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雅各布·冯·贡腾》的读后感大全

《雅各布·冯·贡腾》是一本由[瑞士] 罗伯特·瓦尔泽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雅各布·冯·贡腾》读后感(一):瓦尔泽在仆人学校的那些日子

读瓦尔泽的东西真的还挺压抑的。可能是因为对他的生平的了解给了人先入为主的无望之感。瓦尔泽的作品多少都有他自己的影子。

比如这本《雅各布·冯·贡腾:一本日记》,主人公雅各布就读于一所私人的仆人学校。这也是瓦尔泽的个人经历。他二十七岁的时候跟哥哥一起去了柏林,在仆人学校受训。

瓦尔泽是一位一生都郁郁不得志的作家。他的父亲原本是商人,后来生意不景气,无法负担孩子的学费。瓦尔泽很小时候就辍学当学徒。他当过银行职员,尝试过当戏剧演员,后来去了仆人学校。但是这些岁月里,瓦尔泽始终没有放弃写作。

但是瓦尔泽的作品在他生前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他本人年轻且有才气而时常得到一些小姐贵妇们的倾囊相助。但是距离瓦尔泽给自己的定位来说还是太遥远了。于是三十几岁的时候他不得不从柏林回到了家乡,过上了离群索居的生活。然后又五十多岁的时候住进了精神病院。一住就是二十几年。

从《雅各布·冯·贡腾:一本日记》这本书里可以读出瓦尔泽有很强的精神内聚。大段大段的人物独白让人怀疑瓦尔泽是不是因为平常缺少倾诉对象而在这里得到了宣泄。主人公雅各布是一位苦恼但是性格直爽,敢于反抗的青年。然而这是瓦尔泽真实的样子吗?

在这个仆人学校里,男孩们只学习一件事,那就是怎样才能举止得体。规矩是他们的全部学习内容,除此之外他们学不到任何有用的东西。这里的生活枯燥乏味,雅各布天天都在想着摆脱,去外面的世界里谋出路。

他的反省和反抗甚至让校长和校长的妹妹都爱上了他。校长甚至关停了学校,要跟雅各布一起出走。这是不是瓦尔泽的幻想?在小说里他的反抗成功了。但是在现实里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雅各布·冯·贡腾》读后感(二):逃离文明:瓦尔泽的青春呓语

能让卡夫卡、黑塞、茨威格、桑格塔一致推崇的人,会是多么神奇的存在?

这个人就是瑞士作家、诗人罗伯特·瓦尔泽。《雅各布·冯·贡腾》是其最知名的长篇小说,镌刻着他本人的经历和人生感悟。

全书以日记体写成,充斥着主人公雅各布的想象和呓语,以及少量生活细节。一般来说,德语名字中带“冯”的姓氏都是贵族所用,不难想象雅各布祖上曾经有过显赫身份。然而全书似乎刻意淡化了他的过去,只隐隐绰绰让人感到,这个青春正艾的男孩在精神世界里有着某种贵族气质。他似乎在努力摆脱一些东西,或许是过去,或许是人生的普遍定义,总之他浑身散发着对“正常”生活的叛逆。

“追逐成功的人,其实相似得可怕。他们都戴着同一张面孔。”雅各布鄙视并抗拒着,他宁可一事无成。但又和真正的一事无成保持着某种距离。他知道所谓成功是什么样子,然后抽身俯瞰着,保持某种精神上的姿态。但他毕竟年纪还小,于是进了一所培养仆人的学校——他要从底层做起,至于以后怎么走则慢慢再想。

他在这里有少数同学,以及唯二的校长和老师。雅各布和校长本雅门塔,两个年龄和性情都那么不同的人最后竟然走到了一起。这里面有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细节,我总觉得雅各布一直在以懵懂天真的样子撩拨校长。

“你知道吗?雅各布,逃离文明,实在是妙不可言。”哦!他们最终就这样双双逃离、勇闯天涯去了,这有点唐吉诃德,不过管他呢!

阅读中也有小小遗憾,比如我没看懂本雅门塔小姐为什么会。是因为兄长决定结束学校吗?她和雅各布的几次对话也有很多让我困惑的地方。我看小说常常过快,大概错过了一些重要的细节。没关系,这本书日后还会再读。

瓦尔泽在雅各布的壳子里呼喊着,想要逃离这个文明社会。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终于达成了心愿,他站在悬崖边,一头是深渊,一头是人世。他那呓语般的文字充满诗性的光,却并不好读,但我还是愿意慢慢消化它。不同时代切割出不同的人,我们却仍然会被触动。就像偶尔看着街头风一般的孩子,心头划过的一丝柔软。

《雅各布·冯·贡腾》读后感(三):德语文学奠基人的一份内心独白

被喻为直播界“清流”的董宇辉,最近却不“清流”了。

原因竟是他每天都穿同样的衣服鞋子,一个夏天都没见换过,被粉丝们吐槽不讲卫生,是一个表面光鲜、背后邋遢的男人。

这实则是冤枉董宇辉了。

他前两天在直播间澄清,他每次买衣服,一模一样的会一次性买上几件,鞋子也是。每天轮着穿,简单直接,不用花太多精力去想今天该穿什么。

解释一出,大家恍然大悟,更加喜欢董宇辉了。

不止董宇辉,优秀的人都是这样,喜欢简单直接、化简欲望,将精力专注在做事上面。

比如一生奉行极简主义的乔布斯,比如在森林中过着极简生活的梭罗等。

而《雅各布·冯·贡腾》一书也将这种思想阐述到极致。

作者说,不要贪多,不让要各种主意和念头充斥头脑。

确实如此,想法多了并不一定是好事,它们会影响人的注意力。干扰少,才能专注地做一件事,才更容易达成目标。

这本书主人公克劳斯就是这样的人。

克劳斯的记忆力很差,但为了记东西付出了巨大努力。在学校需要记的东西很多,他就选择一样一样地记,将一样东西刻在他脑海里不会再忘记后,才继续记下一样东西。

就这样,克劳斯成为学校里功课最好的人,也成为所有人喜欢和爱戴的人。

而这本书作者罗伯特·瓦尔泽也是如此,他喜欢简单而看似愚蠢的操练,他认为这样才能一样一样地掌握,才能获得上天的恩赐和实在的学问。

这本书其实就是作者的自传,书中记录了他就读于仆人学校的真实经历。这本书也反映了作者文学思想的演化转折。

瓦尔泽出生于贵族家庭,但却打算从底层做起,进入仆人学校,学习如何做好一个仆人。

并且在学习之余专注写作。在将写作作为人生目标后,只要稍微攒点钱就辞职,就为了能够不受干扰地写作。

而如今,他在写作上面,已与穆齐尔、卡夫卡齐名,被世界誉为现代德语文学奠基人。

卡夫卡、茨威格、黑塞都称瓦尔泽是他们的挚爱,并言瓦尔泽是一位真正出色、令人心碎的作家。

《雅各布·冯·贡腾》读后感(四):青春日记本的字里行间都是对这世界的嘲讽

你翻开过你年少的日记吗?那一定会嘴角上扬笑个不停,也会突然怔住惊奇于自己居然曾经那样想过,你看到了一年青春年少的你,纯真傻气,记录这世界,对抗这世界,嘲讽这世界。

如果你正值青春年少,翻开这本《雅各布·冯·贡腾一本日记》一定会共鸣不已,主人公的一些视角,心理 ,乃至犀利的语录,简直不能更加认同。如果你已不是少年,也许会热泪盈眶,曾经春春年少,是如此那般的心境,更加认同那些冷冷的饱含风霜之词。

主人公并不热爱这世界,更加不热爱生活。如果允许,他会选择纵深跨入这世间繁华,腐朽个痛快吧?毕竟,享尽荣华之人,才能有资格说,我喜清贫。

主人公在首先接受自身阶级的情况下,没有选择和命运抗争,而是嘲讽。嘲讽本雅门塔男校翻来覆去的教学课程,教学内容之少,师资之匮乏——只有一名校长,和一名老师;嘲讽被本雅门塔男校奉为经典的《何为本雅门塔男校之追求》,这本书的名字被提及的频率之高让人不禁觉得这是这所学校的唯一教材;嘲讽表哥约翰高人一等的姿态;嘲讽与本雅门塔先生也就是校长的每一次对话。虽然年代久远,但大概能够想象。

我记得我就读的高中,曾经有这样一门课——劳动课,这门课没有教材,却有在课堂中讲解的课时,也就是说,一位50岁左右的妇女,教一群高中生擦灰,扫地,拖地。我相信这些小学生都会干,只要上过学,因为每个学生都参加过轮值打扫。就是这样一节课,还整整上了一学期,当然了更多的是实践,在校内打扫卫生,教学内容之少,令人咋舌,像这本书写得一样,少而精,不断地重复,让我们形成一种形态和态度。教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致力于教出什么样的人。本雅门塔男校,少而精的教学内容,致力于教出得体的奴仆,而不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

主人公在这种环境里,就像被抛入一般,完全没有融入感,都是虚与委蛇,插科打诨。心态也随之扭曲,比如他自己提到的,越是喜欢一个人,他越是要惹怒他。这样主人公才觉得心满意足。他最喜欢和欣赏的同学克劳斯,他写了他很多美德,即使他也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在社会环境下,一看就是缺点的特性,但在主人公的眼中,这恰恰是这个人的可爱可敬之处,笔下毫无缺点,并表示如果自己是老爷,一定要雇佣一位克劳斯。而面对克劳斯,主人公经常表现得玩世不恭,也从未吐露出对他的赞赏,一直在和他斗气,吵架,故意惹他生气。这正是主人公的扭曲之处。

不得不说用日记的口吻记述一位少年是十分有灵性的,上一个让我注意的少年的日记还是朱朝阳的日记,瓦尔泽不可避免一定借鉴了自己的一些经历,作家对这世界的看法可从字里行间可见一斑。这本书的感觉,唤起了我的一种熟悉感,,大家不妨和《学生托乐思的迷惘》对比阅读一下。

《雅各布·冯·贡腾》读后感(五):在深渊中找到纯粹的希望

《雅各布冯贡腾一本日记》也是知名作家瓦尔泽的经典著作。这本书用小说的形式,记录了少年的青春。在青春的时刻,我们总是那么的懵懂无知,充满着热血以及对生命的渴望。 以你知道吗,雅各布逃离文明实在是妙不可言,作为开篇。作者力求渺小,保持渺小,实际上我们人类确实是在浩瀚宇宙中很渺小的存在,而就是这样渺小的存在,却又能够体会到世间万物,确实非常有趣。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喧嚣和永不停歇的律动,流动不息的东西,作者认为是能够催人向善的。比如小偷看到眼前生机勃勃的人,会不由自主的反省自己是个混蛋。 这本书中描绘出了对这个世界的讽刺,作者看待世界的眼光是深刻的,深邃的。不仅只是停留在表层,而是一个深层的内在,洞察人心,直抵灵魂深处。这样的文字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个世界无尽的讽刺意味。 作者用清新脱俗的文字描绘了这个世间无比的美妙和有趣。在纯粹的绝望中写出了黑色的幽默,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迷茫,当你感觉到迷失的时候,不妨读一下瓦尔泽的书籍,可能在令人感受绝望的世界里感觉到生命的希望,作者细腻的文字,仿佛在与自己对话。 瓦尔泽仿佛一个站在悬崖边的人,一头是世界,一头是深渊,全看如何迈出下一步,而这一切的选择在于自己手上,感受人生感受生命,你可以在深渊中获得对世界最纯粹的希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