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初的化石猎人读后感1000字

最初的化石猎人读后感1000字

《最初的化石猎人》是一本由[美]阿德里安娜·梅厄著作,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6.00元,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初的化石猎人》读后感(一):《最初的化石猎人:古典神话与史前巨兽》

目录 导言 1 守卫黄金的格里芬 2 地震和大象 3 古代的巨骨发现 4 化石发现的艺术与考古学证据 5 神话、自然哲学和化石 6 半人马之骨 附录 古代文献记录 注释 引用文献 出版后记

《最初的化石猎人》读后感(二):对化石、巨兽与神话的想象

古人是否收集并研究化石呢?生活在“千年前”的人们是如何解读“百万年前”的生物遗骸的?

《最初的化石猎人:古典神话与史前巨兽》这本书就是揭秘古生物化石与神话传说之间的关系。守护黄金的怪兽格里芬 (Griffin),其原型是中亚地区的原角龙。地中海地区神话中的巨人实际上是乳齿象或草原猛犸象。

埃斯库罗斯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写道:他将被“长期困在石块下面,历经漫长岁 月后才能重见天日,被鹰啃食”。这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掩埋和暴露史前巨型生物的画面。

戏剧和史诗中常见的“巨人一神祇之战”,原型可能是剧烈的地质和自然变化。

这本书向我们呈现了晚近才出现的学科—一古代科学史。这门学科将化石、文物、历史、神话结合起来。在阅读过程中,还会学到许多新的概念,例如化石化过程,埋藏学(taphonomy),类人热潮 (hominid fever)。以及历史中蒙尘的一角,古人对古生物化石的记录和研究。

《最初的化石猎人》读后感(三):化石时代的化石猎人…

化石时代的化石猎人… 我们当代科学家对于化石研究十分重视,那么几百年前上千年前的人呢,他们对于化石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态度呢… 书中提供了一种思路,研究远古或者过去人们对于化石研究的方法,从人文风貌与社会习俗等方面入手,从诗歌,神话,传说中寻找其构建起来的体系中化石的影子… 有些神话传说中的生物可能就有古生物的影子,而明显的那个时候的人们应该是见到过类似生物的化石然后经过艺术加工得以成为当今的研究对象… 不同区域的人们对于化石的研究的态度与方式的不同,催生了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不同神话传说造物,比如说有些地区对于生物化石汲取灵感进行创作,有些地区却将其发现作为一个反面灵感去进行规避… 总得来说,正如前言和后记所言,这本书不是第一次出版了,可以一直再版不断修订,很重要的因素应该就是其言之有理自成体系逻辑自洽的特质所致吧,你可以对于作者的研究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但是同样的你也需要拿出相应的证据进行佐证,更加让人在意的是,作者的身份是一位所谓的"民间学者",作为哦民间学者作者却可以接触到这么多第一线研究的资料很多研究途径也是让人佩服,除了其可能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个人的坚持不懈,很多学者对其的态度对于研究的包容的态度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前所述,作者思路清晰,逻辑自洽,视角清奇,个人觉得值得一读,个人评分9.6分,推荐指数五颗星。

《最初的化石猎人》读后感(四):阅读之前建议看一下以下几点能否接受

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些问题:

第一,本书副标题的原名“Dinosauurs,Mammoths and Myth in Greek and Roman Times”,中文翻译则以“古典时代”替代“希腊和罗马时代”,起到了一定的误导作用,一方面,作者选取的时间节点很窄,并未涵盖中古时代,因此文中没有介绍任何思想变迁,写作的格局比想象中小;另一方面,同样因为选取的时间节点是文献资料散逸严重的希腊罗马时代,因而大部分的论述都是建立在二手资料、次要证据之上,作者的大部分结论也是基于猜测、推测,有些说法恐怕也非主流学说,多是提供一种假设、一种视角、一种理论,而非一种研究成果。如此翻译可能会给其他读者造成作者是大框架写作的误解,至少是误导了我。

第二,全书的内容非常散乱,二级标题和三级标题之间划分不明,简单数了一下,第二章(包括插图)“地震和大象”,共五十余页(55~108页),共七个二级标题、八个三级标题;第三章“古代的巨骨发现”,共五十余页(109~167页),共十一个二级标题、十二个三级标题;第四章“化学发现的艺术与考古学证据”,共四十余页(169~206页),共九个二级标题、七个三级标题;从页数和标题数就可以看出此书的零散程度,作者又是如此不加克制地举例,想了解系统知识的读者可以另寻佳作,本书无法提供任何裨益。

第三,本书序言+致谢共25页,注释共70页,插图难以计算,约有20-40页,本书删去了附录一,保留了附录二,附录二约30页内容,即全书真正有效的页数只有250页左右,读者不必为装帧所迷惑,认为其是大部头,应当把它当作科普小书或科普小品文看待。

第四,作者试图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开发考古学的新研究方向,让理科从文科的想象力中汲取灵感,但作者的文笔和逻辑刚好是理科和文科结合失败的典范,至少本书的可读性很一般,理科的人感受不到深度,文科的人感受不到趣味,所谓“失败的化学反应”。

当然,以上几点可能在别的读者眼里不是问题,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已。

《最初的化石猎人》读后感(五):化石与古典神话

大家有没有想过古代那些神话中的巨兽?都出自哪里?像熟知的狮鹫、巨人、人马、独角兽,他们难道都是人们凭空编造出来的吗?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非常有限。没有科学技术和现代生物学的基础,人们往往无法解释许多奇特的现象和未知的生物。因此,神话中的巨兽很可能是人们试图通过想象和传说来解释这些难以理解的现象。

他们可能有着一些现实的参考。古代人类在生活和探险中,或许曾经挖掘过一些巨大而奇异的化石。这些化石可能是已经灭绝的古代动物,如巨型哺乳动物和史前爬行动物。虽然他们常常挖掘到这些东西,但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无法正确识别这些化石,并将其解读成神话中的巨兽。 近现代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生物进化学所奠定的基础,大家都已知道古代的生物到底是什么样的样子,但是古代人常常把这些挖出来的化石进行肆意的拼凑而产生口口相传中的神兽,或是去拼凑那些已有神话中记载的巨兽,而这都会长长的流传于民间,那时,人们对化石的认识完全不同。他们可能会将化石视为神秘的遗物,认为它们是来自神灵或神兽身上的碎片。化石在古代被赋予了神秘而超自然的象征意义,被认为具有威力和神奇的力量。因此,古代人们在发现化石时可能会相信它们是神话中巨兽存在的证据。 例如,古罗马人就通过拼凑化石来模拟出神话中的巨兽。他们将不同的化石骨头拼凑在一起,创造出了所谓的化石巨兽。这种拼凑过程往往是随机和主观的,无法准确揭示古代生物的真实形态。,这种拼凑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古代生物存在的渴望和想象力。 本书是一本考古史加神话学的普及著作,作者是一位古代历史和大众科学的学者。他通过对古代神话和化石的研究,探讨了古代人民在发现化石时如何解读和想象出神话中的巨兽。该书的新版由著名的古生物学家邢立达作序,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科学视角和分析。 由此看出古代神话中的巨兽并非完全凭空编造,而是基于古代人们的观察、想象和解读而来。借助化石的存在,古代人们试图解释未知的生物和神秘的现象,同时也展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神话传说的创造力。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去探讨古代文明的产生,也是一本非常好的普及类的读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