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生发展心理学(原著第三版)读后感100字

人生发展心理学(原著第三版)读后感100字

《人生发展心理学(原著第三版)》是一本由詹姆斯 O 卢格著作,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1996年3月第一版,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发展心理学(原著第三版)》读后感(一):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心理学书籍,算是启蒙书

小学时期曾经翻阅过父母书架上的书籍,结果翻出一本厚厚的第一版本的人生发展心理学。基本上现在页面已经发黄,但是内容里面却很精细,还附有练习题。

总的来说,这本书算是严肃的心理学研究书籍,如果是喜欢比较轻松的心理学知识的话,我觉得这本还是比较艰涩一点,但无疑,这是我最喜欢的心理学书籍之一。

《人生发展心理学(原著第三版)》读后感(二):毕生发展心理学要点

人的性格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并且在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两方面的作用都不同。

依恋是进化的产物,可以增大物种存活的几率,是人类自然进化出来的繁衍策略。婴儿之所以有分离焦虑,是人作为生物的进化策略。分离焦虑不是永久的,当孩子慢慢长大,有了一定行动能力和理解能力,就会慢慢淡化。

“魔幻思维”不是单纯的幼稚,这种现象会出现在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所谓的前运算阶段,大约是2-7岁。“运算”,是指人观察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前运算阶段”指人已经具有了一定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用游戏、模仿甚至“魔幻”的方式来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性别认同不是绝对的,是一个从自然到社会的完整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可能导致后来的性别认同障碍。最常见的,一些单亲家庭当中如果长期缺少父亲或母亲的角色,子女成长以后往往会体现出跨性别特征。

“同一性”是指:人把和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和别人不一样的自我,简单说,即“我是谁”。 毕生发展心理学提出的同一性构建,涉及人生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比如性格、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并且这个维度不止于现在,它还包括了过去和未来。 同一性构建是人获得幸福生活的关键。如果一个人对“我是谁”的问题长期搞不清,就容易出现做事情浅尝辄止、漫无目的甚至消极处世等不良状况。统计研究发现,同一性不稳定的人群,遇到事情通常采取回避态度,不愿意谈论个人决定和个人问题,更容易受到当前压力影响,甚至在遇到一些重大变故时,还可能会选择吸毒甚至自杀。

小学左右,孩子更多是抱有对未来职业的幻想,通常会受限于他们所得到的信息;到了11到16岁左右,接触到的信息更多,心智慢慢成熟,开始思考今后的人生方向,对职业的考察开始融入了兴趣因素;20岁前后,人全面进入社会,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思考也更趋于平衡,会逐渐缩小职业的选择范围,把兴趣、性格和现实经济因素进行权衡。 人的性格有不同类型,在考虑今后从事什么样工作时,很多人会基于性格对一些职业产生偏好。从早期的初步就业,到中期离职再重新调整方向,同样是对人格的完善。工作两到三年时,往往是人职业发展最不稳定的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调整以后,人会慢慢安顿下来,继续完善自身的社会性人格。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增加,成年人开始形成更全面的自我评估。

心理学调查报告显示,结婚一段时间以后,夫妻双方热恋的感觉都会逐步减少,如果采取消极行为,会导致对婚姻的不满甚至离婚。这时,应该建设性的解决冲突,为两人的关系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在适当的时候表达爱,在情感上给予对方支持。

中年危机大多发生在40岁左右。大多数人会在这个年龄,更加转向自身,关注更有意义的个人生活。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人生理方面的变化。社会交往方面,中年人的事业发展机会比过去减少很多,普遍开始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评价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一些从年轻时候就坚持学习、养成良好习惯的人,几乎感觉不到中年危机,这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和社会接轨,也能够更平和地看待这些变化。 中年以后的学习,很少单纯关注职业方面,更多的人会主动选择课程,探索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

老年人的熟人社交,本质上是对时间的积极适应。他们追求的不是获取信息,而是情感上的愉悦。他们会选择能够激发积极情感的人,主动回避让他们生气或者不舒服的人,朋友之间交往的质量更高。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人对剩余时间的感觉会越来越强烈,到了老年,这种时间感达到了一个极致。在没有办法改变寿命长短的时候,老年人发展出一套自我调节机制,把社交用在情感成本最低但反馈最大的人身上。

死亡焦虑可以通过教育来疏导。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常常担心直接谈论死亡的问题,会加重他们的恐惧。心理学研究证实,如果人在儿童时代对死亡有很好的理解,在成人以后往往能够更加健康地看待死亡。比如家人去世了,父母不妨更直接地给予解释。除此以外,还应该从幼年时代,多让孩子了解人体的生物学知识,让他们更多地知道心脏、脑、肺、胃和其他维持生命器官的角色,这样做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死亡,缓解成年以后面对死亡的焦虑感,也可以更好地提高生命质量,增强安全意识。

《人生发展心理学(原著第三版)》读后感(三):毕生发展心理学要点

人的性格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并且在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两方面的作用都不同。

依恋是进化的产物,可以增大物种存活的几率,是人类自然进化出来的繁衍策略。婴儿之所以有分离焦虑,是人作为生物的进化策略。分离焦虑不是永久的,当孩子慢慢长大,有了一定行动能力和理解能力,就会慢慢淡化。

“魔幻思维”不是单纯的幼稚,这种现象会出现在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所谓的前运算阶段,大约是2-7岁。“运算”,是指人观察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前运算阶段”指人已经具有了一定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用游戏、模仿甚至“魔幻”的方式来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性别认同不是绝对的,是一个从自然到社会的完整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可能导致后来的性别认同障碍。最常见的,一些单亲家庭当中如果长期缺少父亲或母亲的角色,子女成长以后往往会体现出跨性别特征。

“同一性”是指:人把和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和别人不一样的自我,简单说,即“我是谁”。 毕生发展心理学提出的同一性构建,涉及人生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比如性格、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并且这个维度不止于现在,它还包括了过去和未来。 同一性构建是人获得幸福生活的关键。如果一个人对“我是谁”的问题长期搞不清,就容易出现做事情浅尝辄止、漫无目的甚至消极处世等不良状况。统计研究发现,同一性不稳定的人群,遇到事情通常采取回避态度,不愿意谈论个人决定和个人问题,更容易受到当前压力影响,甚至在遇到一些重大变故时,还可能会选择吸毒甚至自杀。

小学左右,孩子更多是抱有对未来职业的幻想,通常会受限于他们所得到的信息;到了11到16岁左右,接触到的信息更多,心智慢慢成熟,开始思考今后的人生方向,对职业的考察开始融入了兴趣因素;20岁前后,人全面进入社会,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思考也更趋于平衡,会逐渐缩小职业的选择范围,把兴趣、性格和现实经济因素进行权衡。 人的性格有不同类型,在考虑今后从事什么样工作时,很多人会基于性格对一些职业产生偏好。从早期的初步就业,到中期离职再重新调整方向,同样是对人格的完善。工作两到三年时,往往是人职业发展最不稳定的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调整以后,人会慢慢安顿下来,继续完善自身的社会性人格。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增加,成年人开始形成更全面的自我评估。

心理学调查报告显示,结婚一段时间以后,夫妻双方热恋的感觉都会逐步减少,如果采取消极行为,会导致对婚姻的不满甚至离婚。这时,应该建设性的解决冲突,为两人的关系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在适当的时候表达爱,在情感上给予对方支持。

中年危机大多发生在40岁左右。大多数人会在这个年龄,更加转向自身,关注更有意义的个人生活。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人生理方面的变化。社会交往方面,中年人的事业发展机会比过去减少很多,普遍开始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评价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一些从年轻时候就坚持学习、养成良好习惯的人,几乎感觉不到中年危机,这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和社会接轨,也能够更平和地看待这些变化。 中年以后的学习,很少单纯关注职业方面,更多的人会主动选择课程,探索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

老年人的熟人社交,本质上是对时间的积极适应。他们追求的不是获取信息,而是情感上的愉悦。他们会选择能够激发积极情感的人,主动回避让他们生气或者不舒服的人,朋友之间交往的质量更高。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人对剩余时间的感觉会越来越强烈,到了老年,这种时间感达到了一个极致。在没有办法改变寿命长短的时候,老年人发展出一套自我调节机制,把社交用在情感成本最低但反馈最大的人身上。

死亡焦虑可以通过教育来疏导。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常常担心直接谈论死亡的问题,会加重他们的恐惧。心理学研究证实,如果人在儿童时代对死亡有很好的理解,在成人以后往往能够更加健康地看待死亡。比如家人去世了,父母不妨更直接地给予解释。除此以外,还应该从幼年时代,多让孩子了解人体的生物学知识,让他们更多地知道心脏、脑、肺、胃和其他维持生命器官的角色,这样做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死亡,缓解成年以后面对死亡的焦虑感,也可以更好地提高生命质量,增强安全意识。

《人生发展心理学(原著第三版)》读后感(四):毕生发展心理学要点

人的性格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并且在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两方面的作用都不同。

依恋是进化的产物,可以增大物种存活的几率,是人类自然进化出来的繁衍策略。婴儿之所以有分离焦虑,是人作为生物的进化策略。分离焦虑不是永久的,当孩子慢慢长大,有了一定行动能力和理解能力,就会慢慢淡化。

“魔幻思维”不是单纯的幼稚,这种现象会出现在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所谓的前运算阶段,大约是2-7岁。“运算”,是指人观察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前运算阶段”指人已经具有了一定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用游戏、模仿甚至“魔幻”的方式来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性别认同不是绝对的,是一个从自然到社会的完整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可能导致后来的性别认同障碍。最常见的,一些单亲家庭当中如果长期缺少父亲或母亲的角色,子女成长以后往往会体现出跨性别特征。

“同一性”是指:人把和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和别人不一样的自我,简单说,即“我是谁”。 毕生发展心理学提出的同一性构建,涉及人生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比如性格、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并且这个维度不止于现在,它还包括了过去和未来。 同一性构建是人获得幸福生活的关键。如果一个人对“我是谁”的问题长期搞不清,就容易出现做事情浅尝辄止、漫无目的甚至消极处世等不良状况。统计研究发现,同一性不稳定的人群,遇到事情通常采取回避态度,不愿意谈论个人决定和个人问题,更容易受到当前压力影响,甚至在遇到一些重大变故时,还可能会选择吸毒甚至自杀。

小学左右,孩子更多是抱有对未来职业的幻想,通常会受限于他们所得到的信息;到了11到16岁左右,接触到的信息更多,心智慢慢成熟,开始思考今后的人生方向,对职业的考察开始融入了兴趣因素;20岁前后,人全面进入社会,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思考也更趋于平衡,会逐渐缩小职业的选择范围,把兴趣、性格和现实经济因素进行权衡。 人的性格有不同类型,在考虑今后从事什么样工作时,很多人会基于性格对一些职业产生偏好。从早期的初步就业,到中期离职再重新调整方向,同样是对人格的完善。工作两到三年时,往往是人职业发展最不稳定的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调整以后,人会慢慢安顿下来,继续完善自身的社会性人格。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增加,成年人开始形成更全面的自我评估。

心理学调查报告显示,结婚一段时间以后,夫妻双方热恋的感觉都会逐步减少,如果采取消极行为,会导致对婚姻的不满甚至离婚。这时,应该建设性的解决冲突,为两人的关系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在适当的时候表达爱,在情感上给予对方支持。

中年危机大多发生在40岁左右。大多数人会在这个年龄,更加转向自身,关注更有意义的个人生活。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人生理方面的变化。社会交往方面,中年人的事业发展机会比过去减少很多,普遍开始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评价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一些从年轻时候就坚持学习、养成良好习惯的人,几乎感觉不到中年危机,这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和社会接轨,也能够更平和地看待这些变化。 中年以后的学习,很少单纯关注职业方面,更多的人会主动选择课程,探索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

老年人的熟人社交,本质上是对时间的积极适应。他们追求的不是获取信息,而是情感上的愉悦。他们会选择能够激发积极情感的人,主动回避让他们生气或者不舒服的人,朋友之间交往的质量更高。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人对剩余时间的感觉会越来越强烈,到了老年,这种时间感达到了一个极致。在没有办法改变寿命长短的时候,老年人发展出一套自我调节机制,把社交用在情感成本最低但反馈最大的人身上。

死亡焦虑可以通过教育来疏导。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常常担心直接谈论死亡的问题,会加重他们的恐惧。心理学研究证实,如果人在儿童时代对死亡有很好的理解,在成人以后往往能够更加健康地看待死亡。比如家人去世了,父母不妨更直接地给予解释。除此以外,还应该从幼年时代,多让孩子了解人体的生物学知识,让他们更多地知道心脏、脑、肺、胃和其他维持生命器官的角色,这样做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死亡,缓解成年以后面对死亡的焦虑感,也可以更好地提高生命质量,增强安全意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