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秋天读后感精选

在秋天读后感精选

《在秋天》是一本由[挪威]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秋天》读后感(一):乡野秋日

初看平平无奇,只觉得是一些没有主题的闲言碎语。但越往下读越喜欢。作者对景色的描写,总让我不自觉身临其境。仿佛自己所在的不是不大的出租屋,或者是处在人来人往的商业圈的户外咖啡馆,而是置身于偌大而空旷的乡野之地。在那里我有一座布满了落地窗的大房子,房前是花园和果蔬园。每日我的时间只与我作伴-陪女儿玩耍,看着妻和好朋友坐着畅谈,抑或是在早早黑去的冬天的下午接女儿放学,车子行走在漫长的田野间,只有零星的灯光和晚回家的拖拉机……再或者,我为着写作总早早起床,开一盏不大亮的灯光,对着窗外逐渐亮起来的自然世界失神…

当然伴随着每个主题下的突如其来的,多数时候让我摸不着头脑的哲思联想也让我觉得有趣,或许这就是不同文化环境所塑造的结果。

《在秋天》读后感(二):穿针引线

“我觉得,我们毫无防备面对着的并不是孩童的无助,直击心灵的并非这种无助感,而是它的纯真。” —— 克瑙斯高在四十五岁的那年,迎接新生的孩子。他和妻子琳达商量,如果生下的是女孩,就叫安妮,若是男孩则叫埃里克。 他期盼婴儿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希望它能用全新的好奇视角来感受世界的复杂,还有可能艰难的未来生活。 家人是最重要的。新生儿将透过和家人们的关系去观察这个世界,这些关系会塑造世界,直接或间接,既有阻力也有助力。 未出生孩子的诞生激发克瑙斯高看待熟悉世界的陌生视角。他愿编织知识网络,引导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这个未知世界。 与其说本书全部写给未出生的孩子,倒不如说新生命丰富了克瑙斯高的生命活下去的意义,驱使他继续爱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 生命与死亡是恒常的。人们不必太惧怕死亡,见到血液的颜色也未必意味着出现状况。 不过,还有些事物超脱于死亡,甚至重生。比如塑料制品。土壤能重塑很多东西,比如植物生长,提醒四季变化。只是它无法降解塑料袋。 (另外,克瑙斯高提醒开车行驶对于野外动物来说可能是种原罪。被撞伤致死的獾,让他深刻意识到这一点。这需要所有人协助改善。) 相反,他已经对孩子们递来的牙齿不太感兴趣。长牙掉牙,习以为常。他没必要存下那一颗颗小牙齿,随心就好。 ★ 克瑙斯高本不觉得看到海豚是什么值得雀跃的事。他忽视了某些场景的难能可贵。幸运和不幸大概在于心境,还有难得。他再度提醒自己,忽略生活中的惊喜,是会失去很多乐趣的。 人类生活在现实环境中,很难摆脱框架。换句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人类还是世界,没有框架都将变得无法想象。 设想一下,以前的农作及日常活动都是严格按照二十四节气来进行的。气候变暖,温度升高,生物的迁徙繁衍将会受到巨大影响,或推迟迁移,或缩短繁衍时段。这些带来的后果都是难以估量的。 克瑙斯高提到,养蜂是要尽可能重塑蜜蜂的自然环境。诚如动物园的丰容,为的正是不让里面的动物行为变得刻板固化。 ★ 我们当然希望现实与自己想象中的别无二致。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不需要怀念过去,不会有那种名叫“影子病”的怀旧。只是,世界的发展远超我们所想所控制的。 有些事情像是轮回,或是预兆。 世界将给人类带来多大的痛苦,无法估算。这个世界如此复杂,未来的生活可能艰难。新生儿降生后,就开始属于自己的摸爬滚打。与社会环境互动融合的同时,ta将会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应对、或回避以及保护的方法。 克瑙斯高重申,家人是最重要的。他将协助孩子保持纯真与好奇,探索世界的能力。

《在秋天》读后感(三):在秋天,读《在秋天》

如果一本书也有季节属性的话,顾名思义,《在秋天》无疑是一部适合在秋天安安静静阅读的书。尤其是像现在这样的秋日午后,穿上暖和的外套,泡上一杯咖啡;最好坐在带有庭院的阳台上,看着周围的植被随着季节变换而披上枯黄的外衣,然后缓缓翻阅书页,感受文本所散发出的静谧、淡然与美好,幸福之感不由充盈全身。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最著名的作品是名震天下的《我的奋斗》六部曲,相比于这部“皇皇巨著”,《在秋天》则是一部随笔小品。这是作家为其未出生的女儿而写,以书信体的形式讲述,犹如展开一幅包罗万象的万物画卷,所有的物体在其中均被重新命名,并焕发出了崭新的意涵。

从苹果到黄蜂到太阳,从撒尿到发烧到战争,从经验到痛苦到安静,克瑙斯高在这三封信中描述了众多事物,有物件有人物,有静止有动态,有渺小有宏大,有具体有抽象。克瑙斯高的文字犹如弥达斯王的手指,被其书写过的事物均有了点石成金的幻变。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克瑙斯高在这些文章中既面向世间万物作了外向式的扩展与延伸,百科全书般介绍了事物的特征与属性,又进行了向内的挖掘与拓深,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同时亦有深刻的自我剖析。这些文章尽管读着有些“枯燥乏味”,缺少戏剧性,也没有灵动感,但也体现了克瑙斯高深厚的写作功底。毕竟,每种事物都像是一篇命题作文,能够以苦行僧般的意志,将其刻画出来殊为不易。

北欧素有冷峻清冽之名,就连其文学也沾染上了这种气质,这本书中的文章看似客观、精确,但又被包裹于温柔的情感之中。克瑙斯高满怀父爱,为女儿写下了这些文章,展现了一个男性的温柔与细腻。

值得注意的是,男作家似乎更偏爱为自己的女儿写作,如菲茨杰拉德写给女儿的《你的懒惰让我愁肠百结》、王朔写给女儿的《致女儿书》,这部《在秋天》也是这样。如此说来,或许不少大作家都有“女儿奴”的心态吧。

《在秋天》读后感(四):是文学让平凡变得更有意义

文/舒念

在冬天的季节读一本关于秋天的书,好像是一场回忆的过程,不过对于作者卡尔·奥韦·克瑙斯高而言,《在秋天》是以当下倾诉未来,每个篇章都是对未出生孩子的诉说,包含着期望,也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人对世界的理解。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在挪威享有盛誉,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备受瞩目,《在秋天》是他的随笔集系列,包含了春夏秋冬四本书,一年四季,汇集了他对生活、世界乃至宇宙的看法。这套书的定位便是万物词典,让没有看过这个世界的孩子从这些日常的事物当中,学会面对这个世界的法则。

或许就是文学的魅力吧,能让一切平凡变得有意义,即使这些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依旧是平凡的样貌,但是在作者的文字里,一切都有意义。

漂浮在空中的垃圾袋,可以让人感到不安,也可以是最美丽的东西之一,它的存在意味着“我们正处在开始和结束时间,并将永远延续下去”,而闪电和雷声昙花一现,“在短暂的一瞬间,既熟悉又陌生……就像我们面对自己所处的世界一样。”

在这本书中,克瑙斯高探讨与孩子们相关的那些意象——太阳、牙齿、苹果、曙光;也探讨那些文学与艺术的故事——梵高、福楼拜、奥古斯特·桑德,还有我们生活中的事物——马桶、电话、罐头、保温瓶;思考人生的状态——孤独、宽恕或是安静,一切具象的或是抽象的都会成为他笔下的一段感悟,留给他的读者们。

世界对于孩子是崭新的,对于那些不擅观察的人而言也是一样,日出和日落不仅仅是时间的更替,这期间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个人体验的集结,就像是克瑙斯高将自己的观察集结成这本《在秋天》一样。

有时是热爱让我们融入世界,有时也是沉思让我们抽离出来,人是世界的一份子,也可以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一个人可以对自己的周遭而言很重要,也可能会找不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

生活有着太多可能,就像一件事物,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不同的意义,万物词典真正的价值在于看这个世界,体验生命给予我们的一切,将世间万物都汇集出独属于自己的意义,这才是一个父亲想要传递出的人生价值。

《在秋天》读后感(五):孩子,在你到来前

请试想,一个崭新的生命即将因你而诞生,在感叹这份奇迹的激动与喜悦的心绪脱去后,你该做一番何样的准备?处于其中的男性角色,我想一定是希望能担起父亲的责任以遮风挡雨,即便是有一千零一个愿望也去义无反顾的为其实现,希望成长的路上烦恼永不发生,一生能被这世界所有的美好和幸运围绕。突然想起电影《万里归途》中有这样一句话,“爱你的人不一定等得起你,但等你的人一定很爱你,这世间最温柔的告白是等你回家,最坚定的守护是有我在。”这其中所蕴藏的“爱”是相同的、永恒的。

那位曾创作出被誉为“一部充满美学力量的革命性文学巨作”“21世纪重大文学事件之一”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的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铁汉亦有柔情时刻,在正式完成《我的奋斗》的收尾部分创作后,时隔5年后自2015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再度创作出以四季命名的随笔四部曲,近期我阅读了首卷《在秋天》。延续了其自传作品相同“惊人的可读性”,细碎中凸显对生活观察的细腻视角,以真实日常书写真挚情感,在不断地关于何为“我”的深刻探讨中完成关于生命的一场价值“自省”。

《在秋天》以一位父亲在看到自己与爱人的第4个孩子超声影响后,写下的一封情感真挚的长信为开篇,我看到了他对这个新生命的无限期待,向他或她介绍着现有的五位家庭成员,其中在讲述两位姐姐万妮娅、海蒂和一位哥哥约翰的出生记忆,我感受到他对他们最真切的爱,他深刻的记忆着一切,不忘记任何一个细节,平等的爱这所有的孩子同时,想要给新的生命以更多爱,这份爱是来自于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如果说《我的奋斗》是对自己童年及去还有父辈的回望,《在秋天》等四部曲则是在面向未来。

这份爱的传递是在赠与孩子对世界的态度与价值观念,是一份能抵挡当下世界波诡云谲变换的力量,“家人是最重要的”“人们向往的是没有条条框框的一段生活,一种存在,一个世界”“父母赐予孩子生命,孩子则回馈给父母希望”“男女之间的结合视为神圣而崇高的东西”“宽恕的概念一定就像一场革命,从根本上颠覆了所有的价值观念”书中三封信,每一封都与孩子的来临更近一部,每一封都充斥着自己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求索,你我和作者共处的这个世界,原来并不是冰冷的物质堆砌,更有着无尽的细小实物,值得我们期待,人间值得。

遥远的挪威地处北欧,人口仅有五百多万人,但近些年却一直在世界文坛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众星闪耀。他们的文字带有地域所赋予的独特质感,亦会在自然事物的呈现中淋漓彰显。北欧自带冷色调的滤镜,极夜带给那里的漫漫长夜,极光点缀的星空,这些所教会给生活在那里人的,或许比什么都要多。书中有大量贴近生活最细微处的物品,如一块口香糖、一颗苹果等,许多与人生命息息相关的行为与器官、艺术与思想,是这些组成了生活的全部,也是这些之中最能品味出独属于自己的思想,将抽象具象化。

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所有事物是好奇的、新鲜的,不带有任何主观的判断与应用的理解,克瑙斯高在试图展示他们,以此渐渐拼凑起一个完整的世界,当然最可贵的是他不是说教、颐指气使,而是站在婴儿的视角去平和的介绍,并附赠上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这是一种人类世界生命的独特体验,人能有认识事物的能力是如此神奇,我似乎也回归到一个婴儿的状态,我也在重新的去感知并认识这个世界,那些早已被当为生活之平常的事物,找回了曾经认识它们时的那种喜悦,向内寻己,向外探索,运来世界在用一切欢迎你来到人间。

我们都生活的太精明,忘记了自己最本初那种“拙态”体验,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又怎不曾是我们认识事物最初时的那种状态,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去审视,用自己去感受,积累化作自身的体验经验,但多了我们反而在退化这种能力,在太过匆忙的去认识更多的事物,忘了可以慢下来细细的感知一事一物,书中“口香糖”一篇不知为什么我的印象极为深刻,描述了口香糖的样子,入口的感觉,更有一块小小口香糖带来的体验,我们的日常是不是太过急于咀嚼,匆匆吐了忘了这短暂的陪伴,忽略了滋味,淡忘了咀嚼过程的价值。

《我的奋斗》的创作取得巨大成功,呈现出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亦剑指现实存在的犀利,亦剖析现实背后的魔幻,《在秋天》虽没有如此的能量,但他无限接近你我,你能感受到作者与生俱来的文字创作是天赋,为这第四个孩子的书写,是一种对他作家身份的必然,反正要来到这个世界,为何非要去看现实的那些已存黑暗,不如找寻美好,用温柔的目光看待值得珍惜的一切,孩子的外在世界是陌生的,内在世界是崭新的,作为孩子的父亲,就有这个责任给于最好,内在自会随着成长开始形成,不如先能让他看到外在的美好。

这本书的阅读之后,感觉到少有的阅读体验,我的内心发生了一种变化,也希望能去如此细腻的感受世界与事物,好奇究竟是安妮或安娜,还是埃里克会来,期待着在冬天发生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