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伊凡・克里玛短篇小说(上下)读后感100字

伊凡・克里玛短篇小说(上下)读后感100字

《伊凡・克里玛短篇小说(上下)》是一本由[捷] 伊凡·克里玛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凡・克里玛短篇小说(上下)》读后感(一):他与昆德拉不同

有人将他与昆德拉相比较,但是在我看来,两者区别很大。昆德拉的文章里是再书写梦书写他的哲思,而克里玛仅仅是在叙述,叙事他的经历他的故事。最让我喜欢的是他的《爱情对话》让我想到了我的初恋,我的爱人,一个信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者,想到了我们在漫漫长夜里的对话

《伊凡・克里玛短篇小说(上下)》读后感(二):小聪明

如内里故事的篇幅般短小的聪明随处可见,可以喜欢或者讨厌它们,不过没法否认的是,的确挺好读。

爱情对话的故事性要好于我的初恋,而后者似乎比前者厚一点。

“有你的地方,就不可能是荒野”,记住这么一句。

PS:封面设计学陆智昌似乎没学到好处。

《伊凡・克里玛短篇小说(上下)》读后感(三):爱情对话

开篇三则,只有对话,反反复复,纠纠缠缠,琐碎絮叨,又意味深长。后面的故事愈发精彩。

于是感慨,着迷米兰昆德拉的时候,竟对同为捷克作家的伊凡克里玛的存在毫无知觉。 细想之下,又觉得这样更好,太早看到实在毁三观。满篇的爱情对话只在偷情的男女之间,婚姻里有的只是漠然、无爱。可偏偏他的笔下,女人们即使在激情之下,也总是固守着她们乏善可陈的婚姻。

《伊凡・克里玛短篇小说(上下)》读后感(四):小聪明的小聪明——副标题:无知请自重

随意简评

短小的聪明无非指文章里机智的句子,话语。如果不喜欢请务必别当格言,警句读,对整体的文体结构,叙述节奏等大聪明理解不了也别怪罪克里玛。伊凡・克里玛(Ivan Klíma)1931年生于捷克布拉格,如不了解史料对德国入侵,苏联占领,捷克国内政治动荡,集中营毫无认知,怎么能相信:从童年起就经历这些的作家会耍小聪明。而非像某些人思想不健全还给3星,欣赏能力有限请绕道。

星灿的译本简明,丰满,优雅性的从容。小说的形象感,故事基调在环境的叙述下很出色。除了某些篇章(最后1篇第三个关于爱情与死亡的梦:荒漠等)有生硬编排的疑虑外,其他的几篇都很优秀。书中的色彩,质感精妙之处不列举,读者自知。

原本雅库普在一边,品尝爱情如同品尝世界多样的乐趣——正常人们的生活式样,而乐趣将慢慢消退。盲女伊丽莎白的爱情在另一边接近死亡,凝视和音乐。内在的动力。这种爱情关系在伊丽莎白的祈求性的弱势下保持平衡。平衡下潜藏着什么?

伊丽莎白说:“别丢开我呀!”。其实伊丽莎白说的是“我害怕死亡赶上我”也不一定,是死亡是孤独没什么分别。这种意识,雅库普无法感受到的这种意识紧紧包裹盲女伊丽莎白的心,一同失明的黑暗,困苦。

最后,一颗高大的山毛榉,一所死亡的房子。他们的爱情在死亡的边缘,一次迷失里找回了真正可贵的东西。如同生死的依托。爱情是什么?克里玛不多言语。

绝境的伊凡・克里玛也柔情。

其实这个时代的爱情更难被理解。不是爱情的爱情怎么理解?

ps:故事里出现厨房,那么克里玛就学了千千万万写过厨房的作家。

无趣的低级判定。

《伊凡・克里玛短篇小说(上下)》读后感(五):走钢丝的人

晚上读完了克里玛的《我的初恋》,这本书里有四个故事,最后一个是《走钢丝的人》。《走钢丝的人》仍然用第一人称讲述一个少年的故事。我是一个生性敏感的少年,童年曾在纳粹集中营里呆过,当年的朋友们都已死去,只有我活了下来。所以我与现实总有种疏离感,郁郁寡欢,经常思考生与死之类形而上的问题。我受朋友奥塔的邀请去他的木屋做客,在那里认识了他的女友丹娜,丹娜似乎对我很有兴趣。她刚上完中学,是一个孤儿,父母都死于集中营。丹娜让我读了她写的诗,意象古怪、悲伤。两个月后丹娜来找我,请求我讲一下集中营里的事情,她常常想象父母在那里经受的苦难。她向我提出一个问题:那些受到过伤害的人的灵魂会不会留下印记。我回答说暴力只是施加在肉体上的,如果相信灵魂的不朽,那么灵魂应该能够脱离肉体的痛苦和坠落。可是他们相信吗,在经历了那些痛苦之后。她问。我无法回答,但我告诉她一个朋友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上仍然保持着信仰。 我看到这里开始明白丹娜了。精神的伤害是持久的,它可能如身体的伤痕一样在灵魂留下铬印。她提到她常常作恶梦,这是受创的灵魂在呻吟。她也是一个敏感的人,关心灵魂胜于外物。她颤动的灵魂渴望着真正的交流和抚慰。 丹娜爱上了我,但是她决心仍然和奥塔在一起,她不能伤害奥塔,他是一个善良高尚的人,在她最孤独的时候进入她的生活关怀爱护她。她告诉我,今后不会再跟我见面了,因为她会受不了。她的决定让我产生了自怜和怨尤。在送她回家的路上,她晕倒了,当她苏醒后疯狂地抓住我的手说:“你知道人不能违背常理啊,人不能违背常理,人不能命令自己的灵魂。” 读到这里我被真正触动了。丹娜爱上“我”是必然的。奥塔是单纯善良的人,对他而言,科学可以解决一切存在的问题,他不曾象我和丹娜一样受困于精神的痛苦。这一点造成了他的丹娜的距离,丹娜说“必须全面地接受生活”,对灵魂的黑暗和深渊无所知,就意味着逃避真实的生活。她敏感地意识到我在探寻生命的意义,并承受灵魂的孤独和痛苦,因此感到精神上的亲近。对于一个关心灵魂的纯真少女,会把精神的联系看得高于一切。当她受到另一颗敏感心灵的触动时,她的情感只能投向他。然而她是个善良的女孩,她不愿伤害奥塔,所以只能强迫自己抑制内心的情感。但这情感如此热烈,她需要太大的力量来抑制。这个女孩非常顽强,她绝不肯放弃负责,但也绝不能放弃爱情。因为“人不能命令自己的灵魂啊”。内心的战争把她压垮了。 她的爱情让我欣喜得意,同时也感到害怕和不安。第一次见面时,我们曾就爱与被爱有过一次交谈,她说“一个接受爱的人犹如一名旅客。也许夜晚时分,在一条船上,在一片宽阔的湖上。不管你朝哪边看都只是平静的黑黝黝的水。不错,水也许会上涨并将你淹没。可是爱一个人就意味着飞翔,就意味着你本人要升起在大地上方。那么高,你可以看见一切。即使从高处看世界仿佛变了模样,即使地上显得重要的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而我想的是“在船上你随时可以下船上岸,但在空中你只能摔得粉身碎骨。”丹娜宁愿选择去爱,而我却更宁愿被爱。在我和丹娜的关系中,我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当丹娜做出与奥塔共同生活决定后,我有一种奇怪的解脱感。类似的心理感受在这本书的其中故事中也出现过,比如《真话游戏》里,当“我”意识到那个奇怪的女人可能永远消失时,也产生了轻松解脱的感觉。 在经历了两次晕厥和之后的病痛后,丹娜意识到她无法承受内心的压力,而给予奥塔不完整的爱是没有意义的,她决定听从灵魂的招唤,与我相爱。我收到她的信以后,犹豫不决。我不敢肯定自己爱她,但又害怕失去她。我想跟她谈谈,为自己争取时间。 我去见丹娜的路上第二次遇见了走钢丝的杂技团。走钢丝是这篇小说中最复杂的意象,郁郁寡欢的我从来不能投入完全的欢乐中,“我的感觉或许和一个在高处走钢丝的人的感觉一模一样。不管我如何拼命往上看,我都依然清楚脚下的危险。”当我数年前第一次遇到杂技团时,被一个美丽的姑娘吸引,她在最高的柱子上倒立翻腾跳跃,动作优美充满力量和技巧,我在台下紧张得几乎窒息。我渴望像她一样在属于自己的高高的舞台上表演,但我害怕不能承受孤独与恐惧。在这里走钢丝意味着承受孤独和坚持自我。当我第二次遇到杂技团时,希望能看到这个姑娘仍然在高空表演,以此给予我坚持孤独的勇气。然而她没有出现,另一些人在表演。我在恍惚中观看了这场演出,意识到人生就是在死亡的深渊上空的演出,这是不可逃避的,那么我应该坦然地独立地走上自己的钢丝。在这里,走钢丝意味着主动地走向生活,承担责任。第二天,我终于决定去见丹娜,也许我将拿出勇气选择主动地去爱,去接受生活。 小说中多数出现了“接受生活”这个词。究竟怎样才是接受生活呢,一个人主动地投入世俗生活,去爱、去选择、去承担,是接受生活;然而一个人在犹豫和迟疑中承受孤独的命运,也是接受生活。我正是在这两种“接爱”中不知所措。小说的最后,我站在丹娜家楼下,望着幽暗窗口,我的勇气又消失了: …Suppose I spent my whole life just waiting, waiting for the moment when at last I saw that starry face? It would turn its glance on me and say: You’ve been incapable of accepting life, dear friend, so you’d better come with me! Or, on the other hand, it might say: You’ve done well because you knew how to bear your solitude at a great height, because you were able to do without consolation in order not to do without hope. What would it really say? At that moment I could not tell. 我仍然无法做出选择。原来走钢丝还有一个含意,那就是一种悬空的状态,既不能踏实地走在大地上,也不能飞翔在天空,于是只在迟疑中迟疑。在这个意思上,我也是一个走钢丝的人。这个“我”是正在写这些字的我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