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读后感1000字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读后感1000字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是一本由[德]韩炳哲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1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读后感(一):无所事事的生活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是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的作品。在本书中,韩炳哲倡导无所事事的生活态度。 无所事事,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而言是一个唯恐避之不及的词语,芸芸众生为了不同的目标而马不停蹄地去行动,去追逐,以至于没有时间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人生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手忙脚乱到不知所以,而应该在忙乱之中保持一颗处变不惊、淡然处之的心。 内卷,已经渗透进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某些超级中学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获得一个满意的分数,早操、晨读、吃饭、上课、午休、晚自习等都精确到了每一分钟,并且严格按照每天的流程表来执行,身处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每个人都处于一种神经紧绷的状态。学生已经异化成了学习的机器,分数成为每个人追求的目标。职场上的人,同样也会面临类似的情况,为了追求完美,投入大量的时间,甚至剥夺了本该休息的时间,疯狂地加班到深夜。 在韩炳哲的词典中,无所事事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一种充满了哲思的人生态度。无所事事韩炳哲认为,无所事事是一种能力,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这种能力。“假若失去无所事事的能力,我们就会像一部只会运转的机器。对生存的忧虑和纯然属于生命的困苦终止之处,便是真正生命的起点。”一味地追逐,会让人陷入生活的漩涡,随着漩涡而机械地转动,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忙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无所事事才是对生活本质的追求。 无所事事,并非我们所理解的表面意思,而是具有着深层次的内涵。在无所事事之中融进了沉思的成分,让无所事事变得具有了价值和意义。“无所事事需要花费时间,需要长久的停留,需要深入的、沉思的驻留。” “在这个意义上,静观的生活是无所事事,是沉思的安宁,是悠闲。生命在无所事事的悠闲中指向自身,不再与自身疏离。”由此可见,无所事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清自己。 当你处于迷茫状态,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不定时,不如停下忙碌的脚步,用一种无所事事的方式,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从而整理人生行囊,踏上新的人生旅程。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读后感(二):100页的小书教你读透哲学,沉着面对人生

单看长相,你也许会认为韩炳哲是一位艺术家或是音乐家,绝对不会相信他其实是一位在现代哲学界鼎鼎有名的大人物。

这本《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是他的最新力作,他将自己对哲学的最新感悟浓缩在100多页的篇幅和几万字中。不得不承认,韩炳哲的书风靡全球并非偶然,他的书兼具哲学性与文学性,这一点只从书名与题目管中窥豹就可以知道了。

书名《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本身就带有哲学气息,深得道家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真谛。生活无非就是有为与无为之间,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自己经历的人生。

在《无所事事的面向》中,他赞同画家塞尚的理念,即“无所事事是人生存在的理想状态”。

在《<庄子>旁注》中更是通过“庖丁解牛”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庄子提倡的清静无为与海德格尔所持的“利用可能,而非将不可能强加于他”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悟透人生最大的真谛后的传世格言。

也许伟大的作品并不一定以字数来衡量,《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包含了世间万物的道理。真理往往是简短而有力,让人一目了然的。我想这本薄薄的小书也可以让你走出人生的困境,让你对眼前日后发生的事不再那么慌张。

如果读完了本书,能够记住“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把他当成人生的座右铭来实践,那么你也就读懂了哲学。愿每个读者都能在今后的人生里沉着面对你所经历的一切,每一种经历都是人生的底色。

书名:《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

作者:[德]韩炳哲

译者:陈曦

校者:毛竹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读后感(三):重新定义生活

大部分中国人仿佛有一种刻在骨子里的Ji因,那就是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有一种羞耻感,很容易陷入焦虑。就像德国韩炳哲在《沉思的生活》中描述的“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只剩下工作和绩效,“无所事事”也就成了我们想要尽快清除的赤字。”

韩炳哲,是韩裔德国新生代思想家,被称为“哲学界的当红炸子Ji”。

韩炳哲的作品,对当前社会的弊病分析批判的极为精zhun,常常被网友大呼简直就是“我的互联网嘴替”。阅读韩炳哲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流行。

《沉思的生活》中韩炳哲,主要是通过哲学的角度讨论无所事事的生活对于人的必须。

书中的很多文章,引用了海德格尔、阿伦特、诺瓦利斯等人的观点,但又比直接读他们书好读。每篇文章看似没有关联,是碎片化的,但是大的脉络上又相互联系。

无所事事,是生活的必需。

因为正如他在书中指出,真正的幸福是没有目的和实用价值的东西,是得益于它不产出,也不用于或服务于任何事物。这真是无所事事的核心。

真正给我们心流、成就感、幸福感的东西,很多是我们对其无所求,没有具体目的。如果缺

少这样的时刻,人生只围绕工作、绩效及其他实用主义而行动,我们的人生该是多么的乏味。

书中很多地方提到目前社会的数字化、媒介、新自由主义对人的影响,让人很有共鸣。

网络的发展,看似联结了我们。作者却指出,网络的无边界,其实是削弱了我们之间的联结。我们整体挂在网上,真正的思考和深度的交流,反而更少了。数字化看似让我们更近了,实际把人们变得更加孤独。

强调竞争和绩效的新自由主义,让人们把存在的目的变成了生存。

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往往被理解为更多的生产、更多的绩效和更多的消费。

这造成了人生真正的体验感缺失。

生活需要哲学疗愈。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需要给自己的人生留白,让它去延伸和思考。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读后感(四):无人倾听,每个人都忙于自我生产

“滚动着,像石头一样滚动着,按照愚蠢的机械定律。”——我们正在成为这样一群行动者。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只剩工作和绩效,“无所事事”也就成了我们想尽快清除的赤字。”

读完这本书,一个细思恐极的发现:人的存在被行动榨干,变成可以被剥削的对象。我们不知不觉,沦为了工作与绩效的“奴隶”。

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早前读过他的《山寨》、《超文化》、《妥协社会》,他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

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忙,似乎看起来很充实,但心灵没有得到放松和快乐。

资本家为了更彻底的剥削劳动者的价值,宣扬了“加班文化”,你得到了老板的肯定,但牺牲了什么呢?

资本主义将时间本身变为商品,时间由此失去了节日感”。

“绩效是新自由主义的剥削方式,也即自恋主体的自我剥削,在一种停不下来的行动和竞逐中,产生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心理病症。”

韩炳哲在书中提到了庄子的部分思想,大家都知道,庄子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也许,在这样一个大环境如此卷的今天,读一读庄子,能为我们找到些许答案。

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你能重新定义你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让自己变的更强大,让工作变为工作本身,让“无所事事”赋予本该有的价值。

分享几句富有哲思的观点:

假若失去无所事事的能力,我们就会像一部只会运转的机器

无所事事是一种精神上的斋戒,因而拥有治.愈功能

我们把绩效强制、优化强制延伸到了睡眠里。未来的人们很可能将睡眠和梦统统取消,因为睡眠和梦在他们看来不再有效率

如今,信息的噪声、交际的噪声终止了“倾听者的联盟”。无人倾听,每个人都忙于自我生产

修行的终极目标,在于达到意志退场的状态。大师修行以摆脱意志,其至高境界是“不做”

真正无所事事的人,不会自我宣称。他除掉自身的名,成为“无人”。他无名无求,完全听凭事情发生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读后感(五):“无所事事”不是“行动”的对立面。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生活方式万千,一种“静谧”“无所事事”“的生活方式,不被大多数人理解认可,可这样的生活方式,却是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极其应该拥有的生活方式。

我们都知道时间太快,技术日新月异,短视频或是片段化的生活,占据了如今的我们的所有,我们都渴望从其中脱身而出,可我们又总是迷恋其中,或者说被动的吸引中。

因为,我们知道那就是当下的生活方式,逃离了,不就是孤身一人走暗巷吗?孤身?一人?已经够吓人了,而且在其中更是看不到什么好处,为什么我们要去逃离呢?

而韩炳哲的这本新书《沉思的生活 或无所事事》,不仅打破了我们常规的认知,而且还极力倡导“无所事事”的生活,他带给我们的竟然是无穷的好处。

韩炳哲一开篇就说了狠话,道破我们生在其中的“假”快乐。

“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只剩下工作和绩效,“无所事事”也就成了我们想尽快清除的赤字。”

韩炳哲说,“礼拜”“节假日”本是让人沉思的日子,或者说,让人暂时退回到自己的本位,去思考真实的生活,它是独立存在的节假日。

但资本将其变成“商品”,成为工作日之外的“附属品”,潜在的意思就是,休息为了工作,工作为了休息,当代人的生活,仅仅只是这样了。

也因此,我们对“无所事事”的感知,认为它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存在。

但韩炳哲解释,无所事事并非行动的对立面,不是不行动,它是一种独立的能力。

“倘若没有迟疑和中止,行动将沦为盲目的活动与反应。”

如今信息如同空气,随时弥漫着我们,我们的大脑和身心就如同被其包围,逐渐被其影响,而这所有的信息,都似乎如同一种喃喃自语,在你耳边不停地说,快行动,快行动,快行动。如果不行动,我们将会落后,将会被抛弃,将会被嘲笑,将会被开除。

于是,我们奋不顾身行动,成为别人面前的“执行力强者”,可我们也一步一步走到了,没有自我知觉的地步。

“唯有在无所事事中,我们才能感知脚下的土地和身处的空间。”

书中有句话,特别警醒我。

“现代农业技术会摧毁温和的自然法则…现代农业技术提供的解决方案,只能应对技术自身带来的问题。”

说的大一点,我们是自然之子,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是用我们自以为是的人类法则,去强加于自然,强加于人,这样产生的问题,其实是我们自己制造的,你想出再多的办法,解决的也是人制造的问题,自然应该交由自然。

说的小一点,就是我们自身对自身的思考,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快节奏中,加强了意志,加强了凡事必有意义,必是因果,而这些观念又强迫着我们,不断的制造着我们想要的虚幻,最终在“繁忙”中,度过了虚假的真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