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无命运的人生读后感锦集

无命运的人生读后感锦集

《无命运的人生》是一本由(匈)凯尔泰斯·伊姆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2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命运的人生》读后感(一):命运

凯尔泰斯的作品基本就是不断重复奥斯维辛的故事,他比昆德拉和村上要来的幸运,虽然很长时间作品没有什么影响力,旅居德国后时来运转,题材占了很大的便宜。

凯尔泰斯试图用另一种手法去表现集中营,但我感觉不太成功,过于平淡,没有任何矛盾和冲突,整本书读下来味同嚼蜡。他可能试图用平和去反衬残暴,从他个人经历来讲,他只在奥斯维辛待了几天,大部分时间在波兰一个小集中营里养伤,而且年龄太小,缺乏对集中营的切身感官,所以笔下的人物既不鲜活也不厚重,每个人出场都是匆匆几次,留不下什么印象。

《无命运的人生》读后感(二):作者也许是火星人

中心思想:作者也许真的是个火星人也说不定。

读过太久,几乎忘掉了相关的细节和内容,甚至不记得现在这本书被我借到谁的手里。但读过的感觉却清晰的很,无痛。

火星人都很敏感,多疑。况且我又这么乖巧,腼腆。所以无论多泡沫的东西,只要有那么一点点感动的东西,我就得嚎个三五天。但是放下这本书,我居然还能够拖着踏了板儿到楼下的小卖部买冰棍儿,嗦了着冰棍棍儿去阿姨家煮面顺便飞个鸡蛋,然后再和隔壁宿舍的姐妹们干扯上近两个小时的淡。

居然无痛。没有纠葛,没有迂回,甚至没有波澜。我有点不好意思了,原来“好”,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没什么波澜壮阔,什么叹为观止。平平的,像身边经过的陌生人。

我开始没有办法半认真半矫情的谈论什么看法,观点,给出中肯的评价。在其中了,便是所有。我不需要所谓的感想,赞美,贬低,意犹未尽。他和经过的什么没有区别,无命运的人生。

总结一下,火星人很喜欢这样的书。鞠躬。

《无命运的人生》读后感(三):我们永远只能把以前的生活继续过下去。

“我们永远无法开始新的生活,我们永远只能把以前的生活继续过下去。”

终于看完了那本[无命运的人生]。

对,我们开始不了新的生活,只能把无法继续的生活继续下去。过去的阴影仍然存在。

我明白了。生活永远不能重新开始。我们必须背负着过去继续下去,不能妄想着全新的世界。能做的只是去学习用一种最和缓的方式承认,面对。首先,我们必须有勇气去回忆。其实现实并不是那么痛苦,是自己太脆弱。就像主人公无法用地狱形容集中营一样,不管环境怎样,我们总是能承受的,生存的意志能够如此坚强是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下也能感受到幸福,就是在集中营里晚饭后和晚点名前的那一个小时,聊天说笑走访交换信息的一个小时,在奥斯维辛有,布亨瓦尔德也有。他一直说那是他最喜欢的一小时。现在,回到国内,他甚至想家了。局外人是很难理解的。要忘记那段时光开始新生活?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这真的是一本很特别的小说,在此之前我只看过[钢琴师]这一部有关二战德国人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的电影。看完之后我明白了,其实没有什么是不能承受的。书里没有太多关于残酷的描绘和赚人泪水的情节,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就像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多人大惊小怪的描述着种种现象发表着种种看法,其实也许并不那么必要。

“自由即无命运。”

最后,当病房的扩音器用各国语言对各国的犹太人说着我们自由了的时候,主人公才第一次认真的想到了自由的问题。命运束缚了自由。为了他命运牺牲了太多。两姐妹里大一点的那个不明白为什么犹太人就是有罪的,为什么他们就要承受这一切。而主人公呢,因为不会说犹太语,一个集中营里的男孩说你不是真正的犹太人,你是个混蛋,但当他问他,那我现在为什么在这,男孩无言以对。而当他们要吊死拉比的时候,大家都在用犹太语默默祈祷,他希望哪怕是几句,要是他也能说几句多好。身份是强加的,感情才是真实的。哈姆雷特说,主啊,难道我一定要承受这一切?我们没有自由,我们什么都还没做,一切就已经袭来,等待着无知的我们做出反映。而之后我们也只能走这条路,我们没有自由。

《无命运的人生》读后感(四):久里是个没有命运的男孩子

你们相信命运吗?

我相信.

我们的人生冥冥中被一个叫做"命运"的东西牵引着吧.可是我遇见它,它说要给我讲一个没有命运的男孩子的故事.哎呀呀,真是奇怪呀,于是,我无论如何也要仔细听听了.

"他叫久里,在集中营里他就叫'64921'了.久里十四岁那年,和许多许多的犹太人一起坐火车,再坐火车,到了奥斯威辛.(鼎鼎大名)十四岁应该还算小吧.所以久里会有些喜悦的欣赏集中营四周的风景,所以还深深同情那些穿蓝底白条囚服的犹太人.他还不知道犹太人在这里都是囚犯吧?而他和他的伙伴们只是新到达的一批.

营里的生活自然是难以想象的艰难.后来,久里又和一些人被转往痕瓦尔德集中营,然后是蔡茨集中营,就这样被转来转去的.还生了病.不过还是拣回了一条命,最终久里回到了故乡匈牙利.

一年的时间,久里迅速的长大了,知道了集中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过他也迅速的衰老了,连皱纹也长出来了,和这个年龄是多么的不相称啊."

我听了便想,"没有命运"会只是一种抱怨吗?如果命运不垂青于我,我当然会否定它了.

"没有命运"或者仅仅是一种绝望的叹息吗?如果我的人生总是任人摆布,我的命运(如果有的话)总是在别人手里,那我当然是没有命运了.

它又说:"可还是有希望的呵,尽管只是那么一点点.久里还是会活下去的.生活是无法继续的,可他会继续这无法继续的生活.他还要回家看妈妈,妈妈在等他,她见到他回来会很高兴.

我们自己既命运..."

我于是又想,到底有没有命运呢?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到底有没有命运呢?已经不重要了吧.

我只是一个读书的人,

它只是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无命运的人生>,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创造了它.他在2002年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

附上朋友的评论,评的真好:

看了你的介绍以后,我觉得这书除了表面上的人道关怀之外,还有更深的主题。即使最正常不过的生活,也有可以类比集中营生活的囚禁、控制、屠杀、无望的一面,比如体制、麻木、磨损和自我厌恶,只不过在强度和持续性方面远不如奥斯维辛。

想不起来是谁说苦难,他说最悲哀的苦难并非绝望,而是在绝望的处境里怀抱着根本不存在的希望而不自知。可后一种人,连自己没有命运都不懂得,你又能从哪个角度来寄予你的同情呢?你又能沾沾自喜的以为,自己真的和他们如此不同,以至于可以笑谈命运了?

《无命运的人生》读后感(五):在麻木的绝望中寻找希望

作为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Imre Kertész的代表作,《无命运的人生》是Kertész根据自已14岁时被投入纳粹集中营的经历写就的自传体式小说,借以向读者展示作者年少时经历过的恐怖和专制极权。

根据序言的介绍,Kertész本人将这本书称作“语言批判小说”,因为它颠覆了奥斯威辛的意识形态话题。虽然到现在还是不大知道什么是“语言批判小说”,也不太能意会怎么样才是“颠覆了奥斯威辛的意识形态话题”,但读完了这本小说,纵使之前未曾深入了解过纳粹集中营的历史背景,还是隐约感觉到了这本书与其它同类小说的相异之处。

Kertész笔下的小说主人公久尔吉是一个性格有些奇怪的匈牙利少年。他的很多举动与内心活动,让人分不清是因为木讷,还是一种情感淡漠。

比如,小说开头描述久尔吉的父亲即将进入集中营劳动时,对久尔吉视如已出的后妈悲伤不已,但久尔吉的内心活动竟然是“我后妈打开了手袋,从里面取出一块手帕,径直举到了眼前。她的喉咙里发出了某种特别的声音。周围一片沉静,场面十分难堪,因为我突然觉得,我也应该做些什么。”

再比如,父亲临行前与后妈道别时,久尔吉呆立在一旁,心想:“他们正手握着手坐着,深深地凝望着对方,就像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那样。我从来就不喜欢这种场面,现在它也让我感到不舒服。然而我也想到,这事从根本上来说是很自然的。可我还是不喜欢。我不知道是为什么。”

正是这样一个性格孤僻的少年,在纳粹大行其道的乱世里,被命运狠狠地抛来丢去。父亲进入集中营后的某一天,久尔吉也在前往务工地点的巴士上,被警察莫名其妙地拦截下来,并和一大帮男孩一起被铁皮火车运到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之后,他被迫陆续辗转于几个集中营之间:有些集中营(比如奥斯威辛)的环境水深火热,焚尸炉日夜赶工地冒着黑烟; 另一些集中营偏重劳动,环境虽然更加平和,但对像久尔吉这样一个不过十来岁的少年而言,劳动的负担不仅疯狂地折磨着他的肉体,更重要的是,磨平了他的棱角、他的内心,和他对于生活的热情。

起先还对集中营抱有一丝好奇、幻想、自欺,甚至是雀跃的久尔吉,在惊觉事件的真相之后,跪倒在一种深深的无力感面前,在命运齿轮的碾压下随波逐流,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已“无命运的人生”:

“我不知道是谁在指挥,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记得有种压力落到了我身上,有股力量挟带着我,推动着我......”

“如果仔细想一想的话,其实我们所期待的正是什么事也不要发生。我想,这种无聊加上这种奇怪的等待大约就是我的总体印象了。”

然而,阴暗、疯狂、恐惧到令人咋舌的集中营生活描写,并不足以使这本小说与同类小说区分开来。 隐约感受到的那种相异之处,正是柏林墙倒塌后,从集中营中解脱出来的久尔吉(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已)对于集中营生活的怀念,甚至可以说是留恋。这种病态的留恋不仅是久经折磨后的麻木,更多的,我想是来源于在那样一种令我们无法想像的极端环境下,一路上和他同经历、共患难的人。

“即使是在那里,在那些烟囱旁边,在痛苦的间隙中,也有过某种与幸福相似的东西。所有的人都只过问我的不幸及那些’恐怖的事情’,然而对于我来说,也许只有这种体验才是最难以忘怀的。”

因此,Kertész在书中借久尔吉之口承认:“他对囚禁之初的、也就是离他已遥远的那些日子,记得比后来的、也就是离写作时间更近一些的日子更清楚。”

从集中营出来后的久尔吉,又被命运推到了一个陌生的境地。对于面前铺展开来的新生活,他显得麻木,甚至悲观:“我们决不可能开始新的生活,我们永远只能够继续把旧的生活过下去。”

但当我读到更后面一些的时候 ,似乎又体会到了久尔吉(也就是作者自身)将这本书命名为《无命运的人生》的深意。纵然对生活感到麻木和悲观,但曾在集中营里受难的少年依旧在命运的面前,挺起了骄傲的胸膛。“若有命运,便不可能有自由,而若有自由,即无命运呢?”无命运的人生,就是自由的人生。

“我们自已即命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