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生由我:做勇敢和浪漫的自己》读后感精选

《人生由我:做勇敢和浪漫的自己》是一本由乐黛云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由我:做勇敢和浪漫的自己》读后感(一):生命应该燃烧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烟!

汤一介与乐黛云是学术界有名的贤伉俪,前者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儒学、魏晋玄学等传统哲学,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后者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要研究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是我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最近推出的“汤乐三书”编辑整理了两位老先生的一些学术文章和文化随笔,让我们可以近距离感受他们迷人的风采和思想的魅力。

《人生由我:做勇敢和浪漫的自己》是其中一册,收录了乐黛云先生的四十篇文章,共分为“梦开始的地方”“北大,北大”“那些自由的精魂”和“我就是我——这历史属于我自己”四个部分,讲述了她的童年时光、求学生涯、师生点滴,以及她对自我的审视与思考。

正如书名“人生由我”所示,乐黛云先生尽管一生经历坎坷,跌宕起伏,但她始终抱持着勇敢的姿态和浪漫的态度,活出了大写的自我,就像她本人所说的,“我个人在时运好转时不曾狂傲膨胀,跌落低谷时从不自暴自弃。我知道存在荒谬,却不靠近虚无。我希望一直勇敢、浪漫、自然和自信,葆有开放、批评但也包容、非排他性的心态。”

这本书其实也是乐黛云先生本人的人生故事。时光是一连串絮絮低语的音符,在生途中连绵不断,年轻人再怎么深情吟唱,终究只是一首“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歌,而有深厚阅历与通透智慧的老年人,一开口就是整部抑扬顿挫、婉转绵长的人生。这本书中的很多文章就是乐黛云先生的一首岁月之歌,是老人在历经沧桑之后,对以往年月的一次系统的述怀与深情的回望。

如今,乐黛云先生已至耄耋之年,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至高境界,在人生的暮年依然盛放霞光,光芒四射。最后就用老先生的这句精彩绝伦的话作为结尾吧:“愿我们人类能在宇宙的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即万物中,努力追求永恒与和谐,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生命应该燃烧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烟!”

《人生由我:做勇敢和浪漫的自己》读后感(二):勇敢而浪漫的人生

给这套书写评的人,多是亲身受过作者教诲、领略过大家风采的人,自身也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哲学、国学界的大家。

正如本书作者所说,现当代文学是个难题,因为作者大多还活着,评得不好人家不乐意。如同汤、乐两位先生这样的,论治学成就卓著,论教书育人桃李满蹊,旁人无疑不敢妄论也毋庸置喙。

然而作者以九十高龄著述这样一部讲述自身生平、求学和治学以及动荡岁月里安之若素的经历,自然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看到,鼓励他们勇敢真诚地面对生活,因此其意义绝不仅限于学术圈。 大众读者即便无缘到北大中文系,也不曾听过乐先生的文学理论课,也有机会接触到大师的思想,从中汲取人生的力量。

以九十余岁老人的身份谈过往,本身是最真切的史料价值。乐先生回忆了新中国建国前后的校园、学生的思想动态,且结合当年的笔记,追溯与苏联的外交关系。回忆的同时,又时时在反思。除了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北大曾经的岁月,也在其笔端徐徐展开,是大历史的一种补充,因作者亲身所历,故而显得既崇高又平实。这里包括当年中文系的名师如沈从文和废名,北大院系的调整,北大历任校长的观点,作者曾居住的中关园、朗润园比邻而居的大师们,譬如冯友兰、季羡林这些中国哲学史和语言学大师。

乐先生代表她那一辈的知识分子。与此同时,她又具有极其鲜明的个人特色,使她能够达到“做自己”的境界,“人生有我”。 她满怀深情地回忆过去的老师们,她谈沈从文,谈废名,念及最后一次见到废名的情景,以及废名最后的结局,都持有一种哀而不伤的气度。她第一次见到汤用彤先生,是作为学生代表献上礼物,其后不久便与汤一介先生结婚。其间的事情,作者毫不拖沓,也未曾丝毫拘泥于小儿女情调,即便是时运最不济,被打成“极右派”,刚生下小儿子就被迫下乡接受改造,也未曾见到丝毫的怨憎与纠结。乡下改造的生活之艰辛,在其他人的记述中可见一斑,然而在乐先生回忆中,反倒是一再庆幸自己能顺遇而安,善待周围人,从而得到乡亲的照顾,很好地适应乡村生活。在最困难的时期,乐、汤夫妻之间也从未有过芥蒂和猜疑,极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最好的婚姻。女性知识分子能始终“做自己”,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此吧。

《人生由我:做勇敢和浪漫的自己》读后感(三):《人生由我》:勇敢做自己,总会和美好相遇

封面

在2023年雪后的冬夜,读乐黛云老师的《人生由我:做勇敢和浪漫的自己》被这样一段话深深触动:

“我坚信文学不只是可有可无的个人消遣品,不只是逃避个人忧患的避难所。不只是驰骋个人想象的跑马场,更不只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是对重构人类精神世界,再造人类精神文明,对塑造人类未来负有重大历史使命的责任承担者,特别是对于我们选择了‘文学’作为终生职业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这段话让我想起大学时,自己对文学的喜爱,想起那时的文学课老师。我拍照给老师看,老师给我发了一张她前几天从旧朋友圈截的图。内容是2018年合肥下雪时,老师引用周作人给废名的信,表达自己对下雪的喜悦。下面有我的评论:“武汉仍是小雨,也许不久也会下雪,还记得老师讲过的卞之琳的《距离的组织》‘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很美好的回忆,很怀念。”

当下的文学阅读和五年前的朋友圈,乃至十年前的文学课堂发生关联,于我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美好,一种时光的和阅读的反馈呢?

在这本书中,乐老师回溯了她的人生轨迹和生命里那些重要的人与事。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乃至她尊敬敬仰的前辈,乐老师都饱蘸深情,让人动容。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很多。

第一位是她有胆有识的母亲。她母亲教导她:“要有独立人格、独立的追求、独立的事业,尤其是女人,必须独立,才能有尊严。”母亲不仅支持她前往北京求学,自己也保持学习,寻找在新时代的独立之路。可以说,乐黛云老师独立人格的形成和成就学术事业,离不开这位有胆有识有远见的目前的教导。

第二位是平易近人、宽容温厚的汤用彤先生。汤先生一次提到《诗经》中的:“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发现乐黛云老师没有读过,便说“是《诗经》都没有通读过一遍吗?连《诗经》中这两句常被引用的话都不知道,还算是中文系毕业吗?”是汤用彤先生,让乐黛云老师明白做什么学问都要有中国文化的根基。

第三位是嗜书如命的汤一介先生。汤一介先生是中国哲学大家,他爱读书,爱买书,哪怕一本破书也舍不得扔掉。这对学术的伉俪,都喜欢买书,凡是有了文史哲好书,都想买,常常为买文学书还是历史书而吵架。书籍摆放空间也会引起“战争”。乐黛云老师幽默地写道“我常常打胜仗”。那时候书籍多么宝贵,汤一介先生和乐黛云老师,那种对书籍和学问的痴迷与专注,令人感佩。还有人为了书籍而吵架,还是令人尊敬的学界大师,有趣又可爱。

第四位是热爱文学、智慧通达的乐老师本人。无论是在青春的逆境,还是在人生高光时刻,都保持着平和的心境。她说:“朝为座上客,暮为阶下囚……我想那支撑我坚守的原因就是一直滋养我的、来自中西文化生活的原则和道德,特别是中国文化中的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教导。乐老师的话放在当下又何尝不是一剂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的良方呢。那种平和的心境,是时间和智慧的产物。

乐老师觉得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决定是选择成为教师、选择终身从事文学研究、选择汤一介先生作为伴侣。她的勇敢和浪漫,她的自我抉择,成就了她无悔的一生。这是否为在提醒我们年轻人人生的重大抉择何在?

乐老师认为在决定我们一生归结起来是五个字:命、运、德、知、行。命和运是自己无法掌控的。但我们可以行善修德、积极求知、落实行动。我想这又为我们的人生指引了可以努力前进的方向。

这本书内涵丰富,读来深受启发。乐老师始终在告诉读者:勇敢做自己,总会和美好相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