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后的拥抱》读后感摘抄

《最后的拥抱》读后感摘抄

《最后的拥抱》是一本由[美] 弗朗斯·德瓦尔著作,平装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拥抱》读后感(一):我们的情感离动物到底有多远?

当人类

《最后的拥抱》读后感(二):那就跨越山和大海,给自己一个拥抱

《动物世界》里除了有一集一集的自然风光,也有系列片。比如我印象中有一对林雕,他们的生物习性是一年产一次卵,一次一枚,但这一年他们想一年养育成功两只幼鸟。

为了不让先出生的争夺还在壳中的雏鸟的食物,成年林雕将还不具备捕食能力的“长子”驱逐出了窝,但他们也没能如愿将后出生的两只养大--出生在旱季的雏鸟需要食物,林雕夫妇不得不都出门捕猎,幼鸟因为长期的暴晒夭折,长子也因无法抵御天敌失去了生命。

如果不是看动物纪录片,很多人都会以为动物只具备本能,而没有情绪。这显然是先入为主的判断。在《最后的拥抱》里纳蒂亚假装向她收养的猩猩乔尼求助,后者迅速从房间内的其他地方赶到纳蒂亚身边--这些地方纳蒂亚平时求乔尼它都不会下来,但是听到她的哭泣却可以第一时间赶来帮助她,安慰她。

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人类身上吗?当然。心理学家要求家庭成员装作痛苦的样子,相机记录下孩子表情焦虑地走向大人,并作出拥抱,安抚的动作。作出这样动作的竟然有不到两岁的孩子。这很难说是家庭教育的原因,更多地源于本能。

和动物打交道,研究动物行为,也是审视我们自身行为的一种方式。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不会知道,在人类眼中严谨的动物研究测试在动物的眼中是有趣的游戏,做完还有可口的奖励;恒河猴宝宝因为不小心掉在族群中年长且富有权威的母猴身上被咬而发出尖叫,其他的猴宝宝会把它围起来也发出尖叫--这对于安慰好像于事无补,但是却能让被咬的宝宝感受到同伴也是在经历痛苦的。

共情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需要认识这一点;许多情绪也并非人类独有,也需要牢记。

当一位动物学家和自己研究多年的猩猩发生拥抱,会是怎样的体验?

记者会连篇累牍得报道这“感人的一刻”,但对于当事双方而言,这是一次不普通却又普通的相见:因为信任,我不会攻击你;因为信任,我愿意冒风险走进你的领地。

这份情感让人动容。坦白说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让人感动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所以去看吧,去感动吧,去寻找生命中容易忽视的美好。

《最后的拥抱》读后感(三):情绪让世界丰富多彩

《白蛇传》里,小青曾用手摸着白素贞脸上的眼泪,并放进嘴里尝了一下,说:眼泪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没有眼泪?白素贞说:因为你还没修行成人。 人,或者说恒温动物,能因悲伤而流泪,能因欣喜而大笑,这就是情绪的力量。 在短视频盛行的现代社会,情绪的影响尤为凸显。比如说我吧,刷短视频时往往会在萌宠内容里多留一会儿,视频里的嗷呜欢叫毛孩子,会唤醒我欢娱的情绪,让我的心情舒缓下来。

之前单单是知道到情绪的影响,直到读到这本书《最后的拥抱——动物与人类的情绪》,我才开始留意,情绪在个体和社会活动中的力量。比如说新东方的“东方甄选”,每一次卖货都是一次情绪力量的展示,并没过多介绍货品本身,但却让货品成为了买卖双方情绪的交汇点,情绪力量让我们下单买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艾莫里大学名誉退休教授弗朗斯·德瓦尔,他身研究领长类动物行为学,并且担任过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他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观察动物行为、推测动物情绪、预判动物行为这件事上,从情绪层面证明了人类和动物本质上是相同的。

作者着重研究灵长类动物。他认为相比人类社会,虽然黑猩猩不会说话,他需要通过细致观察和研究数据来推测、预判它们的行为,但至少它们不会用语言来误导研究过程,情绪更加纯粹,易于解读。 作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黑猩猩的研究过程。比如有冲突时,它们因恐惧情绪地喊叫、向对手扔石块,或生气的情绪而怒目圆瞪、靠近对手。眼看可能有场恶战,它们还会“摇人”,喊雄性猩猩朋友帮忙,颇有一些街头小混混打架的场景。如果矛盾进一步激化,冲锋献阵的雄性猩猩们斗志情绪被激发,毛发竖起,让自己看起来比平时大了一倍,以起到震慑对手的作用。但真到打起来时,一方可能会考虑各种社会因素,突然“认怂”,用猩猩求和的方式——舔对方屁股示好,双方很快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这些记录让我们看到,黑猩猩的社交情绪与人类社会非常类似,而且更加直接。 在作者看来,情绪很重要,假如没有情绪,我们就如同工业生产的机器人,一切按规则来,世界也不会有多样性的存在。情绪很特别,它虚无缥缈,但又真实存在;它无法名状,却在人们做决策时,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情绪很迷人,他是我们生活中最出彩的部分,为世间万物赋予了意义。

《最后的拥抱》读后感(四):人类和动物本质上是相通的

1842年,伦敦动物园向当时权利最大的人——维多利亚女王开放了动物园。刚开始一切都很顺利,可是当维多利亚女王看到一只叫珍妮的红毛猩猩时,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这只红毛猩猩长得太像人类了,她穿着人类的衣服,用两只脚走路,维多利亚女王忍不住惊叹:“这太可怕、太痛心、太令人难以接受啦!”

当时人类对动物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远不如现在,一个动物怎么可能长得这么像人类呢?

随着越来越多关于动物的生活和行为观察结果出现,人们发现了更多猿类与人类的相似之处。

曾经很多动物学家感叹过:如果它们是动物,那我们是什么?

在《最后的拥抱》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除了外形之外,动物的情绪和人类也有很多共通之处,没有一种情绪是人类所特有的。

这本书的作者弗朗斯·德瓦尔是埃默里大学灵长类动物行为学名誉退休教授,曾在耶基斯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工作多年,对灵长类动物有较深刻的观察和研究。他曾被《发现》杂志评价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头脑之一。

《最后的拥抱》这本书通过猿类首领“大妈妈”在生命最后时段的告别,来探索在动物身上出现的爱、恨、恐惧、同理心、权利争夺等情绪,并通过很多灵长类动物行为案例,向大家展示动物和人类的情绪相通之处。

举个例子,人类是有同理心的,同理心让我们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亲密关系。

1964年的一天,美国领导人林登·约翰逊在白宫的草坪上,当着很多媒体记者的面,用双手揪起了一只比格犬的耳朵,把狗的身体拉直。

当时狗痛苦地尖叫着,周围的记者拍下了这一幕。这件事情也让约翰逊惹上了大麻烦。

民众愤怒的邮件如雪花般飘至白宫,这些邮件甚至比整个越南战争收到的都多。

后来约翰逊不得不公开道歉,以减少这件事情的负面影响。

这件事情之所以会触动公众的内心,就是因为大家看到了狗狗被伤害的画面,视觉效果让大家产生了同理心。

人有同理心,那么动物也有同理心吗?答案是肯定的。灵长类研究所曾观察到这样的场景:

一只叫梅的黑猩猩正在一群兴奋的同类簇拥下进行分娩。

梅上半身直立,双腿分开,将一只手放在两腿之间,以便在婴儿出来的时候能接住它。

它的好朋友亚特兰大是一位年纪稍长的女性,当梅生产时,亚特兰大摆出与梅一样的姿势,把双手放在两腿之间。

当时亚特兰大并没有怀孕,她这样做就像是在说:“加油,这是你应该做的。”

亚特兰大用这种模仿的姿势向梅传递着自己的关心。

除了同理心之外,还有微笑、争斗,同理心等很多情绪,在灵长类动物的生活中都可以看到。

人类常常被身边的动物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智慧所感动,多了解一些动物的行为和情绪,也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人类自己的行为模式。

《最后的拥抱》读后感(五):动物其实和人一样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

我们一直都知道在这个地球大家园中除了人类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但是我们真的了解这些动物吗?这本书就能够带我们了解动物不为人知的一面。

本书作者弗朗斯•德瓦尔,现为美国埃默里大学灵长类动物行为学教授、耶基斯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现存演化联系中心主任,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特聘教授。从1993年开始,陆续入选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7年还曾当选过《时代》周刊评选的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所以内容大可放心。

而本书则以作者的研究经历和亲身经验告诉我们动物也和人一样拥有多种多样的情绪,它们也有爱、恨、恐惧、羞愧、内疚、快乐、厌恶,它们甚至还拥有同理心。它们许多的行为都和人的行为一模一样,在文中出现最多研究对象就是猩猩。我们都知道猩猩非常的聪明,而且和人类的基因是比较相似的。在猩猩的社会中居然也存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的政治、谋杀以及冲突,作者举出的例子中动物园中的猩猩会合谋将老族长猩猩一起杀死。当当猩猩发生冲突时族群中将会出现一个“和事佬”,将猩猩之间的关系又重归于好。当族群中的猩猩去世时,它们也会非常的伤心,它们也知道去世的猩猩已经永远无法在于它们交流玩耍了。

我们应该摆脱歧视动物思想,不能就觉得自己身边的猫和狗之类的就比其他动物更好,其实所有动物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书中举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就是关于老鼠的,老鼠可谓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讨厌的动物。但是在研究中当一只老鼠在面对非常美味的食物与受困的同类时,每一只进行实验的老鼠都会选择去往同类的那个方向,而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样去吃食物。这个结果真的挺令人震惊的。

还有把两只猴子关进不同笼子同时丢进50个石子,当猴子将石子递出来时相应的会给食物,但是两只猴子给的食物不一样,有一只所给的食物比另一只给的要好,结果发现所给食物不怎么好的那一只猴子居然会发脾气进行罢工甚至乱扔石子,这其实表面猴子它也是知道公平与不公平的,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

书中除了告诉我们动物不为人知的心事之外,还探讨了以往的各种哲学理论都忽视了动物的存在,因为那些哲学家们认为人类是唯一,动物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但现在的哲学家已经摒弃了那些陈旧的思想,已经将动物也融入哲学讨论的范畴之中了,新的时代我们已经不能够忽略动物的存在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