段落来证明卡尔维诺就是书名中的树,以及这棵树是怎么慢慢长成全世界文学爱好者头脑中的卡尔维诺,就变得异常艰难。就像他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看不见的城市》、《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中的表达一样,被《生活在树上》载录的卡尔维诺或公开发表过或藏在抽屉深处的文字,一字一句都是散发着内敛之光的珍珠,叫人无从取舍。而终于被我摘取出来录在这篇文章里的4个片段,只能挂一漏万地展示卡尔维诺这棵大树的几片树叶,比如,扶他踏上人生路的母亲对他的影响;又比如,在文学道路上茕茕而行时伴他左右的好友切萨雷·帕韦塞对他的影响;再比如,无远弗届的思考对成就他这样的作家的帮助,以及卡尔维诺之所以独一无二的原因。而特意在每一段引文后标注卡尔维诺完成这些文字的时间,是为了能在一篇短文中较为清晰地勾勒出卡尔维诺的作家人生轨迹,即便如此,无论是1962、1966,还是1978、1985,这篇短文所能摘取的,只能是那一年中卡尔维诺纷繁的日常活动一个片段,是挂在卡尔维诺这棵大树上的一片树叶。因为是卡尔维诺大树上的一片叶子,我们顺着这片树叶细究每一缕叶脉,就会发现,以卡尔维诺为轴的这本传记,延展出了极为丰富的时代风貌。

截取的卡尔维诺写于1966年的那句话中,主角是切萨雷·帕韦塞。切萨雷·帕韦塞是谁?没有像父母所期待的成为植物学家以后,卡尔维诺就志在成为一名作家,只是,为了理想频繁地为报章杂志撰写文章和创作小说的同时,他还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切萨雷·帕韦塞就是那家出版社永不倦怠的引擎式人物。不过,对卡尔维诺而言,切萨雷·帕韦塞还有另一重身份:“他是读过我所有作品的第一人。当我写完一篇短篇小说,就跑去送给他看。当他去世,我觉得没有了这位理想读者的标杆指引,我将不再擅长写作”,最后一句,是卡尔维诺的谦逊之言,但是,假如没有切萨雷·帕韦塞,我们读到的卡尔维诺作品,会是另外一种呈现,是一定的。那么,给予卡尔维诺这种影响的,仅仅切萨雷·帕韦塞吗?当然不。切萨雷·帕韦塞所影响的作家,仅卡尔维诺吗?当然不。这就是阅读一位文化名人传记的有意思之处:传主往往能携来一个时代,读者也就能在传记作者还原的昨日风雨昨日情中,领略一下渐渐远去的风云际会,于是,我们从阅读一棵树开始,得到了一片森林。卡尔维诺,生于1923年,病逝于1985年,这62年中这个世界有过什么样的大变局,历史已有记载;卡尔维诺这一生,始于古巴,终于罗马,期间步履不停地到过许多地方,所以,对照着传记里的每一张图片来阅读《生活在树上:卡尔维诺传》,犹如在仔细察看这棵大树的每一片树叶,这个过程真像在放映室里拉片,片名就叫卡尔维诺的世界——所以,管这本卡尔维诺传为画传,恐怕更确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