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摘抄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摘抄

《白洋淀纪事》是一本由孙犁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23-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一):给孩子们讲讲白洋淀的故事

在白洋淀,有一个神qi而美丽的地方,它被誉为“抗ri的摇篮”,因为这里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在抗ri战争时期,白洋淀人min英勇抗日,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当地的地主等恶势力进行斗争。其中,zhu名的故事莫过于《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采蒲台的苇》等篇。

《白洋淀纪事》这本书在孙犁的笔下,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白洋淀的历史和文化。所以这本书也成了中小学必读书目。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言的班主任要求暑假阅读本书。对于一个连什么叫芦苇荡都不知道的8岁孩子来讲,这属实超纲了。于是我陪他一起共读,并且在他不太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甚至查找图片,让他有画面感,增强记忆。

恰恰是这次阅读,让我重温了《白洋淀纪事》这本书的美好。充满生机和huo力的白洋淀,生活着勤劳善良、勇敢坚强的老百姓。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与恶势力进行斗争,经历了许多艰辛和困难。

白洋淀里的故事里,穿插着不同性格的人物,代表着kang日人min的水生,勤劳朴实却拥有着强烈的革命精神,他的不顾一切为国家付出的精神,映射出许许多多如他一样的人,正是这群人,才有了后来的我们。

而水生嫂的角色,也是那个时代的妇女典型。勤劳能干、温柔贤惠、她的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更难能可贵的是,支持水生抗战,这是她的大局观。

还有很多形象特别出se的角色,比如为战士遮风挡雨的吴召儿、勇于挑战命运,大胆成就自己的王振中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不曾远去。

在白洋淀,还有许多其他的抗ri战士,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鲜血,为抗ri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勇气、毅力和忠诚,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白洋淀纪事》中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真实的生活情境。多方面的勾勒时代,让我们仿佛回到了过去,感受到了冀中平原的人min积ji面对生活的态度,让人内心感同身受,久久难以忘怀。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二):走进那片荷花淀

作为一个保定人,对于孙犁先生是有些特殊感情的。 面对日军的侵略,面对武器与兵力的差距,华北、冀中平原的百姓们,只能借助地势和鬼子们打游击。于是白洋淀、冉庄的地道,都成了很好的战场,也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所以作为一个保定人,从小学到中学,学校组织我们去过白洋淀,也去过冉庄地道战,要不是狼牙山对于学生来说安全隐患有点大,估计学校也会安排的。 白洋淀我去过好几次,如今的白洋淀已是一片祥和景象,那里的水是清澈的,每当有风吹过,芦苇丛都会哗哗作响,它们甚至连摇摆的样子都变得从容了许多。天空中时不时就有鸟儿飞过,我坐着小船荡啊荡,心中的反应却是和平真好啊。 孙犁先生是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但他是在保定读的中学,那所中学至今还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天天路过那里。 在抗日战争之前,孙犁先生在乡村教书,他原本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而抗日战争的爆发,促使先生孙犁参加了革命,他彻底由一个乡村知识分子蜕变成了文化战士。 而他的民族意识可以体现在了他的作品里,例如在《荷花淀》故事中的水生和水生嫂,仅仅是几段对话的描写,就将两个人的形象生动的刻画了出来。水生马上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家里的大人孩子和一众琐事全部留给了水生嫂,水生嫂即使心有不舍,但还是坚定地支持了水生。正是无数个这样的小家庭的牺牲,才为抗日战争注入了更多的力量与血液。 而同水生嫂一起的还有许多像水生嫂一样的女人们,这些女人们也是孙犁先生的写作特点之一。她们内能持家,外能御敌,在战争的大环境下,她们勤劳且质朴,勇敢且智慧。孙犁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毫不吝啬赞美女性,他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巾帼不让须眉”“女性能顶半边天”,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他的很多作品中。 而这本书正是一本孙犁先生的作品集,书中收录了作者22篇作品,孙犁先生的小说以写农村生活为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用质朴的语言写出“美”的故事,这些故事即使在今日读起来也依旧引人入胜。 孙犁先生善于写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他们有的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正是这群可爱的人,在那个时代的洪流中,努力的划着属于他们的小船,奋不顾身地冲进芦苇荡、荷花淀中,保卫着自己足下的土地与身后的家人。 希望世界和平。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三):飘荡在芦苇荡的理想和诗意

文学评论家茅盾评价孙犁的创作“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孙犁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作家,他和汪曾祺一样去追求文字上的轻盈和诗意,干净利落又意味深长,文坛上怎么能缺少“荷花淀”呢?

《白洋淀纪事》选取了“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代表作22篇,这其中包括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荷花淀》,多少年来,水生和水生嫂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读者,也令人无限向往那个有月光映照,水鸟飞动,芦苇里飘出歌声的荷花淀。也有他晚年时期创作的散文系列。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呈现诗化的特点。他擅长在平凡生活和童年回忆中寻求诗意的写作高手,而主人公尤其是书写女性,不管是白描手法书写她们的外在美,还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内心淳朴,让其独立的人格和坚韧的意志更是闪闪发光。

通篇阅读,可以发现,孙犁塑造了一系列真诚淳朴的农村妇女形象,构建出孙犁作品中的女性群像。一方面因为作者长时间生活在农村,另一方面是孙犁的文学创作历程,他喜欢《聊斋志异》《红楼梦》等传统文学作品,浸润其中让他执着自己的文学创作理论:

所以孙犁总是用一种崇拜的心情书写她们。《荷花淀》里的水生嫂,编席子如同坐在一片洁白云彩上的水生嫂,一边干活一边等待着晚归的丈夫,听说丈夫要去大部队,“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样细致的描写,内在的小心思,对丈夫的不舍,都融在低头不语的小动作上,让一个在战争时代识大体的淳朴女性跃然纸上。

《碑》中的小菊,和父亲一样勇敢固执,用力织布内心却因为战士们的牺牲感到伤痛;《藏》里的浅花虽然嘴里埋怨着丈夫,但挺着大肚子却想要帮助丈夫做有意义的事;《吴召儿》里那个翻穿棉袄像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的女孩,正在用手榴弹狙击敌人。这些战争中的战士的家人,普通的劳动妇女,还是战斗女英雄,作者都用诗意之笔书写她们的光彩照人,她们的笑声,为她们创设了一个明朗的意境如春风拂面,令人印象深刻。

《亡人逸事》是孙犁怀念妻子的作品,这篇文字虽短,却如读归有光《项脊轩志》,无任何渲染,文字精炼口语化。和妻子的感情就是一件件小事堆积起来的,相亲、回娘家哭诉、背瓜摔倒、织布卖布照顾孩子。孙犁说自己的母亲和妻子就是自己创作的两大源泉,“在母亲和妻子生前,我没有谈过这件事,她们不识字,没有读过我写的小说。生前不及言,而死后言之,只能增加我的伤痛。”

这份真挚的情感让孙犁不忍心写感伤的片段,但就算这样,也写不下去。他自己坦诚,对于妻子,自己四十年做得很差。所以在文章结尾孙犁写下临终前妻子还会问当年为什么买两丈花布寄到娘家。

每读至此,泪已潸然。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四):战争时期白洋淀里的“浪漫”

曾经最喜欢看的一部抗战题材影视剧《小兵张嘎》中,讲述了一段发生在白洋淀的抗战故事。憨头憨脑的张嘎子在八路军战士的带领下,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抗日英雄。除了精彩的抗战剧情,那美丽的白洋淀也吸引了无数的观众。在浩瀚如海的芦苇荡中,抗日英雄穿梭自由,他们依托这大自然的庇护,坚决的打击着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白洋淀纪事》是“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作品,共收录了22篇发生在白洋淀抗战时期的故事。孙犁原来是一名乡村教师,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他选择了参加抗日队伍,成为了一名活跃在文化领域的积极分子。

在孙犁的文字中,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和乐观的积极精神,通过追忆战争年代的艰辛与不易,反思如今生活美好的来之不易。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一场浩劫,孙犁却将这种磨难转化为人民顽强抗争精神的一种体现。于是,在战争阴影笼罩下的白洋淀中出现了一片净土,人们在这里团结互助,为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在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荷花淀》中勤劳朴实的水生嫂、勇敢杀敌的八路军水生;《芦苇荡》中坚强不屈的两姐妹大菱和二菱、怒而杀敌的老头子;《碑》中视死如归的李连长、善良的乡亲们。这群可爱的人们如同白洋淀的水一样纯洁,又像秋季里的苇叶一般坚韧不拔,他们在在孙犁的笔下如同从诗句中走出,幻化成我们心目中最接近那个时代的模样。

孙犁的作品在兼具优美的同时,还一层隐晦的现实意义,他歌颂那个纯真的年代,何尝不是在怀念那个年代,对现在的社会风气感到失望呢?孙犁作品中的人物很少出现对国家和民族宏观的视角,他们只是一群普通的劳动人民,他们眼前能够看到的只有这片芦苇荡,还有心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他们的抗争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优美到极致的质朴情感。

读过这22篇精美的短文后,仿佛回到了向往光明的年代,领略了白洋淀芦苇荡的绝美景色,感受到人们内心的善良淳朴。他们遭受过的苦难没有成为枷锁,反而成为他们顽强奋斗的理由,这何尝不是属于芦苇荡中人们的浪漫呢?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五):大爱无声,在那一片芦花荡中

白洋淀是保定市、沧州市交界143个相互联系的大小淀泊的总称,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民国以前白洋淀是沟通保定、天津之间的重要航道。

孙犁著的小说《白洋淀纪事》,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在抗战时期,这里的英雄很多,英雄事迹数也数不完。

丈夫水生要去前线抗战,回来辞行。妻子问他有什么话要嘱咐,男人只说了3句话,“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不要什么事都落在别人后面!不要叫敌人汉奸活捉。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水生这一走就是8年,现已经是副教导员,现大部队要到家乡附近作战,男人才有机会请假一天回家看看。

八年里,家中患咳喘的老爹,在残酷的“扫荡”中,背着孙子来回跑。在苦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饥寒交迫的日子里累垮了。

妻子没有拖后腿,不仅把孩子抚养长大。还带着孩子在大冬天,撑冰床无数次送八路往返这片白洋淀。

《白洋淀纪事》是一本小说散文集,书中还有很多打鬼子,斗汉奸的,学习,生产的故事,他们大多数是老弱妇孺,虽然没有到一线战场,但任何人都是这场胜利的英雄。

在那曾经艰苦的岁月中,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至三五岁的娃娃,都有保家卫国的崇高理想。而现在,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和平年代,我们却迷失在个人的得失和浅薄的娱乐之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