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本雅明电台》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雅明电台》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雅明电台》是一本由[德]瓦尔特·本雅明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雅明电台》读后感(一):本雅明电台,讲故事的延续

本雅明的文字,通常是很难理解的,之前阅读其他本雅明的书,会有种似懂非懂的阅读体验。上一秒,我还沉浸在本雅明优美的讲述中,下一秒,就不知所云。本雅明,自有他的复杂性,不是读几篇文章能够理解的。

我会继续选择阅读本雅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希望了解他对文学或者是对世界的看法。从《讲故事的人》开始,我非常喜欢他对事物的洞察。远行的人必有故事可讲,讲故事也是一种经验传递的过程。这些对于讲故事的描述,让我想到了播客,随后,我发现早有人开始研究本雅明与播客之间的关系。本雅明甚至可以被称为是播客界的鼻祖。

通过本雅明,我在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对播客着迷。在寻找的过程中,我发觉《本雅明电台》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与播客相同。我喜欢的播客节目,既包含生活丰富的体验、广阔的知识又有垂直领域深度的解析。就像《本雅明电台》,本雅明经常能关注到生活的细节,并把对细节的感受描述出来。比如,霍夫曼对人群的观察,庞贝古城的陨落,这些细节的体验能够把我拉回到本雅明笔下的情境中。他对于细节的描写,值得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

不仅如此,本雅明写作的范围非常广阔。猎巫、浮士德、邮票、豪泽尔的故事,每一个篇章都让我感到惊奇,并被本雅明吸引。即便,现在的网络非常发达,但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仍旧是匮乏的。我们常常只活在这一刻,对以前发生过的事情,也就是被称为历史的事情,知之甚少。那些被称为历史的东西,已经沉睡在了他们结束的那一刻。但本雅明将他们打捞记录了下来,由此,我才能知道曾经有一位擅长写魔鬼故事的作家名为霍夫曼,曾经有一个关于豪泽尔未完待续的故事。这些都是个体经验的力量,如果不是本雅明来讲述,我们将永远不会知道这些人与事的存在。而这些,是百度百科或者谷歌无法搜索到的。

这正是我喜欢播客、喜欢本雅明的原因。那些不足以立传的人与故事,通过他们的讲述得以流传。

最后提一下,我最喜欢书中的《“加薪,你究竟在想什么呢!”》和《儿童文学》。弗里施从容不迫与老板谈加薪的对话简直像是科幻片,反倒是反面案例曹德勒的唯唯诺诺更真实。我还在想,本雅明为什么会编一个如此像励志故事的正面案例,看到最后发现,成功的人要有能够面对失败勇于站起来的心态,还懂得随机应变使用技巧,一次次抵御失败的暴击又能够重新站起来的人,才是能够成功的那个。弗里施所展现的品质要比他的话语更重要。《儿童文学》则告诉我,阅读不仅是开阔视野,而是在阅读中成长,不断完善自己。这也解答了我的疑惑,读书与看百度百科有何区别。百度百科是经验上的积累,而阅读是个人成长的积累。好像穿越到本雅明的年代,做一位本雅明播客的听众。

《本雅明电台》读后感(二):这个“播客”本雅明很亲切很好读

-

《本雅明电台》,瓦尔特·本雅明,出品方: 世纪文景。

-

我分享过好几次本雅明。可是,本雅明的世界不是容易进入的,那么地捉摸不定又难以定位。而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容易亲近的本雅明作品了,尽管是后人编选的,它是本雅明遗落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927年3月~1933年初,本雅明的工作之一,是“播客”。

这是一份“为稻梁谋”的糊口工作,然而,哪怕是以稿费为目的的写作,本雅明也会要求自己达到“一定的水准”。

在传统书写和广播这种当时的新技术媒介的交互之中,本雅明摸索出一种新的文字风格,不同于他那些艰深的学术研究,也不同于小品文和随笔,这个“播客”本雅明需要用语言审美质感来俘获他的听众,同时在思考批评理论的“可传达性”、“剧场与广播”的教育功能。

-

该书收录本雅明的17次广播节目(包括合作作品),分成三部分:①青少年广播;②广播谈话、广播剧与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③关于广播的反思。

很显然,“青少年与教育”被放在重要的位置,②③也是为了①服务的。“儿童”问题,始终是本雅明关心之所在,童年经历是他记忆里特别深刻的部分,延续着他一生的生命经验。

-

全书首篇《神魔般的柏林》,介绍E.T.A.霍夫曼,这位风格怪异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

本雅明对霍夫曼的兴趣,出于“作家本人对奇异的、古怪的、神秘的、未知的以及一切不因循守旧事物的热衷”,霍夫曼在本雅明的少年时代曾经很大地调动了他对“故事”的兴趣,而本雅明希望自己能以“讲故事的人”的身份点燃听广播的孩子们的“热衷”。

-

我记得,安吉拉·卡特也很喜欢霍夫曼,以他为名写过一部怪诞的小说集。本雅明和安吉拉的共同特质,他们都突破常规、我行我素。

-

本雅明的广播节目包涵着强烈的人文思想。

他介绍籍籍无名的画家西奥多·霍斯曼,突出霍斯曼在穷困潦倒中的人生追求,这个小心谨慎、有些小家子气的男人可以代表柏林市民的形象。

他讲述猎巫审判,强调这场匪夷所思的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危害性,实际上指向了当时德国日益紧张的社会局势。

他描述广州的戏院火灾,这是时事突发热点,本雅明在其中加进了中国戏剧的常识普及、中西方观剧体验的比较,以及中国人的文化观念等相关内容。

-

以下图片供参考:

《本雅明电台》读后感(三):重启本雅明电台找开一个不能再收听的频道

重启本雅明电台找开一个不能再收听的频道 第一次通过这本书接触到本雅明,感觉很幸福! 这本书所选的本雅明广播稿中,有旧式的柏林的日常生活和都市怪谈,有世界上各种真假难辩的邮票骗局和德意志历史上的传奇盗贼,有改编自豪夫童话的儿童广播剧《冷酷的心》和各色文学谈话,还有本雅明关于广播媒介的反思,这些奇闻异事来自本雅明自身的童书收藏,报刊记录,以及关于自己家乡的童年回忆或异乡的城市速记。 这本书收录了瓦尔特·本雅明于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主要在柏林广播电台和在法兰克福西南德意志广播电台播出的广播节目的文稿,并邀请了《本雅明传》译者、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副教授王璞撰写导言。令人遗憾的是,本雅明的电台节目是一种未录制的实况广播,没有声音存档,也无法实现音频回放。 全书共分为“青少年广播”“广播谈话、广播剧与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关于广播的反思”三个部分。勾勒出了魏玛时期作为现代广播媒体人的本雅明独特的语言品格和知识肖像。 这本书读起来内容还是很轻松愉快的,文字也精辟,对话的方式很容易把读者带入,让我们通过阅读加和想象,感受本雅明所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日常生活中的魔力,来还原和走进“主播”本雅明的“声音王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