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生的智慧:顺乎自然,热爱生活》读后感1000字

《人生的智慧:顺乎自然,热爱生活》读后感1000字

《人生的智慧:顺乎自然,热爱生活》是一本由汤一介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的智慧:顺乎自然,热爱生活》读后感(一):君子素其位而行

首先想说……我真的好爱乐黛云教授的这一段话——“我个人在时运好转时不曾狂傲膨胀,跌落低谷时从不自暴自弃。我知道存在荒谬,却不靠近虚无。我希望一直勇敢、浪漫、自然和自信,葆有开放、批评,但也包容、非排他性的心态。” 知性、温柔、坚韧、智慧……当年华老去,当头发花白,可她依然很美,依然与世间所有美好的形容词相称。 而且超小声的说,汤一介先生的书,开篇就是乐黛云教授的文字,真的有点浪漫嗷! 这本书收录了哲学大师汤一介的多篇文章,书中将其一共分为了四辑,其中有回忆家传与北大之间的渊源,有对于读书与安身立命的看法,有关于学问与致知的研究,也有作者对于师友的纪念。 汤一介先生出生于1927年,他出生的年代距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相隔了将近百年。一百年的光阴很短,仿佛弹指一挥间就匆匆而过,但这一百年又很长,因为在这一百年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无论是战争与变革,还是时代的飞速发展,汤一介先生就身处其中,但他并没有被时代抛下,而是与时代一起成长着、前行着。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汤一介先生再合适不过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根据自己的本质和本心行事,而不是追求地位或其他外部的东西。 其实从汤一介先生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来,他是非常理智且直白的一个人。例如“在这几十年的生活中,在各种运动中我整过别人,别人也整过我……”我读到这里真的被是震惊住了,这是能说的吗!这是能写的吗!后来想想,也是,你又能拿一位百岁老人怎样呢!他啥没经历过,到现在他又有啥不敢说不敢写的。 再例如汤一介先生谈“生死”,真的就是非常客观的谈“生死”,他会讲到有关于“生”的传统与神话历史,然后会讲到“来生”“转生”“长生”与“再生”,再然后他会讲到“我为什么而活”,也就是“生的意义”,这之后他还讲到了人的自由意志与宗教信仰,甚至还上升到了理想与现实……最后他不忘为我们总结儒家、道家与禅宗之间不同的生死观…… 在这之前我从未如此系统的思考过“生与死”的问题,毕竟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生有生的避讳,死有死的忌讳,而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直接对生死都脱敏了…… 所以像汤一介这样的先生怎么可能没有人生的智慧呢?他早已看透一切,所以才能顺乎自然,热爱生活。

《人生的智慧:顺乎自然,热爱生活》读后感(二):汤一介先生的人生故事

汤一介先生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儒学、魏晋玄学等传统哲学,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代表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佛教与中国文化》等。

汤一介先生可以说是一位血统纯正的北大人,其父汤用彤为近代著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也曾在北大任教,其妻乐黛云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是我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用乐黛云先生的话来评价汤一介——汤一介先生常说:人应该学会“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生活,“在非与非无之间”找寻“自我”,照我看就是庄子“顺自然”。《人生的智慧》是汤一介先生随笔集,主要分为“我家与北大”“读书与安身立命”“学问与致知”“平生师友”四部分,有学术内容,但更多的是先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与记录,对家人、对师友的怀念与缅怀,体现了老先生“顺乎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这本书其实也是汤一介先生本人的人生故事。时光是一连串絮絮低语的音符,在生途中连绵不断,年轻人再怎么深情吟唱,终究只是一首“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歌,而有深厚阅历与通透智慧的老年人,一开口就是整部抑扬顿挫、婉转绵长的人生。这本书中的很多文章就是汤一介先生的一首岁月之歌,是老人在历经沧桑之后,对以往年月的一次系统的述怀与深情的回望。

历史是由人来书写的,终归也是由人来讲述的。本书所带来的阅读体验是何等的愉悦与畅快,就像在凉爽的夏夜,坐在小马扎上,挥舞着蒲扇,听一位可亲可敬的老长辈讲那过去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有对中国文化的评析与探讨,有对亲人师友的深切怀念,就像北大比较文学暨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辉教授所说的,饱经世事沧桑,体会人间百味,而依然纯粹如精金、温润似良玉的人,才能写出如此自然通透的文字。而文字的境界,或许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些用热血、生命和智慧写成的篇章,会让我们更能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读书人,什么才是最美好的爱情,什么才是最值得过的人生。

《人生的智慧:顺乎自然,热爱生活》读后感(三):生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的汤一介,如何走上了研究哲学的路

前段时间偶然在微信读书读到了《汤一介集》,作者在自序中简单讲了自己从幼时到工作的经历,他是如何从想当“哲学家”变成安心做一个“哲学工作者”的。这让我对他的一些想法感兴趣。但那套书是哲学想法的合集,读起来有点枯燥。近期听朋友说他与妻子乐黛云新出了一套书,三本书的封面都很好看,因此我迫不及待地开始读了。汤一介先生自己的书叫做《人生的智慧:顺乎自然,热爱生活》。

这本书一共有四章,第一章主要讲了他家中成员及自己儿时求学的故事。第二章主要讲了他读大学及工作后继续学习的故事。第三章主要是他的一些哲学文章,第四章主要写教过他的老师的故事。

第一章中让我意外的是,汤先生的祖父、父亲一直念叨的《哀江南》,主要写南明亡国时南京的情况,里面有几句话到现在还很出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两人一脉相承的“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风,也深深地影响了汤一介。汤一介在小学时是个懂事的爱学习的好孩子,中学时因时局动荡,学校都换了几次,还有离家读书的经历,因此他成了一个学习不好、习惯不好的坏孩子。他的文字真诚又质朴,他毫不掩饰自己考试不及格,留级等糗事。

当他十八岁重返昆明市,因之前遭受的挫折和变故,加上他得知妹妹去世的消息,因此他想探讨“人生的意义”,特别是“生死”之类的话题,父亲指导他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然后他又开始读《论语》《孟子》等书,他开启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学习之旅。大学时他选择了哲学系。

大学时的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一切能学到的知识,除了哲学系的选修课,他还选了大量外语系的课程,如俞大缜的“英国文学史”,朱光潜的“英文诗歌”,冯至的德语快班等。因为喜欢胡世华的“数理逻辑和演绎科学方法论”,但他的数学基础不好,于是他选修了微积分和张禾瑞的数论。(这里他依然诚实地写出了自己的考试成绩)

关于他的家风,他有一个遗憾,他的子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国后就没再回来了。而他的孙子和外孙女也成了“美国人”。在第一章的结尾,妻子乐黛云开解了他,“他们是新人类,是世界人,什么地方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他们就在什么地方做出贡献,这也很好”。两人的想法恰好符合了“儒道互补”。因此他们共同度过了五十三年。未来他们还将携手走过余生。

在第二章的开始,汤先生提到大学与妻子相识之初的故事,乐黛云推荐他读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读完后的汤先生突然了解了更真实的生活,同时明白了自己之前内心有的是“小爱”。他有了新的信念,应该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因此他的人生智慧如书名所写,“顺乎自然,热爱生活”。

在第二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现代儒家思想的解释。他认为现代儒家思想依然有用,但并不是像传统儒家那样给自己沉重的使命——治国平天下,最大的用处在于让自己找个安身立命之处。我认为他的想法很有道理,现代社会变化太快了,我们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三章相对枯燥一些,但内容都很通俗易懂。不过因涉及很多经典的解读,因为我对传统经典文化不甚了解,读完后我依然是似懂非懂的状态,因此我打算过段时间再读一遍。

第四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名师是废名,他是一个有真性情的老师。他对汤先生文章的评价很准确。至少本书的文章就让我感觉汤先生在某些文章中的内容是有重复的。而废名有一篇让汤一介先生惦记了很多年的诗。这首诗也戳中了我的心。我打算找出废名的诗集《水边》读一读。

在本书最后的附录一中,我知道了这些文章有少许重复内容的原因了。他们选自汤先生不同时期出版的报社文章和发表的散文合集。这本书可以作为了解汤一介先生的入门书籍。

从故事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家庭该有的样子。从思想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很有启发意义。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家庭的故事,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上世纪的年轻人如何走上了研究哲学的道路,如果你想了解儒道佛的传统思想,一定不要错过这本精彩的散文书。这本书封面好看内容也好看。

最后祝大家阅读愉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