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五四婚姻》读后感摘抄

《五四婚姻》读后感摘抄

《五四婚姻》是一本由孔慧怡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四婚姻》读后感(一):第七章 掉进罅缝的陆小曼

徐志摩曾高调地向梁启超说明:“我将在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的灵魂伴侣。”这种差不多孤注一掷的勇气很容易让人感动。可惜的是,陆小曼和他都没有看清楚对方是不是这样的伴侣。他们虽然被很多年轻人视为成功打破婚姻枷锁的自由恋爱斗士,但两人结合以后,婚姻却极不愉快,等于披上了另一副枷锁。

梁启超在陆、徐二人弄得满城风雨之初,写信给徐志摩,劝他不要“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当时他就曾经预言:

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

《五四婚姻》读后感(二):五四婚姻,徒劳之爱

什么是徒劳之爱。

是朱安,活成一个招牌。是不被看见但被要求,是始终作陪角。

是曹珮声用一生怀念那一时一刻,是别人故事的注脚。

几个男人,勾连出几倍数的女人。是风流韵事,是别人的谈资,是浪漫的组成部分。

婚姻让人失去朋友、失去家人、失去事业,最终失去自己。

作为保姆或秘书的奖赏,是从配偶的成就中分出一点,去夸耀我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婚姻带给我们什么?一意孤行不得祝福,一腔赤诚遭人践踏,满心欢喜终成空,一切皆徒劳。

《五四婚姻》读后感(三):即使到今天,女性仍被困在婚姻中

《五四婚姻》写的就是文豪背后被忽略掉的女人,从她们的角度出发,去看大环境巨变带给她们的创伤。她们就像掉进了新旧交替的裂缝里,左右为难。比如朱安,她出生在社会风气保守的绍兴,女人一辈子的目标就是嫁个好人家,而入场券就是裹一双小脚。自幼裹一双小脚的朱安出嫁时,社会风气变了,新郎接受新思想,厌恶小脚,她只能穿一双大鞋子里,塞入棉花,冒充大脚。饶是这样,也改变不了她被丈夫冷落了一辈子的命运。做不成“妻子”,她只能尽力服侍婆婆,做一个无可挑剔的儿媳妇,来巩固她在夫家的地位。女人从出生开始,就面临各种挖好的陷阱,裹小脚是让你走不远,“女子无才便是德”,受得教育越少越好控制。三从四德这些规训都是为了男性利益的最大化,即使你觉得不公平也没办法,法律不站在你这边。所以我们要感谢新中国,感谢妇女解放。我觉得女权不是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西风压倒东风,而是平权。

《五四婚姻》读后感(四):因为短评写不下了所以放在这里

总体来说阅读体验还是蛮不错的一本书,虽然都是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名人八卦”,但是作者少有地把聚光灯聚焦到“被隐形”的女性身上,很多阐释和剖析也说到了我心里,是女性写作者才能感知到的东西。但书中有不少错漏之处,开篇就把林徽因定义为“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的导火索”未免有点把锅甩到林身上之嫌。前面朱安的部分读得我潸然泪下,江冬秀飒爽的性格让我拍手叫好。既心疼张幼仪的遭遇和苦楚,又佩服她的智慧和胆识。后面陆小曼和林徽因的部分未免加了太多个人臆测,是越读越眉头紧皱。明明后记里传递出来的也是“看到她们的智慧和艰辛,让她成为她本身,而不是谁的母亲,谁的妻子,谁的情人”,但是陆小曼部分全篇几乎都在强调她是一个多么流连洋场、生活奢靡、一事无成的大小姐,可是最后她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就足以证明她并非脑袋空空。林徽因也同样,在讲梁思成的优秀体贴时还要说一句“林徽因没有选错人,娜拉不用出走了”,严重影响了我的阅读体验。

《五四婚姻》读后感(五):短评太长了

从选题立项阶段就很关注的一本书。写林徽因、陆小曼、朱安等人的书已经很多,为什么她们仍然值得被书写和阅读?作者选择她们,不是因为她们是名人背后的女人,不是为了完成一块鲁迅或是胡适的拼图,而是因为她们作为五四时期被“新”与“旧”的观念碰撞撕扯的女性,可搜集了解到的材料事实更多,可让我们一窥那个时代由男性主导的女性解放(兴女学、反缠足)背景下女性的真实生存样貌。作者为这本书做了大量的考据,文字沉稳有力,有着学者的悲悯,她也直指以往的一些传记作品中充斥着浪漫化的想象,甚至罔顾基本的史实。她让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些被抛弃的旧式妻子,有七成选择了自杀。其实又有哪个时代不是充满着新与旧的撕扯呢?进步者以自由为名,似乎天然正义,落后者并非天然愚昧,而是受困于家庭、环境,想要冲破束缚,却并非每个人都具足所需的条件。个体在夹缝中如何自处,或者如何在追求自身幸福的同时不伤害到他人?这是每个社会中的人都需要思量的问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