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反规划途径》读后感摘抄

《反规划途径》读后感摘抄

《反规划途径》是一本由俞孔坚 / 李迪华 / 刘海龙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规划途径》读后感(一):特别有用的书

特别有用,真正做到项目的时候才发现土人很久之前提出的理论现在依然实用,而且是很系统可实施的解决方法,赞!强烈推荐!

目前设计中新技术的应用还是欠缺,努力跟随时代,不断学习汲取新知识才是重要的。在生态的基础上增加对文化和传统的更细致保护措施就更好了。

《反规划途径》读后感(二):生态优先,底线思维

论点很好,感觉现在很多国土空间规划,底线原则和生态优先和这本书的价值观很契合,但是论据和表述方式真的又啰嗦,又感性,一些叫法真的读起来甚至有点小尴尬,感觉像个话痨,读起来是有点痛苦的。但是里面的论据有国际视野,关注的国内外的典型生态风险案例,也是很好的知识补充。

后面的案例,台州的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比较具体,对上篇理论的理解很有帮助。

但还是忍不住吐槽,框架结构有点天马行空的感觉。不可否认提出的观点和思想是科学的,是好的。

《反规划途径》读后感(三):途径尚未成方法

久仰我校老俞大名,最近工作比较闲,于是找来《反规划途径》研读了一遍。

总体上的感觉,有一些闪光的点,但并没有之前期待的那样醍醐灌顶。可能是城市规划专业的思维跟景观设计还是有巨大的差距。

看书的时候在两个地方想了挺久。第一个是引言部分。总结一下,老俞的意思大概是,跟现代规划无视自然践踏生态的做法比起来,前现代时期的规划有很多值得当前学习的地方,不过也不能盲从传统。看完引言之后,一度有点迷茫,不太明白老俞的站位。后来想了想,背后的逻辑还是清晰的,大概是古代是因为科技水平不行,所以只能顺应自然,现代科技发展起来之后,人们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对技术的力量盲目乐观,以为打破了结界,于是各种挑战不可能,最后被自然啪啪打脸。而这本书提出的策略,正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扬弃前现代时期的规划手段,也要扬弃现代主义的规划手段,从而重新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本书理论的主线还是遵从科技发展的,不过是对现代科技冒进做法的纠偏。这么说来隐隐有点后现代的意味,并非很多文青鼓吹的盲目回归传统。

另一个地方是,书里不同安全水平下有不同的生态基础设施分布格局,对应不同的城市发展策略,具体选择哪个水平,是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妥协的结果。妥协某种程度上是规划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尽管老俞已经提到国内外的研究已然说明,并不存在一个最后的边界,但是从管理角度,有时候确实需要一个刚性的边界。如果边界不能是刚性的,最后很容易演化成无边界。比如说,是否常住人口增多了,城市扩张了,交通压力变大了,那么之前划定的蓝线绿线就可以往回缩一缩?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既然是综合权衡和妥协,那么在进行决策的时候,是选择保护这种,还是保护那种生物?选择的依据是什么?是某个物种的濒危程度?还是可能受到波及的物种数量?这是火车岔道问题在生态保护领域的翻版,理论上不存在答案。

这本书中最让我难以接受的地方在于,书中有太多的内容属于文学化的感想。对周遭环境有感性的认识是好事,不过很多想法更像是灵机一动,而非从一个成熟体系中延伸出来的枝叶。这本书在小尺度的设计上有很多富有启发性的想法,可能对于景观设计从业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圣经。但是对城市规划专业来说,需要的是一个自上而下,由粗到细,每个层次都有明确的控制指标,且不同层次之间逻辑自洽的体系。老俞提到传统的城市规划体系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存在问题,对于这一点我十分赞同,规划界里相当一部分的从业人员估计也同意。书中对于反规划的体系有过思考,但是并没有提出一个成熟的可实操的替代方案,总的感觉是破而未立。如果要应用到规划实操层面,还是需要在整体的逻辑和世界观上做更多的整合。事实上书中提到的一些点能够作为整合的基石,比如生态系统服务,不过老俞似乎并没有做出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