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草原上的小木屋(上下)读后感锦集

草原上的小木屋(上下)读后感锦集

《草原上的小木屋(上下)》是一本由罗兰・英格斯・怀特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3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原上的小木屋(上下)》读后感(一):读《草原上的小木屋》有感

你喜欢带有一些淡淡的趣味的书吗?如果喜欢,《草原上的小木屋》就符合你的要求。这本书虽然非常平淡,但它有一种淡淡的可怕,淡淡的恐怖。

这本书讲的是罗兰和姐姐玛琳跟着爸妈移居大草原的故事,森林里来了太多的人,所以爸决定离开。

他们把小木屋卖了,乘着马车,带着牧羊犬阿吉走了。他们度过了冰河,也度过了湍急的溪流,还差点把阿吉丢了。他们又越过重重高山,终于来到了杳无人烟的堪萨斯大草原。

爸又找到了一个好邻居,名叫爱德华先生,他帮助爸盖好了小木屋,这天晚上,爸演奏小提琴,大家都陶醉地听着,这个晚上多么美好啊!

第二天,爸又做工了一些家具,过了几天,小木屋就正式完工了。可好景不长,一天晚上,狼群包围了他们,这还只是空难的一支小插曲,他们生了热病,也就是疟疾,幸亏阿吉请了医生来帮忙,不然他们就可能死了。一天,印弟安众的战鼓敲响了,他们要把所有来堪萨斯大草原的白人杀掉!但他们的残暴行为被阻止了。

为什么爸又决定离开大草原?请来看一看这本书吧。

《草原上的小木屋(上下)》读后感(二):《草原上的小木屋》第11本

《草原上的小木屋》第11本,具体名字我都忘了,就是那本写最漫长的冬天的。

作为早期的拓荒者,罗兰一家终于在银湖边安定下来。可是却遇到了21年当中最寒冷的冬天。温度零下四十度,暴风雪肆虐,房子经常被完全埋在雪里,野牛巨大的头颅因为呼出的水气被冰冻在地上,走出门的人踏错一步便迷失在雪原永远回不了家。而更糟糕的是,因为预计不足粮食和燃料全部告罄,罗兰一家想方设法从邻居家买来小麦种子用小小的咖啡磨来脱皮,秋天打下来本来准备做饲料的干草日夜不停的被搓成干草棒塞进炉子里以取得那可怜的一丁点热量。

寒冷、饥饿、黑暗、暴风雪好似永无休止的肆虐,漫漫长夜没有尽头,爸爸的手指头冻裂了无法拉小提琴,没有了灯油罗兰姐妹没法看书,日子在一圈圈咖啡磨和一根根干草棒中令人厌恶的重复,暴风雪抽打墙壁的声音简直让人发疯。

然而,人性就在这样极端的困境中抗争,没有屈服没有放弃和绝望,每一个人都努力着,执拗的坚持着,想方设法让家里面有点点笑声温暖和光明。

我看过美国西部片,甚至悲悯过印第安人的命运,但是这次,我是第一次被这些拓荒者打动了,真真切切的。这样的坚毅、果敢、永不放弃,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有这样的人的后代,才能建立起这样一个如今让全世界惊叹的国家。

凭心而论,以前总觉得美国早期的文明粗野简陋,这本简单的童书,却让我发现——也许就是这样的粗野和毫不矫饰才更具泼辣的生命力,就是这样的昂扬与天地之间才更让人感动和慑服

《草原上的小木屋(上下)》读后感(三):“名不虚传”的经典

有时,一些经典之作会因为某种原因让我们对它产生了成见,然而当我们真正阅读的时候,却会发出“名不虚传”的感叹!

“小木屋”系列就是这样的儿童文学经典。

在我小学快毕业时,我最好的朋友曾向我强烈推荐这个系列, 她在我耳边不住地叨念“小木屋”、“大草原”、“银湖岸”、“梅溪”,每次发现这个系列的一本新书都让她雀跃不已。可我那时对这套书全无兴趣。因为听这些名字,觉得非常女孩子气。那时的我对更复杂和惊险的故事感兴趣,那样的书才能让我获得自己已经长大了的认同和满足。直到十几年后,我才第一次阅读《草原上的小木屋》,仿佛一股淳朴自然的风传越纸面拂过面颊。我懊悔竟然与它错过了那么多时光。

我买下了2005年新出版的全套“小木屋”系列,终于能理解朋友当初的痴迷。那时我们正当主人公的年纪,书中各异的自然风情、身边触手可及的动植物、从零开始成长的家园是那么神奇有趣,阅读它们相当于扩大了我们狭小的生活空间,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事情啊!

这一系列记述了在美国拓荒时期,女孩罗兰(即作者)的成长和见闻(其中《农庄男孩》是写罗兰的丈夫阿曼乐小时候的生活)。罗兰出生在美国中部的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从两岁开始就跟随父母四处迁移,先后到了堪萨斯州的大草原、明尼苏达州华纳森林的梅溪边、艾奥瓦州的柏欧克以及南达科他州的银湖岸,到十三岁的时候才在南达科他州的德斯图特镇定居下来。这种经历大多数孩子没体会过,而且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甚至无法贴切地想象。

书中最让孩子们感兴趣的莫过于主人公可以非常近距离地接触动物。森林里有狼、熊、大山猫、麝香鼠、貂、水獭和成群的鹿。一只熊曾经在夜里“光顾”罗兰家的牛棚,妈妈误以为那是牛还推了一把,而小罗兰当时就在旁边。大草原上有鹰、兔子、野鸡、蛇、狼和可爱的地鼠。那些棕色条纹的地鼠“看起来像天鹅绒般柔软,它们的眼睛又圆又亮,皱皱的鼻子和小小的前掌可爱极了。它们在地上挖洞,偶尔还会停下来,看看玛丽和罗兰。它们把腿藏在洞里,只露出上半身,小小的前掌紧贴在胸前往下垂,那样子看起来好像是草地上的一截小木头,只是眼睛闪闪发亮。”当老鹰飞来,所有的地鼠一下子都消失了,直到老鹰飞过,他们又都跑出来。罗兰和姐姐玛丽很想抓一只可爱的小地鼠送给妈妈,但是它们太机灵了。每到一处,伴随着不同的自然地貌,都有不同的动物生活,点缀着拓荒孩子的生活。

美好的家庭是“小木屋”系列另一个吸引孩子的地方。罗兰的爸爸是一个有着美好梦想、无穷勇气和坚强意志的人。他怀着对土地的热爱,带领全家一次次迁徙。他辛勤劳动,保护家人,而且从来不乱发脾气也不抱怨。他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出色,罗兰等小孩子伴着爸爸的琴声度过了无数美好的夜晚和香甜的梦境。罗兰的妈妈温柔而勤劳,即使家在不停地迁徙,依然使一切井井有条。爸爸妈妈之间恩爱和谐。“爸常说只要妈在面包上压一压,就不必加糖了。”罗兰有一个姐姐,还依次有了妹妹弟弟。姐姐玛丽和罗兰之间的描写也非常感人。金色头发的玛丽生得漂亮,性情也温柔懂事,而罗兰更有活力和勇气。小时候罗兰时常有点嫉妒姐姐的美丽,甚至“恨”姐姐的懂事。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姐妹情谊日益浓厚亲密,尤其在姐姐因病失明之后,罗兰毅然担负起为姐姐筹款帮助其去盲校读书的担子。这种不溢美不造作的描写,不仅使有弟兄姐妹的读者感到亲切,也让身为独生子女的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手足之情。

“小木屋”系列也让孩子们面对成长更有勇气。小读者跟随罗兰一起目睹罗兰的父母一次次从头开始建立家园。拓荒的生活并非浪漫的牧歌,其中的艰苦和挑战非外人能感受。在向堪萨斯州草原迁徙的途中,他们就险些被激流冲走;在大草原上,他们曾经面临印第安人的威胁,在美国政府印第安人有冲突的时候,爸爸夜夜守卫不敢合眼,小姐妹们瑟瑟发抖常从噩梦中惊醒;一家人还曾经由于疟疾病倒在家中,如果不是附近医生路过,险些丧命。经历了这一切,他们终于有了自己温馨的木屋之后,由于政策的改变,罗兰一家又离开了大草原开拔去往新的未知家园。罗兰的爸爸乐观地说:“我想,木屋那边的兔子一定会很快乐的,它们可以吃我们种的菜了……无论如何,我们从印第安区带走的比带来的还要多。”这种坚韧的意志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梅溪边》中,罗兰一家的收成被蝗虫吃了个精光;在《好长的冬天》中,暴风雪使他们居住的小镇与外界隔绝七个月之久,家里没有了木柴,爸爸因为扭干草棒冻裂了双手,无法拉小提琴……而这些苦难都使一家人更加互相支持。最终罗兰一家安定而丰足起来,罗兰也长成了一个由责任感的姑娘,与农庄男孩阿曼乐结婚,建立家庭,开始了自己的拓荒生活。

“小木屋”系列不仅对孩子有吸引力。如今我也已经结婚生子,每当捧起这一本本书时,都会再度被其感动。罗兰的家庭和阿曼乐的家庭都是很好的典范,在对待生活、面对困境和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给我启迪和榜样。

作者罗兰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写作训练,她六十五岁才开始写作,到七十五岁,她共写了九本“小木屋”系列故事,这些朴实自然的文字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美丽,是因为其背后是真实的波澜壮阔的生活

小木屋系列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

《草原上的小木屋》

《农庄男孩》

《在梅溪边》

《在银湖岸》

《好长的冬天》

《草原小镇》

《快乐的金色年代》

《新婚四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