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狂走日本读后感摘抄

狂走日本读后感摘抄

《狂走日本》是一本由毛丹青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狂走日本》读后感(一):专访毛丹青

http://www.douban.com/note/44049274/

艾先生文化系列活动品牌。走近毛丹青文字专访文字稿。

《狂走日本》读后感(二):没留下较深印象

偶然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发现的。因为明橙色的封面包装十分抢眼。

翻翻插图,感觉可以看看。就借下了。

结果发现,文中所有的作品不如开始时莫言为他写的序言。

也许,序言让莫言写,因了比内容更加吸引人,反而让内容黯然许多,是本书的一大败笔。

唉。。。序言再好,千万别比内容出色。

《狂走日本》读后感(三):书的字怎么能小成这样!

这书我从一开始就读得很不顺。

原因之一是,这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在文字方面,实在不敢说“精彩”,很多地方甚至无法理解。

其次,书里的很多东西都很琐碎和细节。在文字不好的情况下,按理来说,图片就应该起到补充的作用。偏偏这书的图片极其随性,很文字的关系度并不高。于是,本就模糊的头脑在看了图后往往彻底糊涂了= =

可是这2条原因其实并不太重要,书中作者的的视角和想要表达的内容还是很吸引人的,可是我却完全没得读的兴趣,这是在是让我自己都惊奇!在反复翻了这书3、4遍后,我终于发现:这书的字!是在是小得诡异啊~~~!

怎么能有一本书的字小成这样?1个字估计没有2毫米大吧!我的天啊,难怪我看不下——再看就斗鸡了!

于是,为了我的眼睛,我没有看完。反正作者还有其他的书,建议大家这本就放弃吧,除非它出新的大字版,否则,别虐待自己的眼睛了!

《狂走日本》读后感(四):有些失望。。。

关于毛丹青,以前读过本他的《发现日本虫》,虽然时间久远了,记忆不深了,但印象似乎还不错。

但这本虽然还在阅读中,却已经相当失望。

很豪华的书,价格不菲,可是不喜欢。

毛丹青在日本似乎比较出名,日文写作如何,因为没有读过不敢妄加评论。但中文写作是比较平庸的。在我眼中只能是3星。

很怀疑这些是他先用日文写过,又翻译成中文的作品。因为虽然是中文,但里面充满了日文思维所残留下的暧昧的,吞吐的意韵,可是却和他所用的中文表达并不搭调,韵味丧失大半,成了畏手畏脚,平泛的一段段。

另外,在日文中这种文体应该算是随笔(ASSEI)类别。但做为中文的散文,有些还是显得太随意,甚至随便了。

中文写作,从语言到文体,甚至内容,审美情趣,都是与日文有很大差别的,这是语言本质上的差异,这是我的理解。但作者似乎立足日本太长久,已经离母语有些距离了。

同样是写日本题材,也同样是含蓄的写法,我喜欢田川更多。

《狂走日本》读后感(五):河童的"我好奇"和毛丹青的"他故事"

莫言的序言写得不错,让我不由的对书的期望值又高了一些。不过又继续翻了几页,觉得和昨天才看完的河童旅行素描本虽然同为旅人笔记,有太大风格上的不同了。

看河童的旅行笔记真的会觉得...和这么好奇的人一起旅行应该会很累吧!或许一本书并不代表这两位作者的全部风格,但是,看河童的书,会发现他真的是把旅途中他有兴趣的东西都吃透,较真到底,旅行素描本里写到他住到一家旅店里,第一件事居然是掏出素描本把住的房间俯视图画下来,完全也不会理会同行的人是不是要休息,凳子也是要等他画完才能坐下的。一本旅行素描本看下来,觉得超级好奇宝宝的称号他真是受之无愧的!就像他自己说的,这种强大的好奇心应该是DNA决定传递下来的。尽管和他同行的旅人未必享受,但写出来的东西还是不错的,起码能让我反思下自己的好奇心指数还剩下多少。

而看毛丹青的书,才翻二十页左右,我就觉得他都是在讲一个个没头没尾的故事,更像是闲散的一笔又一笔,留下你捧着书,自己琢磨着:“后来呢?所以呢?”。翻回到前面莫言写的序言,嗯,找到了,就是所谓的"有那么点轻轻飘飘、喳喳呼呼的才子气"。

他在书里说"相对于时间而言,旅行可以变长,也可以变短,但对旅途上所遇见的人们如果一旦进入了你的记忆,哪怕多么短暂的时光也许就不再消失了,因为旅行是相逢,是故事,是一段珍贵而愉快的回忆。"

呵呵,很文艺腔吧,和河童探索无尽的好奇腔有很大不同吧,所以他在书中写呕吐的野猫,写在高濑川旁和舞伎的对话,写音更町的钻石雪......看他的书虽然没有宣传文案所写的“他在日常生活的细微末节中发现了真正的日本”,却认真是私人记忆的一种分享吧,或者对于你客观真实的了解一个国家不是条捷径,但足以让旅行笔记超越介绍的功用,达到让读者充满了解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人、一个地方的故事的无限期待。

在豆瓣上这本书的评价倒不是很高,呵呵,大概大家对于这种文艺腔的旅行笔记有点不屑吧,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旅途其实也就是些人和故事穿起来的,大概熟悉真的带来不屑吧,扯远了,呵呵~其实河童也好,他也好,都是幸运而认真的人吧,记忆旅途的方式各有不同罢了。

他们俩惊人一致的是,对自己的认识都非常准确,或许,用毛丹青的话来解释"在你眼睛里看到的是我自己"。

用书中摘得一段话结束吧~有一颗星是给这段话的~

“我曾经把自己比喻为一条虫子,虫子虽小,但它往有光的地方爬,虫子看不远,但它看得细,哪怕眼前一点一滴的尘埃,用虫眼看,也许就是斑斓的颗粒。我不喜欢口号,也不喜欢晦涩的理论,我相信对异文化的理解始于脚下,从你日常的所想所思中萌生,从你的感性上升华。深入体验对方的文化不是倾诉自己,而是了解他人。同时,我十分信奉这样一句话:"在你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我自己!"

P.S.最近的读书兴趣从中国近代史转移到了日本,才看了两三本书就在这里扯淡扯了这么长一篇...哈哈,主要还是想感谢下RITA的书籍推荐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