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类遗骸之谜》读后感摘抄

《人类遗骸之谜》读后感摘抄

《人类遗骸之谜》是一本由马特·拉尔夫斯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遗骸之谜》读后感(一):我们要仔细听,他们从遥远的过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讯息?

很多时候,我们都有穿越回古代去看一看的想法,受制于时间,如今仍是个梦。但显然古人比我们聪明更多,他们可以来到现世,或许也是他们的梦,看一看千年之后的样子。当然,如果“复活”,可能还需要一些仪式,但进展神速的现代科技,倒是先他们一步告诉了我们他们是谁(其中的一部分)。 尽管《人类遗骸之谜》这本书只有80页,但它的延展性是超强的,覆盖面也特别的大,亚洲、美洲、非洲、欧洲等等,都有涉猎,几乎囊括了考古史上对古人领域的所有重要发现。其中有我们熟悉的,比如埃及金字塔,或者意大利冰人,当然肯定还有小河公主和辛追夫人,也有不熟悉的,从探险队的遇难人员到庞贝古城的石膏重现,从日本的肉身佛到伊朗的盐人…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技术,为我们留下了不同的样本,透过这个珍贵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人类在当时的面貌。 提到遗迹,自然也要谈当时的技术,这种向前的追溯其实是很难的,依赖于现代科技,我们至少可以推理出一个局部,并尽量的予以补全。像防腐技术,这个问题也要分成两个方向来研究,一种是主动的,比如亲人的离世或者贵族的主动要求,就依赖其他人给予加工,利用当时的技术和理念,把什么去除,把什么填入,并最终保持成什么状态,都有严格的要求和精湛的执行。另一种则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的力量,不管是冰山,火山,还是盐山,靠着瞬间的冷却或高温或长期的浸染,造出一种“存在”感。当然日本僧侣保存肉身的方式更接近于二者的结合,可能也因此才导致很高的失败率。 尽管我们从物质角度已经能推导出他们在活着的时候是怎样的一个人,但对于他们向未来出发的意志,也只能尽量的参考其信仰体系,甚至包括那些被献祭的鲜活生命,都在一种神秘主义的体系包裹下,有了更多的时代性,也因此,留给了我们极大的解读空间。当然,陪葬品也是关键的要素之一,可惜大量被盗墓者捷足先登,从而不知所踪,这也为我们理解他们,设置了新的阻碍。 整本书视觉上的设计感很舒服,大量的配图间隙有限的文字讲着无穷的故事或事故,在一两页之间,我们化身考古人员,却又像法医一般,要为从前断个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有更多的未解之谜,会一点一点大白天下。我们要仔细听,他们从遥远的过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讯息?

《人类遗骸之谜》读后感(二):《人类遗骸之谜》,探索遗骸的故事,思考死亡的意义

世界几大未解之谜之一,就有金字塔。和金字塔息息相关的,是埋葬在金字塔内部的木乃伊。我对木乃伊最初的印象,来自漫画《尼罗河的女儿》。在这本漫画里,考古女孩第一次遇见了制作成木乃伊的图坦卡蒙,而在其随后的生活里,她穿越到了图坦卡蒙活着的古埃及时代,开启了她和图坦卡蒙的跨时代之恋。

《人类遗骸之谜》这本书开篇,讲的就是木乃伊,而木乃伊的开篇则是图坦卡蒙,究其原因大概是图坦卡蒙的木乃伊在被发现时候的诅咒震惊全世界吧——进入过图坦卡蒙陵墓里的人,全部都非正常死亡。虽然这段历史在我看来,更像是各种病毒感染导致的结果,毕竟在那些长期无人的区域里,谁都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致命

既然讲了图坦卡蒙的木乃伊,那么以唯美闻名于世的拉美西斯二世必然也会被提及,毕竟在我看过的和埃及木乃伊有关的各种历史之中,最著名的就是图坦卡蒙和拉美西斯二世的存在了。所以,当我们通过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籍去了解埃及的木乃伊历史的时候,这些早已经刻画在我脑海里的内容,却还是再次惊艳了我。

木乃伊是如何制作的,为什么古埃及时代的人们崇尚与制作木乃伊,在这本看上去比较薄的书籍里,却也大致的讲述了原因。我想,这是属于不同时代人们信仰的故事,古埃及人认为,死后的人们灵魂还会再次回归躯体,为了让灵魂能够顺利回归,所以他们制作了木乃伊,这样人们才不至于在回归人世间的时候,找不到自己的存在。

木乃伊代表着人类对重生的渴望,那么对于死者的纪念又应该如何表达呢?这本书里,还记录了这样的存在——人们将过世的亲人制作成木乃伊干尸之后,存放在自己房间外的另一间房间里,这样他们在思念亲人的时候,就可以过来和他说话。看到这段文章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想起来一句话: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世人遗忘。

制作干尸的方法,我大致的看了一眼,通过对尸体的处理,让其保持最干燥的状态,那些容易腐烂的器官和皮肤,最后都会处理掉。而所有的面容处理,都是通过泥塑来完成。看完这个过程,我的第一反应是——真勇啊!但是这些人对亲人的思念,也是真的思念啊,不像我们,面对死亡可能第一感觉就是恐惧,更别提还和死去的人们同处一个屋檐下了。

《人类遗骸之谜》只讲述了这些吗?当然不是,它还讲了很多和遗骸有关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讲述了一种遗骸存在的历史:基波林人、尤耶亚科山少女、失踪的富兰克林探险队 、冰人奥茨、庞贝古城的石膏市民、酸沼木乃伊、伊朗盐人、小河公主、辛追夫人 、自我木乃伊化的僧侣们……

我一直觉得,这所有的故事里面最痛苦的,莫过于庞贝古城里的石膏市民。庞贝古城应该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人们虽然生活在火山区域,却一直安居乐业,幸福并且快乐。只可惜美好的生活并不持久,沉默的火山突然的爆发了,庞贝古城的人们来不及逃亡,和古城一起被火山熔岩掩盖之后灭亡。

看上去最轻松的遗骸死亡方式是尤耶亚科山少女,那是祭祀用的少女,他们在祭祀之前已经喝下了沉睡的药剂,他们的死亡是在沉睡中进行的,看上去没有痛苦也没有悲伤。但是真相又真的如此吗?我想,不同信仰的人,所作出的选择必然也是不同的,可是面对死亡,又有谁会真的心甘情愿呢?

死亡来临的瞬间,应该还是是痛苦的,但是这些遗骸的故事里,又有哪一个不属于悲伤的故事呢?我们在阅读了这本《人类遗骸之谜》之后,可能最应该明白的事情是:人生无常,遗骸只能提供历史的一面给我们,但是背后的故事,还是只能我们去猜测,去探索,然后去想明白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

《人类遗骸之谜》读后感(三):驱除恐惧 还原历史

今年十一假期,一家三口去了荆州。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包括两具古尸,因为去之前给孩子提了醒,9岁的她对此避之不及。但是,让她在外面等着我们的时候,她又给我们讲了展馆里同时出土的一些遗物。这说明,害怕是真害怕,但好奇也是真好奇。

同样,当这本《人类遗骸之谜》摆在她面前时,她尖叫一声就溜走了。过了一阵,我回到书房,发现她悄悄拿起书读了起来。读完之后,我问她下次去大连或者吐鲁番看古尸如何,她依然摇了摇头,但目光里已经没有那么多恐惧感了。

这就是科普类绘本存在的意义。其实,除了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还是害怕看到人类的尸体的。一般说来,在岁月的消磨中,人类的绝大多数遗体都化为尘土,但还是有少量遗体被保存了下来。这些古尸自带大量考古信息,自然会受到现代科学家的重视。比如,荆州博物馆里那位来自西汉的士大夫,在地下安安静静躺了2000年,也难免遭遇考古和医学专家的研究,最后被取出大脑和内脏,都放在博物馆里供人围观。

能较好地保留到现在的人类遗骸,主要分成两类,其实就是主动的和被动的。主动派就是各类木乃伊,其中以埃及出产的最为出名。绘本介绍了木乃伊的生产流程,顺带附赠了其他一些与埃及相关的考古知识。这些在现代人看来奇奇怪怪的内容,在当时却是神圣而庄严的。这种反差,也是科学带给我们的力量。

除了埃及之外,在南美大陆也有类似的木乃伊存在。绘本为我们介绍了新克罗人在这方面的工艺水平,可惜当时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极其有限,否则搞个世界古尸制造工艺大赛,在地球两端的人们一定会争个高低上下。

剩下被动的保存,种类就很多了。大体上,可以分为干类和湿类。有道是“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走两个极端的确为文物的保存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干尸最出名的,自然是来自我国的“小河公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茫如瀚海,相信随着未来探索的进一步深入,还会有更多的王子、公主出现。伊朗的盐人之前了解得不多,但从那些不幸罹难矿工的履历来看,高盐促使脱水加剧,是遗体保留的关键。最可怜的是庞贝古城的人们——严格讲这些遗体更多是以形状的样式留存下来,也就是考古学家在原来人类遗体的地方填充了物品。后人看这些动作甚至表情都很夸张的遗体,会感慨世事无常,但当时庞贝人心中的恐惧,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呢?

湿尸相对更多一些。马王堆的辛追老太太,以及国内多地出土的明代、清代古尸,基本上都是满满的棺液起到了绝佳的保护作用。另外,低温也在客观上创造了较好的保存条件。除了广为人知的冰人奥茨,北欧泥沼保留的尸体残片相对更冷门一些。

最残酷的,是对自身意志极大考验的肉身佛。本书对这种形成概率极低,但对个人要求高到苛刻的行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从一个侧面强调了精神属性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书中大量手绘而非实景图片,对于人们特别是小朋友来说,是很好了解古代人类遗骸,以及相关考古、医学知识的窗口。古尸其实和其他出土文物一样,留下了大量现代人感兴趣的信息。去除恐惧,这本书可以直观地还原很多藏在其中的考古信息,带给大家一堂有趣的科普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