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航空信经典读后感有感

航空信经典读后感有感

《航空信》是一本由让-雅克・桑贝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航空信》读后感(一):生命就是一场不断的迎合

航空信其实让我看得有点乱,因为冗长难记的外国人名,再加上一个没头没脑的故事,像电影一样贸然开场,却没有埋伏在电影情节中前因后果的交代。

这个署名让-保罗 马蒂诺的航空信笺就这么从蔚蓝的天空中飘落下来,被不经意的我接住,展开后是一个已经开始了的故事,当我手握着这封洋溢着敬意与热情的亲笔信笺和一沓心情散记时,我仿佛在这些涂鸦中看见一个真实的自己,和着文字一并看下去,感受着时代浪潮下浮浮沉沉的自己,听着不大懂的英语,感受着转得越来越快的生活,看着一个个大鼻子的美国佬夸张的热情,刚开始那种受宠若惊的迷惑和难以名状的窃喜在日渐繁忙热络的人际关系和交往中逐渐冷却和清醒,在这种快速竞争下压抑的人性中有太多扭曲的善变和掩饰。

我没有选择"虚伪"这个字眼,是因为桑贝笔下一个个带着温和笑容,就连趾高气扬都散发着温顺和蔼的大鼻子们,有着对生命的热络和诚恳。我想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有着保罗的影子,没有什么特点,不够出色,不够拔尖,温和却懂察颜阅色,谦逊且适应力极强。

游走在party中的保罗,置身在人群中保罗,就连一个人的夜晚,独自面对黑洞洞的窗口,也念念不忘keep in touch,不就是在社会中步步为营,小心进取的我们。虽然艰辛,虽然卑微,虽然脆弱,身处日复一日失望的沮丧中,却也秉承着永不言败的坚韧特质。

人情世故,泠暖自知。保罗谨慎,小心翼翼的迎合,终于开始出现一些逐渐游刃有余的气势,温存的笑容犹在,修饰的愈加诚恳可掬,一些星星之火的小心机也开始在平和谦逊的外表下跃跃欲试。

最后在历练中,一个新兴社会人初长成。委托律师的正式公文信函,字体工整,间距僵硬,措辞得体,和着阵阵油墨的热气,散发出拒人千里的敬意,热情在冰冷中成型。

《航空信》读后感(二):keep in touch

主要谈有关于keep in touch的点点随想。

keep in touch的想法是来自于桑贝的绘本系列。《我的另一半》看得云里雾里的。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只是由于喜欢他的画风,于是执著的追捧他,不需要理由。

于是,买了《航空信》。买来伊始,就不想看。很矛盾的心理,非常害怕又是另一本《我的另一半》,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再凭着任性维持对他的喜欢。所以,很积极的借给了这个同事,那个同事,就是尽量的,拖延自己阅读的时间。

结果,在今晨,鬼使神差的,就顺手拿起来读了几分钟,突然很有感觉。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跟所有的人、所有的时间keep in touch。以为,这样就是现代生活方式,总有那么一天、一个时刻、一个机会,就会从你的keep in touch的其中一个对象中产生机会,事业上的或者财富上的。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罹患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征。

我们永远永远的keep in touch with anybody,anywhere and anytime。

永远永远的让自己处于被keep in touch with anybody, anywhere and anytime。

这又意味着什么呢?不温不火的寒暄,也许背后是诋毁。热情洋溢的老板,也许下一句话就是fire……

早餐后、上班前草草得翻了几页,发现这个桑贝还是有几分意思的。值得回味。在身处一个热闹的复杂的世界中。

记得有个qq好友的签名:其实,没有安静过的人是不知道热闹是什么样子的。

细细品味,有几分意思。

《航空信》读后感(三):成长

关于桑贝,本不欲写第二篇书评,他的绘本也不是寥寥数语可以道尽的。可是看过《航空信》,觉得不将心中所感写出,实在有些对不住自己,所以又絮絮的叨上这一篇。

这是一个年轻人在纽约大都市里迷失的故事,我们暂且称之为“成长”。让-保罗.马蒂诺本是个温柔善良甚至有些拘谨羞怯的青年人,在纽约这个烦乱巨大狡诈的城市里,不断碰壁,而自己过去的认知则被不断否定。还记得他在参加八点钟的宴会时的惴惴不安的表情;还有他与凯特.布里斯曼(玛丽.布里斯曼的妹妹)交谈时的满眼梦幻般的单纯;他在宴会中的拘谨和在餐馆中的失落;他在中央银行等待取款中的迷惑……作者用一支淡淡诙谐的笔,通过马蒂诺的眼,描绘着纽约人善变的虚伪可笑。

真的,这样的年轻人在这个世界大都市里,一定会适应不良。还记得开篇那篇亲切的手书信函,聊聊几笔,但非常亲近。而结局,峰回路转。由律师先生代出的公务信函上的铅字和冷冷的签名,终于让我们“如释重负”—— 这个年轻人终于开始学习纽约的生存法则。而笔者和读者都心知肚明,这是多么深的悲哀——这个年轻人也终于完成了从单纯、羞怯到虚伪、世故的“成长”。

还记得有一本书,书名叫《Bright Light, Big City》,讲述一个在纽约迷失的灵魂。我想,桑贝是用了更温和也更犀利的笔,写出了这种迷失。我仿佛看见桑贝唇角那丝若隐若现的冷峭笑意——没有恶意,但很洞然。

“……她还是像以前一样高贵,只是言行举止变得矜持多了,人也变得平静多了。她说,她及时意识到了这个危机:她正在掉入标准职业妇女那种独立、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的陷阱当中。”—— There are still women like that! 《航空信》

“她决定马上离开这里。虽然她拒绝我送他回去,但是我们说好了,我们会继续保持联络。”—— To keep in touch 《航空信》

“人们很快发现,我们应该用更具有说服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尽管男舞者跳跃式的激情很令人激赏,但他一点也不吸引美丽的女舞者。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很惊讶自己竟然会喃喃自语起来:‘没问题!没问题!’”—— To keep in touch 《航空信》

2008.12.20

海湜

《航空信》读后感(四):到底是桑贝,拐角处总给人意外惊喜

谁敢相信这是脆弱自尊贫穷敏感初中都没毕业的桑贝,被《纽约客》要求写个故事漫画配的文字,蛮烧脑的,听说此书已买不到,就拍了第一个考智商的故事(《至今还有这样的女人》,后面的几个就易懂多了)。

初到纽约的法国人,对它的种种细致敏锐的观察。两国文化习俗语言的冲突碰撞交融等等,典型的欧话语言,一开始短短几行就推出七八个人,转弯再转,如此绕了八百个弯的写出来,想起菲茨杰拉德,九故事,会饮篇开头,越发刮目相看。

纽约客不是平白无故让他画了几十年来一百多期封面。智商文字全部在线,漫画又四两拨千斤的将这一切轻松诙谐的呈现出来。

题献令我欣慰,看了桑贝的《童年》,《桑贝在纽约》,《所谓友谊》,《秋风平底起》等等,有点心疼小时候带着弟弟妹妹天天看着父母吵架打架,还不想别人知道的桑贝,能在他后来的家庭关系里得到补偿和治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