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达芬奇笔记读后感100字

达芬奇笔记读后感100字

《达芬奇笔记》是一本由[意]达·芬奇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芬奇笔记》读后感(一):真的觉得达芬奇是穿越者

除了那些家喻户晓的画作,达芬奇还有很多关于机械科技等等的构思。虽说他因画家的身份而出名,《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但真正了解后,才发现画家只是他众多杰出身份的一种,甚至不是最优秀的。在解剖学、光学、天文学、建筑学、流体力学、工程设计、地质学、植物学等方面,他的天赋与贡献同样令人惊叹,望尘莫及。

书做得蛮细节,但是手稿用的原稿有一部分不太能看得懂,虽然有标注解释,但看不出abc点在哪(?)

《达芬奇笔记》读后感(二):穿越时空的优雅

达·芬奇大师的大名,应该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本《达·芬奇笔记》我之前也曾购入过,但可能因为本身就是艺术家日常的手稿合集,加之需要附带着配图阅读,因而之前的阅读体验并不高,没读完便束之高阁。

感谢鉴书团,当我第一时间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满满的诚意,精装全彩不说,纸质的手感非常舒适,配图的位置也很合适,自带的书签带很方便阅读。

再来看一下内容,众所周知达·芬奇是一个博学多才的艺术家、科学家、好奇家,从与他的手稿对话,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他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思考。他认为,“画家的主要优点就在于他能赋予人物一种优雅的风采。画家并生就如此,他们应养成随时留心观察的习惯——四处观察”。

他还说,“应当与智趣不同的朋友断绝关系”,又说“合作作画比单独做画要好”,这可不仅仅是作画,而是思考生活的智慧。

除了作画,本书还收集了大量达芬奇对人体、科学、哲学等方面的手稿,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挑战一下镜面书写的笔记,我是非常艰难地也没有读懂。

《达芬奇笔记》读后感(三):【鉴书团】 天才的智慧

天才到底有多大的智慧?达·芬奇能给我们答案吗?《达·芬奇笔记》充分展示了一位天才所能拥有的智慧及其广度和深度。

众所周知,达·芬奇以画家闻名于世,那几幅经典画作在全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中都是耳熟能详,尽管绝大多数身处其中的我们并不知晓其中的奥秘和意义。作为艺术家,达·芬奇拥有完美的天赋。在他的笔记中,我们看到了想象的无限,看到了灵魂的纯净,也看到了现实的表征,还看到了过去的未来。达·芬奇的画作都是基于实存、基于现实、基于观察,所以从笔记中可以发现观察的起点、动因、方向,这为我们回到实存、回到现实、回到观察提供了最直接的工具和技术指导。还原论是西方科学兴起的重要基石,文艺复兴对古典的回归何尝不是还原论的表现,其所对古希腊哲学的复兴恰恰反映出古希腊文明背后所依托还原论事实。认识论只有回到存在论才得以展开认识本身,存在也只能是认识的存在。达·芬奇正是将还原论运用到艺术领域,令存在回归认识、认识依托存在,才使得天赋获得了新的表现可能,也才使得自己跻身文艺复兴大师之列。

作为科学家,达·芬奇同样也是多元的、完美的。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必由发现规律或者发明客观来决定。这种发现或者发明必然拥有简约化的气质,因为只有这一气质才能使得天才回到常人、使得智慧回到人间,每一个平凡的个体都可以经由某种手段或者方式而获得。另一方面,惟有简约,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被发现,进而规律才能被提炼出来。由此,还原论和简约论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科学的基石,同时也共同构成了艺术的基石。达·芬奇在这两个方面的笔记都向我们展示出科学与艺术的和谐。伟大的艺术家与伟大的科学家归于同一个天才,归于同一种智慧,更向我们展示出惟有一种可能性才是人类最应被赋予的真实生活。对于绝大多数的我们来说,这一切既很遥远,更很艰难。

作为人,达·芬奇喜欢记录,热爱随时随地记录。一部作品的诞生,其实就是记录的成果,就是记录的偶然汇聚。这种记录,需要耐心,需要经年累月,更需要偶然,更是一种命运。首先,我们很难做到时刻记录,很难记录这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其次,我们无从将记录写入生活,更遑论展示生活。在生活中,达·芬奇选择了记录的形式,将偶然化作生命的点滴痕迹,将思想注入生命的时时刻刻,将自己交付给了命运所带来的自由。唯有天才才可能做到如此,惟有智慧才可能实现如此。

《达·芬奇笔记》向我们呈现了一位艺术家、一位科学家、一个人。这个人是个天才,这个人拥有无限的智慧。我们读着笔记,我们看着作品,我们想象着自己的生命自由。

《达芬奇笔记》读后感(四):科学理性和艺术感性之融合——读《达·芬奇笔记》

科学理性和艺术感性之融合——读《达·芬奇笔记》

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三杰,最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那两幅名画了,《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之所以有这样杰出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看完这本根据他本人平时笔记整理而成的《达·芬奇笔记》,可能会找到一个新的答案。

因为都是后人整理的散页性质的笔记,并不是十分系统,但却让人惊叹,达·芬奇不仅仅是一个画家,甚至还是一个数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等等科学家。传世之名作被后,离不开达·芬奇对于世界的深刻认知和理解,以及用科学的精神应用之于艺术之上的别出心裁。都说艺术是感性的,没想到与理性的结合,更产生了奇异的效果。

比如,达·芬奇对于绘画的理解,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中的事物通过画笔画在画布上,必须遵循着一定的逻辑,通过一定的技法描绘出光与影对于物体的影响,体现在画布上是什么样子。立体的物体只有通过光与影的展现,才能以平面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

又比如,绘画之必画的人像人体,还真不是比着真人画那么简单。人作为目前已知最高等级灵长类动物,身体外形及内部都有其特定的道理或者说潜在的逻辑。这些肢体绝不是无缘无故结合在一起的,而且每一部分都有其存在合理性之处。反映到绘画上,这是不得不察的细节。

在其它方面,达·芬奇的观察也是细致入微,比如植物、风景、地理、建筑等等。还不仅仅如此,还有那些哲学意味深长的警句,三两名话描述一个寓言或故事,让人感受到哲理的存在。

《达·芬奇笔记》一书把笔记手稿都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现了现来,有些还比较容易理解,有的就感觉到很奥妙,即使有笔记的阐述,也觉得比较玄。可能大师就是大师,有着超乎常人的心智,有些图片手稿就属于“道可道,非常道”的内容了。

本书采取的是图片呈现,加翻译里面文字的作法,尽量的全面反映笔记的原貌。不同的人看了原版的笔记和译文,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对于大师的解读,都会有着自己的判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破译一部分密码。

果然,天才是不世出的,世上的人大多平常普通,即使足够努力也很难望天赋之人项背。关键是天赋从何而来?这又是一个难以破解的密码。世界上正是因为存在着太多未解之谜,才吸引着人们去探索未知之地。

《达·芬奇笔记》一书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观摩大师笔记手稿的机会,当然无法全尺寸地展现,只能按照书籍的大小来裁剪,科学与艺术交织,理性与感性融合,通过阅读《达·芬奇笔记》,是否对破解达·芬奇密码提供一些启迪呢?

《达芬奇笔记》读后感(五):进一步了解达芬奇的一面镜子

【关于版本】《达芬奇笔记》世面流通多个版本,译林、新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等等,此番金城出版社也是再次出版(二版一印),可见大家对达芬奇的关注,期待从大家笔记里探寻了解这位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引领者。

【版本信息】16开本,25万字,彩色印刷,400幅彩图,硬面锁线胶装,适合收藏。

【关于出版社】嗯,这是一家比较特殊的,不断成长中的出版社。

【关于作者】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正因这个原因,通常的印象中,他是一位画家,或者艺术家。真实的达芬奇,却拥有无数标签,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解剖、生理、动物、植物、天文、气象、地質、地理、物理、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与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对世界文化,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关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经历黑暗的中世纪后,欧洲迎来黎明的曙光,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仅在佛罗伦萨,除达芬奇,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被近代政治学之父、《君主论》的作者马基雅维利。当然,我们还能列出一长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但丁、伽利略、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乔托、提香、薄伽丘、彼特拉克、瓦萨里等。他们云集翡冷翠,云集美第奇家族周围,互相影响,彼此超越。这一刻,我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关于本书】

1、 这是天才天马行空的思考。

拿到本书的第一眼,马上想到另外一部达芬奇的相关作品,也就是1994年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以3080万美元购买的《哈默手稿》,这就是天才的思考和书写方式。

2、 这是走近大师的一扇小窗。

从绘画、光影等技术与艺术开始,再到人体、生理等身体科学,再到天文、地理、植物、建筑、发明、雕塑,最后回到万学之源哲学。看似毫无逻辑,实则相生相连,浑然一体,处处体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关注、对万事万物的格物致知。

3、 这是值得随时随手翻阅的博物之书。

P10:我从亲身经历中发现,黑暗中卧在床上,将研究过的物体的轮廓或其他经深思而理解的事故,运用想象回忆一遍时,我感到受益匪浅——这是一种值得赞许的方法,有助于将事物更加深刻地牢记。

P30:少年应当先学透视,再学习万物的比例,尔后临摹名家的作品,借以养成画好人体各部分的习惯。再继之以自然作品的临摹,巩固所学。

P274:每个广场都要有喷泉。

P365:唯有坚韧与勤奋,才会使知识的种子萌生出美好的嫩芽,最终硕果累累。

P371:在河流中,你接触到的流水是流过的最后部分,流来的最前部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