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食物读后感精选

中国食物读后感精选

《中国食物》是一本由(美)尤金·N·安德森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食物》读后感(一):读了这本书又可以体会一次文化交流之难

洋大人即使如此努力想写一本中国食物,查了几多资料,也把阮籍和嵇康混为一谈,这样的错误还很多,看得人直摇头,文化交流好难好难!各位同学要努力,多写点确切的英文书英文论文让洋大人参考!

《中国食物》读后感(二):食物视角下的中国社会史分析

中国是一个好吃的国度,直到今天,吃饭仍然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作者选择从这一角度切入分析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可谓眼光独到,远胜国内学者所著那些平庸无奇的社会文化史专著。

全书大致可分为两块:一块是介绍中国自古至今食物的变化;另一块介绍饮食方法和不同地域间的差别。但作者并不为此所限,而是结合历史分析了中国为何不能现代化等等深层次的问题,这就使本书超脱了平面的介绍,体现出了深层次的学术意义,其中作者的许多见解读来不禁令人击掌叫好。特别是东西文化交流对国内食物的影响,读罢后令人印象尤其深刻。而人口过多导致大量雇用劳动力而不是改善技术,与今日之工业相比,亦有类似。

《中国食物》读后感(三):这种翻译印出来是出版社失职

有馅小麦团、中国酥食、团块,这些不知所云的翻译真是让人看的酣畅淋漓,有些段落甚至需要借助标注括号里的英文结合混沌的整段文字才能猜测出译者想表达的大意。这种翻译都能出版?!我看不少人给四星?如果觉得作者角度不错给个三分也就算了,团块chunking那段我就不信你们不看英文能明白是什么意思!最少找个有点植物学基础的译者应付一下吧。

作者推崇中国式自然农业,觉得是一种物尽其用,可持续的方式,甚至美国都以可借鉴。这就看出作者对中国农村和农业历史和现状了解的浮皮潦草,和残存的中世纪似的对中华帝国的美好幻想。在中国,读过中学古文课都知道农民这种地尽其用的生活是田园的还是痛苦的。作者以一种工厂式农业以后,舒适的、安全、挑剔的矫情视角审视农业,自耕农式的农业能供应工业化以后的城市吗,选择城市这种圈养方式,意味着工厂化农业和加工食品,这是必然的结果。

《中国食物》读后感(四):用食物维系的中国社会

这本书大学时代就看过,当时不过是站在书店里一目十行地看了一个下午,此后就一直念念不忘,于是趁最近手头稍稍富余,就买了一本收藏。

本书将的是中国食物,不是像普通地好食中国通一般讲中国饮食评得天花乱坠,精致地仿佛菜谱,而是沿着时代的迁移,一点一点地将中国食物的发展史细细挖掘出来。说得是食物,其实在更深层处,却是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发掘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的变迁。因为中国饮食并非超脱于社会主体,它本身作为社会文化最世俗的一方面,深刻地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无时不刻地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变动。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一个新的概念:农业内卷化。中国高度密集型的农业技术与封建社会的发展其实存在着恶性循环:高度密集型农业意味着需要大量劳动力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而为了提高人口又给本来紧迫的土地造成巨大的压力,不得不尽量提高产量。在如此严峻地生存条件下,人们必须努力让食用每一个可以食用的东西。

古有言:食色,性也。但是对于中国人而言,食的分量远远大于性。为了生存,古人们崇拜食物,把寻求食物当做每日中最大的工作。

不过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自的特色。现代人因为科技的运用,暂时远离了饥饿的影响,食物在中国社会中扮演这另外一个角色,即维系人情的纽带。当然也有人,比如我,开始接受美国式的饮食思维:生存所必须的吃不应过多的妨碍我们生活中其他更为重要的事情。

《中国食物》读后感(五):为什么中国人吃猪肉?

国人中以汉族为主,汉族食肉则以猪肉为主。在中国的主要菜系中,猪肉无不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红烧肉,东坡肘子,鱼香肉丝,梅菜扣肉,以猪肉为主料的菜品可谓五花八门。不但如此,猪的内脏,肚子,大肠,肝,肺等物,也常常经过精细烹饪,变成饭桌上的佳肴。可以说在中国,吃肉就是吃猪肉。虽然近年来国人饮食结构有所变化,但是猪肉作为主要肉食的地位,仍然是不能动摇的。

作为一种饮食传统,食用猪肉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然而要说清楚这其中缘由,又恐怕是各有理论。环境的因素,宗教的因素以及饮食的喜好等无不成为解释这一饮食传统的理由。但美国学者尤金 安德森的阐释,似乎更有启发意义。

……主要的家畜是猪和鸡——把价廉质次的食物变成肉类的杰出转换者。与牛和绵阳不同,他们不需要牧草或专门饲料,此外就同样分量的饲料而言,其增加重量是那些反刍动物的2倍左右……

在这位美国学者看来,中国之所以将猪作为主要的牲畜,最重要的有两点:首先,猪这类动物对食物的要求极低。作为一种杂食动物,猪几乎是什么都吃,尤其重要的是,它不会和人争夺食物,它完全可以依靠一些人不能食用的东西生存。其次,它的生长周期短,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为人类提供最多的可食用物。

如果思考中国历史上状况,我们会更加认可以上两点论述。在中国,人口多,人均土地占有少这一现象,随着时代前进总是变得越来越突出。而想要在这种有效的条件下填饱肚子,农民必须保证农业的高效。这种高效表现在具体的农业中,就是要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要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创造新的食物。除此之外,还要在现有品种当中做出选择,淘汰产量较低的,转而发展产量更高的农业产品。这一切都促使猪肉成为这个传统国度的首选肉食。

猪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脚。在安德森的这本名字叫《中国食物》的书中,作者其实是在通过各种现象表达他对中国农业的认识。在他看来,猪肉一例实际上就是中国农业“生物”高效选择的一个小小表现。而高效选择这一点,同土地集约化,劳动密集等特点,构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的框架图景,同时也代表了人类传统农业的顶峰。中国的农业历经千年,有着优秀的传统,同时对现代农业仍然有很多借鉴意义。在作者看来,中国农业对于解决目前的全球饥饿状况,仍大有可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