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1000字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1000字

《好奇的研究者》是一本由[美] 布鲁斯·巴伦杰著作,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2.0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一):保持好奇心,你也可以成为论文写作高手

这是一本教科书,又不仅仅是教科书。确切地说,它给你的不是鱼,而是渔。 《好奇的研究者》带给我们的是观念的刷新,知识的洗礼,旧习的颠覆,它是手把手指引我提升写作技能的指路明灯。它不矫揉造作,能够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写作思路。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引学习方向,加持学习动力。 边思边写。我们大多数人接受的写作指导都是动笔前要思考,本书中却是强调边写作边构思,让文字引领思路。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将自己心中的想法不间断地写出来,丝毫不用考虑措辞与语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定会找到清晰的思路。 问题驱动。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写作,多数不过是一篇研究报告而已。要想写好,简单的报告是远远不够的。写作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心中提出了哪些问题?其次是否能就这些论题表达了自己的特定观点?我在整理资料时是否能向读者传递我对特定观点的取舍呢?带着这些问题去写作,让它们成为写作开始并持之以恒的动力。 答疑解惑。写作伊始,你可能对自己的论题知之甚少,而且发现自己同时考虑好几个想法。不用担心,首先写一写你赞同还是反对,再探究所持态度背后的原因。随着思考的深入,会发现这些思考是以我们对世间万物运行方式的看法为基础的。必须袒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以便时时省察,并确认是否有需要摒弃的内容。 系统练习。一系列的练习步骤旨在帮你做好研究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我们应当摒弃之前的写作想法,放弃依赖旧习,以深入的思考为基础。书中提出的“五周计划”方案,明确了整个写作过程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并且你的能力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不断提升。 克服拖延。拖延症是论文写作的大敌。本书独特的课程设计,以每周一次的频率推动课程进度,引导学生帮学生管理时间,使你能够不懈地研究,持续地写作。 肃清观点。由于研究论文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来收集和斟酌其他人的观点,因此很容易假定自己是旁观者。本书作者极力肃清这一观点,强调整个写作过程应当是反映自己的观点或思考方式,并将其贯穿写作始终,而不仅仅是研究他人观点或者历史观点。 建议随笔。本书提倡撰写随笔,这是驱动你开展研究的一种预感或者是一个问题。随笔被公认有较强的主观性,通常是探索性而非论证性的。这就使得人们在记录随笔的过程中,可以用它来检验某个想法的真实性,起到了探索作用。从学术随笔写作中,学生可以习得思维习惯以及培养研究和写作技巧。 写作是快乐的,是好奇的年轻人值得研究并长久坚持下去的事情。学会写作方法,游刃有余,于往后做任何事都是有所裨益的。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二):好奇的研究者——教你在五周内写好一篇学术论文

如果你是一个在读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又或者你的职业与研究相关,那么你平时的工作免不了要与写论文打交道。

很多人可能觉得写论文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时候拿起笔来却不知该如何下笔,往往过了一两个月的时间,也没有整理出一篇满意的论文来。

你知道吗?其实掌握好写论文的方法,给自己做一个合理的时间规划,写出一篇好的论文并不难。

在论文写作方法上,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经验和心得。近期读到的由博伊西州立大学的英语教授布鲁斯·巴伦杰撰写的《好奇的研究者:研究论文写作指南》应该会给你带来很多启发。作为一本论文写作指导用书,本书已经被很多高校使用了近30年。与其他写作指导书不同的是,本书强调了好奇心在研究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认为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论文写作可以充满发现的乐趣。

虽然作者布鲁斯·巴伦杰身为一名英语教授,平时主要教授作文、论文写作等课程,但他在书中提到,他自己曾因为感兴趣和好奇心,写过整整一本关于龙虾的书。作者讲到,所有货真价实的研究都有赖于对某事物持之以恒的兴趣,我们应该带着好奇心去看世界,好奇心也应该是撰写研究论文背后的驱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为读者提供了论文写作的五周规划,帮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从研究的选题、资料的检索、手稿的撰写到论文的修订等多个方面为我们设定了可实现的写作目标,并在每个模块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生动详细的指导。这种逐周的指导,可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和步伐,边学边做,有计划、有条理地将我们的论文写好。

另外,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在书中跟我们讲解了很多实用的论文写作技巧,比如针对很多人经常会将论文写得枯燥乏味的情况,作者提到恰当使用案例研究和运用访谈,可以将自己的论文写得更加生动而鲜活;另外,作者也向我们讲授了我们应该避免哪些类型的结尾以及该如何写出有说服力的结尾。

如果你对于如何写好一篇论文抱有好奇之心,也希望自己能够轻松自如地完成论文的写作,那么《好奇的研究者:研究论文写作指南》这本书中的内容应该会给你带来很多启发和帮助。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三):你的好奇心才是撰写研究论文的驱动力

《好奇的研究者》 作者:布鲁斯.巴伦杰 出版社:贵州教育出版社 《好奇的研究者》是布鲁斯·巴伦杰所著,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适用于研究写作课程的教材。与其他写作教材不同,《好奇的研究者》着重于强调好奇心对于调查信息和进行研究论文写作是最佳的动力。本书认为研究写作可以充满发现的乐趣,并且通过提供来自学生和专业写作者的各种写作范例,展示了好的研究和生动的写作并不互相排斥。 《好奇的研究者》在组织方式上按照时间顺序设定了可实现的写作目标,同时提供逐周的指导,帮助读者逐步掌握在撰写基于资料来源的论文时所需的技巧。这种组织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有系统地进行研究和写作,有助于发展健全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本书还特别添加了对于MLA和APA格式的最新写作解说,帮助读者更准确地进行引用和参考文献的写作。 本书强调好奇心的重要性,认为它是进行研究和写作的最佳动力。这种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研究写作的过程,明白了研究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重要性。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范例,让我看到了好的研究和生动的写作并不冲突,反而可以相辅相成。通过学习这些范例,我对研究写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好奇的研究者》的组织方式也非常合理,按照时间顺序设定了可实现的写作目标,同时提供了逐周的指导。这种组织方式让我能够系统地进行研究和写作,逐步发展研究和分析能力。此外,本书还对 MLA 和 APA 风格的写作进行了详细解说,帮助我更准确地进行引用和参考文献的写作。 《好奇的研究者》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研究写作教材。它不仅强调好奇心作为进行研究的动力,也提供了丰富的范例和逐步的指导,使读者能够有系统地进行研究和写作。这本书对于帮助读者发展健全的研究和分析能力非常有帮助。 #论文#写作课程##经典论文写作指导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四):你的好奇心才是撰写研究论文的驱动力

《好奇的研究者》 作者:布鲁斯.巴伦杰 出版社:贵州教育出版社 《好奇的研究者》是布鲁斯·巴伦杰所著,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适用于研究写作课程的教材。与其他写作教材不同,《好奇的研究者》着重于强调好奇心对于调查信息和进行研究论文写作是最佳的动力。本书认为研究写作可以充满发现的乐趣,并且通过提供来自学生和专业写作者的各种写作范例,展示了好的研究和生动的写作并不互相排斥。 《好奇的研究者》在组织方式上按照时间顺序设定了可实现的写作目标,同时提供逐周的指导,帮助读者逐步掌握在撰写基于资料来源的论文时所需的技巧。这种组织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有系统地进行研究和写作,有助于发展健全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本书还特别添加了对于MLA和APA格式的最新写作解说,帮助读者更准确地进行引用和参考文献的写作。 本书强调好奇心的重要性,认为它是进行研究和写作的最佳动力。这种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研究写作的过程,明白了研究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重要性。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范例,让我看到了好的研究和生动的写作并不冲突,反而可以相辅相成。通过学习这些范例,我对研究写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好奇的研究者》的组织方式也非常合理,按照时间顺序设定了可实现的写作目标,同时提供了逐周的指导。这种组织方式让我能够系统地进行研究和写作,逐步发展研究和分析能力。此外,本书还对 MLA 和 APA 风格的写作进行了详细解说,帮助我更准确地进行引用和参考文献的写作。 《好奇的研究者》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研究写作教材。它不仅强调好奇心作为进行研究的动力,也提供了丰富的范例和逐步的指导,使读者能够有系统地进行研究和写作。这本书对于帮助读者发展健全的研究和分析能力非常有帮助。 #论文#写作课程##经典论文写作指导

《好奇的研究者》读后感(五):如何写出优质的论文?让读者被你的文字征服!

写论文对于学历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莘莘学子们,自然不陌生。但如何写好论文,或者简单说如何不把它当作一种煎熬,而变成自我的一种创作,令作者和读者都能感觉到有趣,应属于更佳的一种追求。而这本书,就是想办法让这个过程变得简单、有效,且乐趣无穷。 布鲁斯巴伦杰的这本《好奇的研究者》已经出到了第九版,从90年至今30多年不停的修订,力求与时俱进,在保证效用的同时还兼顾前瞻性,真正的从研究者的需要出发,这就相当于一本武功秘籍,既有基础修炼,又有进阶指导,甚至深层里还有成为至霸天下的绝世口诀,当然,要看你怎么用。 说到论文,自然要有一个论点。但现在一些研究者出于完成任务的态度而把这个可以深度自我挖掘的过程变成枯燥无味的数据搜索和拼贴之旅,甚至连最终的论点,也并不是自己赞成或者反对的。在这里作者强调了态度的重要性,而反映这种存在的途径可以通过日常的书写,以随笔的形式,完成一种不那么刻意也并不求规范的素材积累,形成可随时调用的资源库。 在有了初始的论证方向后,求证变得按部就班,当然这里面也有各种技巧和弯路,随时提醒着你求真的不易。拿到各种论据后还要进行理性的分析,首先它具备权威性吗?哪怕能强力支持你想法的论据,如果只是来源于“他”说,那几乎和“我”说没什么区别,不过这个“我”虽然是在论文中要尽力避开的主观视角,却又同时是完成这个有倾向表达文章的出发点和态度是否改变的动机。 重要的还有扮演的角色,你是正方,也应是反方,这个相互拉扯的过程中,让真正的价值感体现出来,生动地展示效果,也就改善了以往论文给人刻板的印象。作者根据自身经验,设定了一个五周的课程安排,但又不局限,让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调节,只去找自己需要改善的问题所在就好,但更加系统的学习则保证了扎实性。 挑重点来说,第一周就是深度发掘选题,也为之后的创作理清了方向;第二周找资料,用尽各种途径且巧妙的方式获取;第三周整理资料,进行筛选;第四周利用手中的资料谋求一种布局效果,让读者可以看的轻松又明白;第五周进行再润色,把“创作”的理念真正融入到论文中,不管是展现资料,还是人文调查,都能抓住人心,动效明显。 还友好的附了新版MLA和APA格式指南,在前面的目录里也把“专题”独立出来便于查阅,真正实现一本“行走中”的工具书效果。 换言之,当你的自身定位从交作业变成一个科普作家,同样是进行一种理论传播,但是你写得好,读到的人才更容易领会,真正把“研究”及“研究的成果”落到实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