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招摇过海的读后感大全

招摇过海的读后感大全

《招摇过海》是一本由周于旸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招摇过海》读后感(一):有才情青年的通病——试图老练的套路写作

评述周于旸是艰难的,毕竟我们年纪相差不大,他作品中渗透出来的气息,大概提示着他的阅读喜好。这样一些魔幻现实交织的经典文学滋养了同样一批文学青年,也限制着他们成为自己。

相比前作那个充满马尔克斯气质的书名,这本从包装、书名、文案、内容都成熟稳定很多,但读起来套路感也更重了。

每篇故事单独拎出来都是成立的,语言叙事都足够好,可是很难去评,总感觉作者没写进去人的心里,所有生动性都像是依赖着一种叙事设计在推进。

不是说写得不好,只是随着作者的成熟,先前作品的开放性与真切感反而弱了。小说写得聪明了,看起来更能得奖了,反而显得有些微微弱弱的假了。

可是大概很难有一个年轻男作者像周于旸那样既呈现出饱满的叙事才华,又在作品中体现着自己的底蕴,(众所周知当代青年原创文学几乎全靠女作家撑起来,有些成名的人虽然是男人,可是细致度就比不上女作家了)。

这本书里的每篇故事从梗概来说都很有卖相,而作者只是把故事梗概打开,从开头延续,从结局推导出一篇小说。这样的写作套路不应该发生在有叙事才能的作家身上,这样的写作套路是没有才华的人用来装腔作势的。

希望周于旸认清自己、珍惜自己,写出值得信服的细节,不是在情节上推陈出新,而是写出人的肌理,事物的风貌。

《招摇过海》读后感(二):他是一个杀人犯,枪口正中自己的眉心

“他是一个杀人犯,枪口正中自己的眉心。”

很难表达我读到这句话心底的颤动。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来越能感觉到一种宿命的东西。生活就像一把锋利的回旋镖,总是在不经意间就被自己划伤。

但是我很难想象,这样的体悟,会出自一个96年的青年作家,他在书里写“人生在世,如鱼游网” 人们无法逃脱命运的罗网

他写了不甘平凡却又臣服命运的舅舅,和手表命运相连的大学教授,写退化成动物供人参观的“我”,坐地为牢的天体物理学家,写施展隐身术的少年,痴迷蜡烛的少女,写为义父复仇的猎手和炼金术士

他们都被困在荒诞的生活里,试着与世界对抗,逃离庸常的生活,但兜兜转转又回到宿命的起点,周而复始之间,于是他说:“我觉得是从那一刻起,我爱上了走投无路的感觉。”

8篇故事,是对各类人物生存状态的写照,也是通过讲述安顿自我惶恐不安的内心,每个人都在抗争、在逃离中,试着自我救赎,

这本书这么受欢迎,我觉得是因为他写出了人的遗憾,一种无法共存的遗憾,度此一生犹如陆上行舟,有人招摇立帆,有人纵身入海。拥有怎样思想,就有怎样的生活

世界在弥散,意义在消亡,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只有自己去经历,尝试,跌倒,爬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招摇过海》读后感(三):不确定的生活,想象另一种可能

《招摇过海》讲述了8个逃离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酝酿着小人物的生活和性格,也让我们看到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和复杂性。 《招摇过海》讲述了“我”的舅舅曾传裕海上作业的故事,那是在太平洋的一座没有名字的荒岛上,舅舅召集了船上的人,把捕到的鱼从海里拉上来,这些鱼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但是能猜测出这些鱼的价值不菲,获得如此意外的收获就决定提前返航。随着车厢的出价,竞价已经超过了20万,把鱼杀了卖掉是一个方法,但既然这么有价值,那是不是应该先把鱼养起来……因为这价值不菲的鱼,也传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专家说这条鱼来自恐龙时代,已经有1亿3,000万年的历史,而舅舅却不想理会。舅舅后来成为镇上的传奇人物,作为镇上为数不多的大学生,读完书返乡之后,却当起了渔民,尽管这一生都充满了波澜,甚至想要却都没有生上孩子。但当休渔期过去之后,舅舅却迎来了自己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刻,那条捕捞上来的鱼成为载入史册的一笔。舅舅后来竟然萌生出了要去当哥伦布的想法,和舅妈离 婚,离开了从小长大的小镇,带走了一直陪伴他的渔船。当一个人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却成了镇上人云亦云的传说,形象反而变得更加鲜活起来。舅舅这样的人物是不为世人理解的孤岛吗?是这样的人总是适合漂泊在海上的生活。 平时我们时不时就会看表的时候。通常是自己有紧急的任务要做,或者是重要的事情准备完成,而在《命里有时》这篇短篇小说中郑广延却非常关心时间,一天看300次手表,每隔两分钟看一次,一定要确认秒针还在转动。通过一个奇特的梦,以及他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情,都让他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带了10多年的这块手表,连接着自己的生命。其实30年之前,郑广延并不是如此在意时间和生命的人,别人说起来都觉得这是一个不要命的人儿,就是蕞近这一两年朋友离世他才开始变得要命。他每天都要对这块表校对时间,发现了这块表的误差在30秒左右,而十几年了却才发现这样的错误。后来表的时间被定格,郑广延也离开人世。这块不再转动秒针表成了外孙的物品,却在延宕了15年之后,恍惚间挪动了一格。

《招摇过海》读后感(四):我长出翅膀,飞上云端,却……撞上了一堵墙

周于旸的《招摇过海》看完了。 这本书由8篇短篇小说组成。不一一概括了,就讲一篇《退化论》吧。 主角是公司业务骨干,完成项目之后,被主管掠夺功劳,在公司很不顺。妻子是喜欢音乐的奇葩,总在自家树上演奏,让主角心烦意乱。于是他跟动物园签订协议,自愿作为动物接受参观。在和走兽生活的时候,他发生退化现象,长出了长毛,用四肢行走。与飞禽生活的时候,又长出了羽毛和翅膀。于是他学着飞禽,猛力撞击生活区上方玻璃罩,终于破困而出。当他以为获得自由,可以翱翔天地间,却发现上空还有一层罩子,下方是无数人的指指点点。 在所有8篇小说中,这是故事情节最清楚,表达寓意最明确,我最能看得懂的一篇。相信大家看了以上概括,也会有所领悟,有所感触。其他7篇,也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并不太晦涩,但是往往在故事的中间或者结尾,作者通过梦境、幻觉、病态、想象,把这些清晰的印象模糊掉、解构掉,让读者难辨真假,不分虚实。 就我而言,我在阅读中,能够看到并记住的是:人对于世俗生活的逃离,对于遥远大海的向往;童年的记忆遥远而深刻,当下的感觉却迷茫而疏离;总想突然跳上任意汽车火车,来一场漫无目的的旅行;总想藏在偏僻角落,躲避令人痛苦的现实……但我却无法给你讲清,任何一个具体的故事。 不过,这些支离破碎的印象,这些朦朦胧胧的感觉,这些似曾相识的生活和一闪而过的念头,也足以让人有所感触,有所领悟,有所思考。不是吗? 此前读的几本中外小说,每当有一篇感觉看不懂,我就会各种搜索,搞清楚寓意和主题。然而这本书,我没有做任何查找。 因为,那些解读、主题、寓意,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目前这种朦胧的感觉,其实也挺好的,对吧?一篇作品只要创作出来,怎么理解它,没有标准解释。这种朦胧模糊的意会,并不比清晰明确的答案低人一等,各有其价值吧。 当然,问题的关键是作者的功力水平。该表达清楚的东西,让你很明白;不想明确的东西,是有意朦胧,但也足以让你有所领悟。而这两者,稍微往前靠,或者往后退,可能都会让你感觉不舒服。 这本书就我的感觉而言,刚刚好。

《招摇过海》读后感(五):我真的太喜欢这些文字了!

“他们永远怀揣着无聊的动机,驱动自己奔赴虚无的疆域。” “我翻遍了手头的几本书,里面的树叶都不见了,好像也随着那棵树一同离去。等到我长大后,我会发现许多事也是这样。” “但我已无法抓住它的尾巴,一个糟糕的火车头,拽着一节又一节钢筋铁骨,一头扎进遥远的夜色当中。我知道自己追不上了,我停下脚步,晚风扑面,整个世界都变得空旷了起来。” ··· ··· ·我读这本书的感受很爽,这个爽的感觉不是来自书里的情节,人物多么厉害,而是来自文字和情感的表达,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惊艳,眼前一亮。 事实上,这本书写的8个故事都与命运有关,与遗憾有关,充满了无力感。 ·《招摇过海》里堂吉诃德式的舅舅,一生好强,却又逃不开与大海捆绑的命运,最后却因为一个孩子的游戏,找到出路。 《命里有时》里的外公因为一场噩梦,把生命和手表捆绑在了一起,表就是命,命就是表。却因外孙的一时兴起,摘下了外公的表自己戴上去参加聚会,最后摔碎了。用这样魔幻式的情节将一位老人生命后程的焦虑和困惑展现了出来。 《退化论》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当人退化成了普通的动物,我们会面临怎么样的生活?外界又会如何看待自己?作者通过想象把人际关系残酷真实的一面表现了出来,最重要的是我们所以为的自由,在成为动物后真的会实现吗?也许有人的地方就不会有自由。 《宇宙中心原住民》看起来有点转不过弯,读到最后才明白这是一位物理学家想要拯救世界,想要转动时空,让一项技术停止发展,但是最后发现技术的不可控,他选择了结束自己。 《雪泥鸿爪》讲述了主人公江峰用半辈子的时间想要走出童年亲眼看见玩伴出现意外的阴影,三重视角切换,用一种浪漫的氛围讲述摆脱不去的忧伤和遗憾,诠释着“死亡才是真正的隐身术。” 《大象无形》,讲述的是一位“失败”的父亲和女儿的故事,父亲曾是一名棋王,但是真正最后的棋王争霸中输掉了棋局,也输掉了生活。棋如人生,父亲像不能跨过河界的象无法面对过去和女儿,故事从孩子的角度写下了孩子身上挥不去的阴影。 《前有饮水处》,旷野无际,人生无际,荒原上的故事带着独特的气质,这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消亡的故事,在这旷野中,尽是虚无。 《不可含怒到日落》,看完这一篇很难及时抽离出来,一是因为过去的遗憾与惆怅,难以忘怀的时代和面庞,二是因为文章的底色就像小行星号飞机,带我飞向了故事情境,最后坠地,疼痛留了下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