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成为母亲的自由的读后感大全

成为母亲的自由的读后感大全

《成为母亲的自由》是一本由[韩] 崔至恩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为母亲的自由》读后感(一):希望你是因为爱,才成为了母亲

养孩子从来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

父爱与母爱都是孩子一生的支撑

·

我认为描述亲子关x蕞真实的一句话是:

有的人用童年去治yu 一生,而有的人却在用一生去治yu 童年。

书名:《成为母亲的自由》

作者:崔之恩,韩国作家、记者,常年关注女性话题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

作者主张“什么时候要孩子,什么时候要二胎”都是取决于自·己,而非别人言语的攻击,外力的逼迫。

·

作为已婚未育的崔之恩,她认为自·己适应不了有孩子的鸡飞狗跳的生活,所以她不曾打算生孩子,但当她生了一次病,得知以后可能没有做母亲的资格时,她又会觉得伤心难过。

·

而面对其他人的催婚催生,她又有了新的思考:到底要不要生孩子?姐姐劝她生个孩子时,她都怀疑姐姐这话是不是真心的,因为她刚刚参与了姐姐与孩子的七零八碎的生活,她只是想逃离。

·

她基于韩国的现状,做出的调查,很多韩国女性害怕成为母亲,而不是不想成为母亲;她们担心孕育孩子过程的辛苦,担心孩子出生以后生活的鸡零狗碎,担心生孩子以后身体状况不好;所以很多女性蕞后做了丁克家庭,但是在决定要做丁克的过程中,她们又经历了一系列内心的纠结痛苦不安。

前两天刷到了一部韩剧,正好写了两位不同的女性,其中的一位独立自信事业成功,用实足的底气对抗婆家传统的家风,但蕞后还要因为家庭阿姨离开,母亲为了帮忙照顾孩子扭伤了腰,而要低头向婆家求助时败下阵来;另一位则是从结婚开始,便想着讨婆家欢喜,一直逆来顺受,不止遭受了身体的劳累,更是遭受了心理上的创伤,蕞后产生了离婚的念头。

读到蕞后一章“在韩国,我们会迎来想生孩子的那一天吗?”时,心里也在替她们发问,什么时候她们才能拥有好的环境,选择 成为母亲的自由。

《成为母亲的自由》读后感(二):不生孩子,你真的想好了吗?

生一个孩子,并且抚养长大,你真的想好了吗?

作者是一个不喜欢孩子、向往自由、内心不想承担养育责任的女生,但她同时很困惑,在生与不生之间反复纠结……

于是,她采访了韩国各地一共17位已婚女性对于“不生育”的看法:

——“我之所以不生孩子,是不想给自己的人生加上一道要长期进行育儿劳动的枷锁”

——“连我自己的人生都已如此艰难,能给孩子的更加所剩无几,我所指的不单是“物质”’

——“我无法保证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无事的长大”

——“坦白说,我不生孩子最大的原因是育儿成本太高”

——“很看重自己的工作,无法同时做两件事”

养育成本高,失去自由,精力不够,害怕生出不健康的宝宝,是“不生育”族的大致理由。

作者也是一个“不生育”族,她说:

幸好我没有孩子,我这慢慢吞吞、拖拖拉拉的生活才得以艰难地维持到今天。因为我虽然拖沓,但时间很多;虽然没钱,但好在花销不大。

不了解我的人都劝我生孩子,而真正了解我的人劝我不要生。

没有孩子可以更加享受生活,专注于自己的需求,没有很紧迫的存钱压力,让自己更从容。

把给孩子的教育经费拿来投资自己,比如读书、旅行、滑雪、潜水、健身、考证……

其实本人也是倾向于“不生育”,那些用来养育孩子的钱和精力,我更愿意花在自己身上

现如今,社会上也出现一类独特的女性,“厌男女”,即:

独立自主,自己赚钱,不恋爱,不结婚,不跟男的说话。

如今的独立女性可以靠自己挣钱,如果结婚,进入婚姻的女性就要面临职场、生育、照顾家庭、养育小孩多重压力

而男性,则十分令人失望。男性结婚在职场依旧可以风生水起,结婚后丧偶式育儿、家bao、甩手掌柜……

“厌男”女孩,已经清醒了。谈恋爱、结婚更多的是精神内耗,还不如搞钱实在。看看网上案例就知道,婚姻幸福的真的太少了!电影《消失的她》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所以,女孩们,你还敢相信男人吗?

我的观点是:结婚生育是大多数人选择的路,看似好却铺满了荆棘,独身主义需要经济的支撑和不怕孤独,各有各的优势和风险,不存在谁好谁坏。

“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结婚生子”。

《成为母亲的自由》读后感(三):为什么选择生育?

开篇作者就说了,无子女者与丁克不做区分,还在想,这两个有着本质的区别,看到解释,才发现,结婚等于生育,这是社会背景

“绝大多数女性都想成为母亲”,被第一章震撼到了,韩女的犀利真不是盖的,这句话使用的是绝大多数女性不是所有女性,“成女母亲”不是唯一的目标,震撼到瞠目结舌的地步………

每个女性都会为自己没保留住的孩子心里默念无数次的对不起吧,那种愧疚感,羞耻心,悲伤的情绪,到头来只不过父权制下的理论框架下必然物。在《父权制与资本积累》中,已经意识到女性的生育权不在自己手里,也不是自己能掌控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看到这里,才发现那种母性背后的提出者,推行者等等从来不是女性……

合上书的那一刻在想,如果生育率这么迫切需要提高的话为什么相关的知识普及,还有相关的改变呢?女性生育前后的困境,生育前后科学知识的普及,面对生育以后孩子的保护等等………终究根本还是,女性只不过生产工具,负责“再生产”的劳动力而已啊

在看这本以后,突然发现自己之前对生育的一些想法拉扯出来了,日常里的那些对女性刻板印象在面对生育问题时,更是张牙舞爪的展现出来,生孩子必须生个儿子才能有地位,结婚了就必须有个孩子,有孩子家庭能长久,还有什么没有生育就是女人强势,各种,林林总总的……还有,生育,检验女性人性的标准,不生孩子就不能成为心智成熟的人嘛?,避孕责任,在现实中,家庭中如何区分父母对孩子的养育责任呢?,面对专业领域的人员,没生育的人,总是逃脱不了最后“你没生过孩子不懂”的规训,是妻子强势,丈夫附和的……强忍着不知道面对这种刻板印象又不知道找谁宣泄的情绪读完了这本书,就是说,社会环境不改变,现在的结婚率,还是太高了,生育率也有点高了请周知:生育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态度,并非是女性个体的必然过程……生育的决定权绝对应该在女性手中,即使100个人中99个人同意生,但是那个女性决定不生,绝对服从于不生!!这件事上必须以女性意志为主……

生育的问题,家庭的分责问题,为什么生育仅是女性的事呢?女性的生育以后与社会脱节问题理所应当,父亲无论哪个环节,都没问题……明明父亲也是生育中的一环,为什么一直鞭笞女性?

在翻开本书之前我没想到,之前隐约在我脑袋里那些不清晰的想法好像突然有了归处,在还没看完第一章的时候,已经无法区分哪些是我本来就思考的,哪些是作者拜访的人群中提出的新观点…看了几页就立马停下来了,我必须先整理一下我自己的生育观,啊,有点大了,就是对生育的观点吧。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人会生育,而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除非看到第一手资料,抱有一切的不可信的态度。所以,我把问题后来换成了:为什么我,或者(其他女性)不生育(我参加了一些不生育的社群)。

❶在面对生育时,无法想清楚生育的目的,还有我为生育能付出多少,我不会成为我的母亲,我很普通的母亲,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不富裕家庭的普通母亲。

❷无法想象生育以后我与孩子对我“自我”的抢夺大战,最起码,目前为止,我绝对会优先我的自我,不会为孩子委曲求全。

❸我无法想通生育孩子以后,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或者有能力保证给孩子一个正常的教育。这里最关键的部分是,我无法理清楚,我与孩子分别承担的义务,或者用阿德勒的话来说“课题分离”,无法理清楚的与孩子的连接与分离……

❹生育前后的问题,无法保证一个人可以无怨无悔的承受并直到孩子长大,或者说,即使对方很好很负责,但那种无法感同身受又必须独自承受的部分,无法消化,或者说,就目前来说,是我想都不敢想的……

❺这些里面只字未提女性从准备怀孕到生育的过程中那些普遍的反应,什么情绪敏感,孕吐,什么之类的……这些…

以上记录于2023.12.9 23:48(看《成为母亲的自由》44页)

《成为母亲的自由》读后感(四):治愈书单|一本让女孩放下执念和焦虑的书

面对催婚催育,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以前我会坚持自我,年龄上来一点之后,我也选择了在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情,在做出生宝宝的计划之前,我曾写过,生孩子可能是男孩和女孩一起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情了。 我身边有一位年龄略大的闺蜜,现在在单身的状态,她坦言,自己真的很焦虑,一方面是闺蜜朋友都结婚生子了,自己的妹妹们也成家有小朋友了,逢年过节感受到了若有若无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担心年龄往上走,对生娃的影响会比较大。老实说后者带来的焦虑更深刻。 于是我推了这本书给她,其实对于女孩子来说,婚姻的真相其实很残酷,工作、生活的节奏全部会被打乱,结婚生子固然是一件极尽幸福的事情,但是我们其实在任何时候都有做出选择的自由。但是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观念和周围人的指指点点,我们真的能够坦然面对吗? 所以真的很感谢这样优秀的作者,为我们打开视界,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人生选择,在慢慢翻阅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描述的很多画面,都非常让人动容,作者看到姐姐既要工作又要带娃,大的小的一刻不停,顶替母亲来代班半天的作者那一刻想到的其实也是我想到的。同时作者也是一位没有子女的女性,在即将迈入40岁年龄门槛的时候,她决定坦然说出自己不生小孩这件事。 为什么会是40+的这个年龄门槛,也许只有女性才会更懂,而做出这个决定需要有多大的勇气,更是女性才能理解和懂得。 在书里,作者深度采访了韩国17位无子女已婚女性对于“不生育”的看法,探讨了很多关于是否要小孩的问题,不要小孩的人仍然是少数派,从字里行间中,她们也有过迷茫和彷徨,但总的来说,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缺少孩子而过的不如意。 里面还提到一个特别戳人的现状,就是产后的工作和职业成长是多少会受影响的,虽然选择做有价值的人或者有价值的事是自己的自由,但是产后的身体和精力是真的会受很大影响的。 看完这本书,希望可以放下一些执念和焦虑,作为女孩子,不喜欢孩子不是问题,不想生孩子追求自己的职业梦想也很酷。愿你不想要孩子的时候也不要责怪自己,想要孩子的时候能感受天赐礼物的欣喜。 我是猫猫,这是2023分享的第113本书,期待你的关注、点赞、转发、收藏,我们一起读书画画,蜕变和思考,育儿育己~

《成为母亲的自由》读后感(五):生孩子这件事,女性必须要经历一次吗?

最近,《三联生活周刊》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类女性分娩为何更危险》的科普文章,讲述了为什么女人在生孩子时特别容易发生危险。

文中指出,美国人类学家舍伍德·沃什伯恩于1960年首次提出了分娩困境(ObstetricalDilemma,又名产科困境)这个说法。

总的来说是因为人类是直立行走的,这就要求人类的骨盆不能太宽,否则会大大降低行走的效率,而这就对女性产道的大小产生了反向的进化压力。

与此同时,人类又进化出独一无二的大脑袋,这就对女性的产道带来了正向的进化压力。这两种相反的进化压力必须同时得到满足,所以人类只能选择牺牲另外一样东西,这就是婴儿在子宫内的停留时间。

于是,人类婴儿必须在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提前出生,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婴儿会如此脆弱的原因。

另外,人类母亲的产道在两种压力下进化得和婴儿的大脑袋刚好匹配,容错能力相当低,只要稍微差那么一点,分娩过程就会变得异常艰难。

这篇文章虽然讲的是科普,但也同时说明了一个现实情况,那就是,女人生孩子,就是在鬼门关里走一遭。用老辈儿的话讲,就是“大命换小命”。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性不想生孩子是因为害怕危险。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不生孩子,在网络上,这个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引发争论。

女性的生理构造与男性不同,天生就承载着繁衍后代的作用。自从人类出现那时起,生儿育女就成了女性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孩子生出来了,并不意味着责任的结束,反而成为一个开始。哺育、养育、教育,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这都是女性的专属责任。一旦一个孩子生性顽劣,或者不够健康,人们都会指责“妈妈没有尽到责任”,而很少去埋怨爸爸。

不仅如此,女性还要为此承担职场上的压力。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育龄女性,原因很简单:还没生孩子的女性工作不久就要怀孕生育,生了孩子的女性为了照顾孩子很难全身心地应付工作。说来说去,生儿育女这件事,成了女性职业发展上的巨大阻碍。

这些困境,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女性的生育观。尤其是随着全面二孩、三孩ZC的正式实施,生孩子这件事给女性带来的困境愈发凸显。好不容易把老大拉扯大了,紧接着又来一个老二,身为母亲,一方面要照顾家庭,一方面要顾及工作,因此不得不在家庭和职场中疲于奔命。

而最令人无奈的是,这一切,全都被看成是女性的私事,没有人觉得这是需要“照顾”或者“优待”的问题,甚至还会说:“别人也是妈妈,怎么别人都做得很好,你却不行?”

换句话说,不是说女性完全不想成为母亲,只是在社会中,成为母亲难免要和职场发展相冲突,女性很难兼顾。

用韩国人口学者朴光骏的话说:“劳动市场中存在男女工资待遇上的差异及对女性保护事业(对生育和育儿的担忧)的不关心(甚至反感),在这种状况没有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女性劳动参与程度的增加导致了女性生育的延期或放弃,这些是导致韩国生育率极低的原因所在。简言之,正是对女性的歧视才导致了生育率的低下。”

经济学上有一个观点是:经济发展是最好的避孕剂。换句话说,越有钱,越生得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出现了“婴儿潮”,每个家庭都生育两三个孩子。当时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就是,有孩子的家庭是成功的、健全的和幸福的,而没有孩子的家庭是反常的、自私的和可怜的。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出生率再次降低,人们的注意力从生孩子这件事上转移到完善自我这方面。

其实这很好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接受了更好的教育,进入了有发展前景的职场,自我意识就会得到明显的提升。这时候,女性就会明白:“我的人生意义并不仅仅是生儿育女,我也要拥有自己想要的那种人生。”因此,就会通过避孕来夺回生育的自主权。

也就是说,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生育方面就越有自主意识。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数据,1925年出生的中国女性90%是文盲,平均生育5.5个孩子;1950年出生的女性文盲率降到40%,平均只生育2.7个孩子。这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了。

回到当下,对一个有充分自我意识的女性来说,多生孩子并不是人生的最佳选择,因为在当下这样的shehui氛围里,仅仅“做女人”就已经够累了。

在《成为母亲的自由》这本书里,作者采访了17位决定不做母亲的女性,通过她们的讲述,作者发现:一个女性决定成为丁克,是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后所做出的决定。

比如有的女性认为:我不是很喜欢孩子,甚至说很讨厌,哪怕看到朋友的孩子都会表现出轻微的抗拒,更说不出“真乖”这种话。所以假如我有了孩子,我并没有信心会对他好。我看到身边有孩子的朋友都非常辛苦,甚至失去了自由,这让我感到恐惧。我喜欢喝酒,喜欢抽烟,喜欢跟朋友在一起,但如果有了孩子,这些都做不成了。

还有的女性认为:地球已经人满为患了,非要多这一个人不可吗?就像最近几年我们总担心食物中会有微塑料,因此在这个严重污染的世界上活着,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无论是为了环境,还是为了下一代,我都不认为讲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上是好的选择。

还有的女性害怕生孩子,害怕生产时的痛苦和生命危险。

作者本身也是位无子女已婚女性,她与先生结婚5年,即将迈入40岁。当她做出不要孩子这个决定时,心中浮现了诸多烦恼、忧虑与不确定感,她想知道其他做出同样选择的人,最终是如何走过内心的挣扎与低潮。然而当她采访完这17位不同年龄与婚龄的女性之后更加确信,就算不生小孩,女性一样可以拥有幸福美满的无后人生。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出现,为女性自主、生育自由的天秤上增加了砝码。多少年来,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下,一直隐藏着一个准则:一个好女人就该在育龄生孩子,不然她就肯定出了点问题。然而,个体差异这么大,作为要承受怀胎十月、分娩剧痛、哺育艰辛的妈妈本人,为什么就不能在生育这件事情上做一个独立的决定呢?妈妈为什么就不能只是出于自己的喜好说,我不想生小孩,不愿意成为母亲呢?

说来说去,我们倡导的女权,不是一定要生孩子,也不是一定不生孩子。而是想生就生,不想生就不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