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捻芳华 非遗绒花教程》读后感1000字

《一捻芳华 非遗绒花教程》读后感1000字

《一捻芳华 非遗绒花教程》是一本由刘梅 / 征珊珊著作,平装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192,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捻芳华 非遗绒花教程》读后感(一):一捻芳华

一念芳华非遗绒花教程,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对爱好者来说,它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扬州作为江南重镇,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道,但扬州非遗绒花在历史长河中几经飘零,差一点就淡出人们的视线。不过,近几年一些“爆款”古装剧让它再次“出圈”。虽然绒花的受众并不十分广泛,仅用于时装和汉服配饰,但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绒花逐渐回归大众视野。 绒花技法有北派和南派之分,南京绒花和扬州绒花为南派代表。颜色瑰丽多姿,艳而不俗,造型多变,这是南派绒花最吸引人的地方。 和其他非遗技艺一样,绒花制作技艺也是代代传承,尤其是家族传承。本书作者刘梅和征珊珊是一对母女,出生在匠人世家,均为扬州绒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二人致力打造扬州绒花的新面貌。也想尽绵薄之力让更多传统文化爱好者走近这些色彩丰富、玲珑精致的绒花。 本书从绒花起源切入,一探其辉煌历史。之后介绍绒花制作的材料工具、基本技法,图文并茂地呈现非遗手艺人指尖一剪一捻的高超技艺。书中收录20款精美饰品,包括花卉、果实、动物等多种样式,可制成发簪、胸针、发夹等,既做到了非遗技艺传承,又增强了实用性,更受年轻人喜爱。 刘梅认为,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得有绝活。对她们来说,最珍贵的就是一生习得的技艺,相比于保留,更想让非遗成为看得见、学得会的技艺,要让更多年轻人来继承文化遗产。而新一代传承人征珊珊则守正创新,用年轻人更易接受的形式,让非遗“道不远人”,让扬州绒花美名流传。

在这本书中,他的教程步骤非常详细,对于爱好者来说,可以尝试一下。

《一捻芳华 非遗绒花教程》读后感(二):一捻芳华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花开花谢总是匆匆忙忙,多少文人墨客提笔写下叹惋之词。

所以有黛玉葬花。

从古至今,人们对花的喜爱体现在方方面面。大片种植花卉,培育新的品种,把鲜花戴在头上,也叫"簪花",然而花开花谢总是无可奈何,鲜花不常有,而且还容易掉色。

聪明的古人,学会了以假乱真,用绒花代替真花,而且绒花谐音"荣华",有富贵吉祥的寓意,常作为"宫花"上供给朝廷,民间百姓也十分喜爱。到了宋代,绒花仍然作为头戴花为主,无论男女老幼,皆以戴花为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绒花有了多样化的需求,人们根据不同的时节,制作不同主题的绒花,样式多样,活色生香。

清末至民国,绒花行业经历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正式由宫廷走向民间,成为大众化装饰的一种,绒花也有了新的变化,应用到审美与实用兼备的舞台使用的戏剧花、胸花、帽花、礼服花,色彩鲜艳。

绒花的造型和工艺有宫廷和民间两个群体的区分,各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宫廷工艺更匠气精致,雕饰感明显,民间工艺则大多纯朴自然,极具生活气息。

绒花与簪结合在一起,与蚕丝结合的单一绒花,或是与金银珠玉结合在一起的奢华精巧的复合绒花,成为明清时期女子最爱的饰品,丰富多彩的造型寄托着多种多样的祝福。

绒花既可以是奢华大气的装饰品,也可以是秀雅玲珑,自带吉祥氛围的节日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一捻芳华 非遗绒花教程》读后感(三):如果你也喜欢绒花,这本书将会是最好的老师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其中,有我们熟悉的京剧,中医针灸,中国皮影戏,中国剪纸,中国书法等。随着自媒体行业的兴起和流行,一些非遗传承人通过网络,把更多并不为人熟知,但同样凝聚了炎黄子孙智慧和文化的非遗项目展示出来,不仅有利于文化传承,更能提升民族自豪感,提升守护,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和决心。

大热的女性古装励志剧《梦华录》中,把扬州绒花带到了大众视野中,也让观众了解到了美到头的姿态。而如今,这种铜丝为骨,蚕丝为肉的绒花技艺,也成了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一捻芳华 非遗绒花教程》中,就详细介绍了非遗传承人刘梅和女儿征珊珊一剪一镊间,再现江南之美,绒花之荣。

四十余年的绒花事业,让刘梅和绒花的缘分愈加深刻,她的作品被中国邮政《起航新时代》邮册收录,她的经历被多家杂志报道,而她的女儿征珊珊也受母亲影响爱上并从事了绒花事业。她把传统的技艺和现代审美相结合,把千年历史的扬州绒花技艺赋予了新的内涵,打开了现代市场,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书中从绒花的前世今生开始诉说,从一剪一镊开始准备,从染色烧丝开始着手,把绒花完完整整的摆在了读者面前。更详细的展示了二十种常见的饰品内容,不同配件的绑法,以及保存方式。

如果你也喜欢绒花,这本书将会是最好的老师。

《一捻芳华 非遗绒花教程》读后感(四):一本赏心悦目的绒花教程

绒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女子“簪花”之风盛行,但苦于鲜花不易保存且受制于时节并非四季常有。因此用天然蚕丝制作而成的绒花一经面市便以其不枯不败、艳丽多姿的特点倍受欢迎。又因其谐音与“荣华”相似,有吉祥富贵的寓意,也被当成贡品上呈,获得“宫花”“喜花”之称。一度风靡,成为了宫中妃嫔和市井百姓都钟爱的吉祥饰物。 随着时代发展,绒花产业日渐繁荣,到民国期间更是进入黄金阶段,佩戴四时绒花的习俗在这个时期广为流传。人们根据不同的时节制作主题各异的绒花,种类也从以前的单一头饰拓展到审美与实用性兼备的舞台表演用的戏剧花、胸花、帽花、礼服花等。后来因为鲜花不再稀缺,纯手工制作的绒花渐渐被各种材质的头花、胸花取代,很多绒花手艺人也选择转行。 直到近些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起,古装剧和汉服的热潮又让绒花饰品逐渐回归大众视野。2006年,经多方努力,南京绒花与扬州绒花联合申遗成功,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和其他非遗技艺一样,绒花制作技艺也是代代传承,尤其是家族传承。本书作者刘梅和征珊珊是一对母女,出生在匠人世家,均为扬州绒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她们在《一捻芳华 非遗绒花教程》这本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们能对绒花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非遗“道不远人”。 书中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详细完整的介绍了绒花的来源、流派和历史背景;制作绒花所需要的材料、工具;每一个步骤的工艺技法细节和配色方案;还收录了二十种精美绒花的具体做法,有花卉、果实、动物等多种款式。

最后的附录部分还有绒花的日常保存技巧以及与胸针、波浪插梳、发夹、双股簪等不同配件搭配时具体的固定绑法。 书籍采用16开本,全彩铜版纸印刷,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每一页都散发着中式美学特有的魅力,翻阅过程可谓赏心悦目。对于喜欢手工制作和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是一本实用与美观兼具的书。

《一捻芳华 非遗绒花教程》读后感(五):非遗绒花:美的传承

绒花顾名思义是用丝绒制作的花式。作为一种非遗技艺,绒花制作是手工活。在手工艺人手下,每一朵绒花仿佛都具有生命般,做啥像啥。

在《一捻芳华 非遗绒花教程》展示的范例中,比如梅兰竹菊,各个形态逼真,生动活泼。这不仅源自手艺人们代代传承的制作心法,也来自对技法的不断钻研和琢磨。

山茶花的花瓣是三连的,牡丹花瓣分层累叠,梅花的花瓣圆润喜庆。并且每一种花的颜色也各不相同,从形式到颜色,手工艺人将花与花之间区分得明明白白。

在不同花式的制作中藏着手艺人的功夫。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艺术形制的深刻体会,最终呈现给世人美的感受。

绒花极具装饰性,可以作首饰,一般与簪结合;作为头花、胸花饰品与近来流行的汉服相映成趣;另外,还可以用于戏剧造型,服务于舞台。

追溯绒花制作的流派,早在明清时期形成南北两派,而绒花的制作则可以追溯到唐朝。北派大气华贵,南派精致清雅。

在书中1000多幅高清图片,展现了绒花制作强大的塑形能力,从外观到神韵将自然形态描摹得栩栩如生,让人惊叹。

这一千多图还原了绒花制作的全过程,由花瓣及花蕊,从平面到立体,三维空间全面展露了绒花工艺的细部。

对于手工艺爱好者来说,书中带来的不仅是奇美的观赏,更有一试身手的用武之地。

换言之,读者即可以观赏非遗技艺的神奇,亦可以亲自体验手工制作的奇趣。

《一捻芳华 非遗绒花教程》即有非遗技艺美的赏析,也能够满足手工制作的兴味。从外观到神韵,从欣赏到制作,让读者全身心地体验到手工技艺带来的美的传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