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共情时代》读后感摘抄

《共情时代》读后感摘抄

《共情时代》是一本由[荷]弗朗斯•德瓦尔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02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共情时代》读后感(一):适度的共情是一种合时宜、循时序的善良

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在《生命之歌》一书里曾写道:"命运不愿与人为善,生活变幻无常、残酷无情,自然中没有善良和理智。偶然喜欢捉弄人,但我们人类的内心存在着善良和理智,我们可以比自然和命运强大,即使只是几个几个小时。必要时,我们能够紧密相依,互相理解地看着对方,能够彼此喜欢,互相安慰,共同生活。” 共情(empathy)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 1902-1987)所阐述的概念,即,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荷兰知名心理学家、动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弗朗斯•德瓦尔在《共情时代》一书中写道:“伸出援手是人与生俱来的习性。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对他人感受产生共鸣。” 尽管自私自利是人类恒久不变的天性,但作者认为当我们追根溯源、尝试着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思考时,就不难发现,其实是大部分人性本善的道德感维持着人类文明社会的正常运转。 达尔文认为人类道德感源自动物社会,其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写道:“任何一种具有明显社交天性的动物……一旦其智力水平发展到接近或等同于人类的程度,都毫无疑问地产生道德或道德意识。” 作者在本书中大篇幅地举例灵长类动物的例子,以探究和对比人类道德起源及其演变的相关问题,可能跟其本身是一名灵长类动物学家有关。 无意中种草了作者曾经写过的相关灵长类动物研究著作《黑猩猩的政治 : 猿类社会中的权力与性》、《最后的拥抱 : 动物与人类的情绪》、《灵长目与哲学家 : 道德是怎样演化出来的》。 作者在本书中,强烈地批判了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群体追名逐利的劣根性和唯经济效益至尊的工业社会的冷漠嘴脸,重申动物世界里那些古老生命彼此依赖、互通有无、互帮互助、礼尚往来、和谐共生的群体良善生存理念。 不禁让我反思,我们当下更需要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还是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抑或是构建一个作者所畅想的乌托邦式美丽新世界的悖论呢? 也许当我们大部分普通的人类物种,不再是求生的机器和在泥淖中翻滚的螺丝钉,我们才有可能抛弃以为生存为主旨的竞争性生物法则,拥有含情脉脉的悲天悯人情怀吧~ 适度的共情是一种合时宜、循时序的善良,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同理心,世界将变成更美好的人间! 诚如黑塞所言,“年轻人基于利己主义和独立的感情,一旦愿望不能获得满足就会放弃生命。相反的,如果一个人更多地为他人而不是为自己而生活,那么他就会更满足。”

《共情时代》读后感(二):人类的悲欢虽不相通,我并不觉得他们吵闹

当今社会,我们经常听到(或者被教导)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考虑他人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人类要学会共情,要有同理心,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好的理解对方、彼此包容;往大了说,这是当今社会解决人类诸多困境的重要方案。读了《共情时代》这本书,想必我们会对这番道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该书作者弗朗斯·德瓦尔是荷兰著名的心理学家、动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现担任美国艾默里大学灵长类动物行为学教授。作者独特的专业研究,使得其可以将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联系起来,通过对动物的考察,将结论推演到人类身上。毕竟,人类也不过是拥有高级智慧的动物而已。

有一个很流行的概念,叫做“丛林法则”,也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变形。其根源则是霍布斯的《利维坦》,这部经典著作假设了一个原始自然的丛林,提出了“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但人类只能是尔虞我诈、互相残杀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还可以拥有更好的选择,那就是共情:学会理解、尊重和宽容,携手走向大同社会。

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对黑猩猩行为的考察,证实了人类完全可以步入共情时代,走向更为崇高完善的道德伦理。这本书的目的在于传达这样一个理念——正如作者所说——能够帮助我们完成这项进步的,恰恰是人类的天性本身。诚然,当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评判社会问题,我们往往基于自私人的前提设定;但我们应该明白,人类天性中还有另一类特质将我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就像动物也会调整彼此的步调,协调彼此的行为,人类也完全可以做到对他人的情感感同身受,互相帮助,关怀弱者。

进一步讲,我还是坚信性善论的,这也是我对人类未来充满信心的重要原因。鲁迅先生说,人的悲喜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我并不赞同这句话,人类的悲欢虽不相通,但众生皆苦,我并不觉得他们吵闹。很多时候旁观他人的苦难却又无能为力,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因此,面对不可回避的艰难时刻,我希望我们应保持这样的姿态:我们掉下的不是廉价的眼泪,我们触动的不是健忘的感动,而是以悲悯的态度、平等的精神和直面深渊的勇气,真诚地包容“失败者”的逻辑,深刻体认底层群体的生存困境,并对他们的情感危机发自内心地感同身受。

《共情时代》读后感(三):人真的是自私的吗?

有一些似是而非的鸡汤经常告诉我们“人都是自私的”,但是这这句话却经不起推敲,人真的是自私的吗?人真的可以对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吗?人真的在情感上不会受他人影响吗?真的有纯粹的丝毫不受情感影响理性存在吗?

这本《共情时代》就是著名的生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从生物学的角度对于共情问题给予我们一些重新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天性中同时也有另一些特质,把人和人紧紧的凝聚在一起。我们可以调整彼此的步调,关怀弱者,帮助他人,对他人的情感能够感同身受,这种能力在人类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人类应该相互帮助相互理解,这才是一个真正理性且持久的发展方向。(我始终认为,真正的理性并不是冷漠!)

书中对于镜像意识的讨论非常有趣,我们知道很多科学家都做过动物的实验,来看一看哪些动物可以在镜子中认出自己。而在儿童心理学中,人类婴儿直到18~24个月大才会在镜子中识别出自己,虽然有些人觉得这种镜像测试非常无聊,但是其实这关乎到一个人或一个动物如何看待自己在世界里的角色,是否有自我意识。当然,这里的自我意识是一个比较弱的自我意识模型,它强调的是能不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界限。能从镜子里认出自己的生物,应该也具有比较成熟的共情心,它们应该善于设身处地,也善于提供有效的帮助。人们最早利用海豚验证了这个假说。

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为什么人们平时看到别人笑或打哈欠,很容易下意识地模仿。甚至有些人会不合时宜地大笑,想停也停不住,甚至带来很多糟糕的后果。毫无疑问,笑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甚至猴子之间的笑也会传染。

笑不仅会在同物种中传染,还会跨物种传染,当我们听到黑猩猩嬉笑打闹的声音,也会忍不住笑起来。这表明灵长类动物对他人的感受是很敏感的,笑的感染力只是其中之一。在此基础上怜悯之情和感同身受的体验就自然而然出现了。打哈欠和笑一样也会传染,并且也跨物种传染。在一个讲座上,主讲人的幻灯片上都是打哈欠的马、狮子和猴子,一会儿整个讲堂里哈欠连天。

我们经常说很多社会问题往往都源于不会共情。虽然我们与生俱来有共情的能力,但是这仍然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希望我们都能够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让我们的世界变成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共情时代》读后感(四):夫妻吵架以后,吵赢的一方为什么体验不到获胜的快乐?

回顾过往经历。夫妻吵架以后,吵赢的那一方为什么体验不到获胜的快乐?悲惨的社会新闻出现,可你为什么会为陌生人黯然神伤?观看《死神来了》,为什么你自己也像被钉子扎到一样感觉到不适?

弗朗斯•德瓦尔,一位在动物学领域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在《共情时代》再次展现了他深入浅出的科学解释能力,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他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这本书是对人类共情能力的一次深度探索,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德瓦尔的写作风格一如既往地清晰、生动,他的理论构建在大量的实证研究之上,使得他的观点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他的研究从动物出发,却始终如一地关心人类处境,展现了温柔的一面。

在《共情时代》中,德瓦尔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行了深刻的讽刺。社会达尔文主义,简单来说,是一种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应用于社会和经济领域的观点,认为社会中的“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是自然而然的现象。然而,德瓦尔在书中指出,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性,那就是共情。

年少气盛时,我们常常将主观能动性视作一切。一心认为,只要我够努力够拼命,胜利终将属于我,然时至四十,灰头土脸,再也不敢谈及当年的壮志凌云。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危害在于,它的基本假设是——强势的人们应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权利,而弱势的人们则应该被淘汰或被边缘化。即,你如果不优秀,那你就是垃圾,应该被淘汰。

共情,作为一种能力,使我们能够理解并感受他人的情绪,是我们社会互动的基础。它使我们能够超越自我,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建立更深的社会联系。这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优胜劣汰”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生活困苦,你也会替他感到悲伤。这才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以我们日常生活为例,当我们看到一个老人在公交车上站立时,我们可能会主动让座。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想要在社会竞争中获得优势,而是因为我们能够理解老人的困扰,这就是共情。同样,当我们看到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会主动提供帮助,这也是因为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吵架的双方都不会快乐,这是因为获胜方能感受到败落方的悲苦;为陌生人揪心,是因为我们体会到了他们的不安;看电影的视觉冲击也会让我们如临其境。

显然,这些例子就是最好的反驳。“优胜劣汰”观念并不能完全解释我们的社会行为。相反,我们的行为更多地是由共情驱动的,这是我们作为社会动物的本质特性。德瓦尔的《共情时代》从对动物的研究出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社会增速渐渐放缓的今天,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从物质的膨胀中清醒过来,开始反思过去彼此的冷漠,并愿意为所有人展现自己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在这个强调理性的年代,情感几乎成了弱者的代名词。社会达尔文主义要求驱逐弱者,也就是驱逐情感。但我们要拿起共情的武器,让他们看到这一份原生的力量。

在最后特别要说明一点,书籍的纸张十分柔软亲肤,使阅读成为了一种享受。这种材质较为少见,而湖南科技出版社的出大多有这个特点,不得不令人称奇,不知是不是用了什么特殊纸张。

《共情时代》读后感(五):这个世界是否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

在阅读《共情时代》时,我最想明白:什么是共情?

简单说,应该是,他人的感觉能在我自己的体内产生共鸣,也就是所谓的“感同身受”。复杂一些的答案,共情心可以让我们直接进入另一个“非我的自我”。

作者弗朗斯•德瓦尔用轻松的语言解答“非我的自我”,我总结为:共情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反应。不管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们感受到的相同感情,不用刻意,而是自然而然。

也就是说共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真正的共情,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情绪感染。

《共情时代》的作者用容易阅读和易于理解的角度,讲述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复杂的科普知识。

共情心的原理

共情的能力最初应该起源于对后代的抚养。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受苦受难,大脑会把我们自身经历的记忆唤醒,这种记忆是不经过思考的,自动激活的神经。

我们不自觉和认同感的人产生共鸣,情绪被他们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情绪的感染可以和他人和自身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书中举例了对灵长动物的研究,黑猩猩是聪明的,研究人员对它们的长期观察得出结论:人类不是唯一可以“感同身受”的动物,黑猩猩也有同情心,它们也有我们称之为“人性”的感情。

共情的能力和应用范围

作者用了6章介绍共情的行为和心理,借助了大量对动物的研究,归纳为:小孩,黑猩猩、大象、狗……都具有一样的共情能力。

共情在人性中根深蒂固,在社会中我们往往需要可以压制这种天性,在战场上对敌人毫不留情,也是必须要压抑住共情。

行为之父约翰·华生成功的训练婴儿,让他们对毛绒玩具产生恐惧。通过这个心理实验至少可以证明一点:亲密的人际关系对人类至关重要,共情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是社会生活的需要。

看到《华尔街日报》评论本书说:弗兰斯•德瓦尔在黑猩猩身上看到了我们更好的一面,尤其是我们的共情能力。

德瓦尔博士通过研究收集了充分的证据,证明我们对他人痛苦的理解能力,这是同情和慈善的催化剂,深深植根于我们这个物种的起源中。

弗朗斯•德瓦尔研究共情,想通过《共情时代》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一种理念:

人类天性中同时有另一些特质,将人与人紧紧凝聚在一起。这和其他动物群体中的凝聚力并无二致。动物也会同人一样,调整彼此的步调,协调彼此的行为,关怀弱者,帮助他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