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孤独之书》读后感100字

《孤独之书》读后感100字

《孤独之书》是一本由冰千里著作,华龄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23-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之书》读后感(一):活在这世界上,你孤独吗?让《孤独之书》来帮你!!!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孤独,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浓或淡。孤独是每个人的标配,它如影随形却又时隐时现。人多时候它悄无声息的走开,但是人少的时候它又悄无声息的回来。有人孤独但顽强,有人孤独又软弱,有人孤独却快乐,有人孤独还痛苦……

仔细思索一下:“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孤独吗?”

最近有幸读到《孤独之书》,它的作者是冰千里。他是资深心理咨询师,作家,著有《解锁亲密关系》、《亲密而独立》等多部作品,心理咨询个案量超过8000小时。研究亲密关系、内在小孩、孤独感。感谢他给我们带来如此好的著作,帮助我们认识孤独,面对孤独,接受孤独。

孤独之书,解读孤独

《孤独之书》从三个方面让我们认识孤独,首先,孤独源自于各种各样的关系当中。作者重点挑出了“亲密关系里的孤独”、“性的孤独”、“婚礼里的孤独”、“孤独与爱情”这四块帮助我们梳理孤独。

亲密关系里的孤独,着重于从家庭关系中入手。有些孤独不得不存在,正如留守儿童的孤独,尤其是孑然一身无依无靠的孤独。他不得不去坚强,不得不去勇敢,不得不去面对,到最后除了自己还是自己。同时也会有因为有所期待带来的孤独,期待带来希望,希望一旦破灭,立马转化成为令人心碎的孤独。爱情、婚姻看似两个人的灵魂契合,但是孤独同样伴随他们左右。有人会因为孤独产生依赖,有人会因为孤独产生控制,有人会因为孤独产生愤恨……这一切作者在书中为了最好的诠释和解读,让我们认识了孤独。

其次,作者从心灵层面告诉我们如何去面对孤独。这一块包含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辅导我们面对心灵成长中的孤独,另一部分则是告诉我们是如何面对丧失带来的孤独。能够坦然面对孤独,需要我们有强大的心灵来对抗孤独,而强大的心灵必然来自于心灵的不断成长。这个过程中人格需要被不断完善,完善过程必然伴随人格革命。它让人格成长成熟完善,从而让心灵得到成长。然后丧失指的是那些生命中重要之人的离去,它也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孤独。我们需要学着去理解,去接受,去放下,然后和这种孤独和解。

最后是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是终极孤独。它剖析了作者对于“活着和死亡”的思考、同时帮助我们建立自己人生的意义感。活着,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在那里;人终究会有一死,是不是就该放弃,然后随波逐流?马斯洛需求层次帮助我们更好的解答,实现自我超越或许就是最大的意义。

书中金句分享:

心酸的背后才是真相,倘若一直活在某种虚假美好之中,孤独感就一直如影随形,关系就只是展示给世人看的面具。

人在艰难的时候,往往分不清依赖与爱的区别。

你我终将孤独,无论离开一段关系,还是丧失一段关系,这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

信仰给了我们存在的意义,即使我们知道这也毫无意义。

《孤独之书》读后感(二):孤独是人生常态,享受孤独从爱自己开始

生而为人,便是孤独的存在。 孤独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感受。 孤独的模样千奇百怪,孤独的人也不尽相同,无论身处何地,或是在哪个年龄,都各自有各自的孤独,因为心灵的感知只能是自己才能真正的感受到。 明明身处热闹之中,心却隔离热闹之外,孤独的感觉侵染周身,那感觉也许只有自己能知道。 孤独不等同于寂寞。寂寞可以向外寻求帮助,然而孤独却是一个人自我内心地狂欢。 冰千里在他的《孤独之书》中写道,孤独存在于各种关系中。而人们为什么不想让自己处在孤独中,是因为恐惧。恐惧离开关系将不复存在,恐惧无人可依。

人是群居动物,总是想着抱团取暖,然而各种关系也会导致更大的孤独感。 人是独立的个体,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和看法。人的思想是一个很复杂的构造,心里想的什么需要说出来,只靠别人猜测很难被发觉。 这本《孤独之书》一共分为两大部分,七个章节,分别从亲密关系的孤独、性的孤独、婚姻中的孤独、孤独与爱情、心灵成长的孤独、丧失与孤独、终 极孤独,七个方面讲解。 作者用及其质朴的语言,让我们一看就懂,明白孤独本身就是一种正常的存在,不用惧怕更不用逃避,直面内心深处的孤独,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冰千里是一位常年与孤独为伴的资深心理师,每周20+个生命的遇见、对孤独的独 家深度探寻如花瓣般拆解给你看的七种心灵孤独。 在任何关系中我们都是孤独的存在。

婚姻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婚姻的束缚,婚姻是因爱才有的产物,爱情里的甜蜜与美好可以让两个人走进婚姻的殿堂。却不一定会让彼此的心不再孤独。 婚姻的本质是为了不再孤独,却也是创造了孤独的机会,悖论的是“我们用抵御孤独的方式孤独着”。 书中说:人们选择婚姻的开始都是相似的,为了繁衍后代、为了爱情、为了彼此照料、为了人生变得更加完整……但是没有一条理由是为了孤独。 可在婚姻里,孤独却是真实存在的。 为什么婚姻会成为孤独的载体? 因为婚姻的本质就是契约。那本小小红色的结婚证,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在婚姻法里有太多保护婚姻的条例,譬如,有关于财产的条例,相互扶养的条例、养育子女的条例、还有各种原因导致离婚的条例。 无一不是上纲上线地把婚姻禁锢在了条条框框里。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婚姻中不存在一方单独幸福的可能,必须共赢,否则就会共输,这就是婚姻游戏铁的法则。

学会独处,享受内心深处的孤独,何尝不是最好的办法,有句话这样说:“哪有什么感同身受,不过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罢了”。

《孤独之书》读后感(三):《孤独之书》:解锁亲密关系里的孤独

你孤独过吗? 你知道自己的孤独是几级吗? 网上有人把孤独分为十个等级。 一级:一个人逛超市。 二级:一个人去餐厅。 三级:一个人去咖啡厅。 四级:一个人去看电影。 五级:一个人去吃火锅。 六级:一个人去看海。 七级:一个人去游乐场。 八级:一个人旅行。 九级:一个人搬家。 十级:一个人去做手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去餐厅,一个人去看电影……这样的生活或许有些冷清,但与其说是孤独,不如说是孤单或者寂寞。 一个人会孤单,两个人在一起就不孤独了吗? 关于什么时候最孤独的问题,网上有个高赞回答:和一个让你感到孤独的人在一起,才是真的孤独。 你想去看电影,他说没必要浪费钱,在手机上看也一样;你说去健身,他说神经病才去健身房,花钱买累受;你精心准备了一顿晚餐,他说还不如去饭馆,好吃又省事…… 明明你跟他在同一个屋檐下,你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育娃,你却感到了无尽的孤独。 这种关系达不到期待的亲密状态的孤独,冰千里称之为“关系里的孤独”。 冰千里是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一位作家,著有《解锁亲密关系》、《亲密而独立》等多部作品。他对亲密关系、内在小孩、孤独感的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把“孤独”写进《孤独之书》,在这本书中,冰千里将孤独分为三种:“关系里的孤独”、“心灵的孤独”和“终极孤独”。

其中,“关系里的孤独”是世俗中的大部分人都会经历到的。 那些“求而不得”“放而不下”“爱而别离”“无人懂得”的痛苦,该如何面对,如何疗愈,如何通过孤独更理解亲密关系,你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 01 因为期待,所以孤独 人为什么会孤独呢? 一个人的生活看似自由,时间久了,免不了会觉得寂寞孤单。 大部分人从骨子里还是害怕孤单的,于是你渴望进入一段关系:恋人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等。 原以为有了关系,便不会孤独,但事与愿违,你依然感觉到孤独充斥着你的内心。 为什么还是会孤独?冰千里在《孤独之书》中指出:因为怀有期待。 你期待对方懂你,懂你内心所想,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 虽然你们“有关系”,却“无亲密”,“当关系不亲密的时候,孤独感就产生了。” 电影《无问西东》中的刘淑芬在婚姻中就无比孤独。 结婚后,刘淑芬和丈夫许伯常的物品一直是分开使用的。刘淑芬用过的水杯、碗筷等物品,许伯常坚决不碰。刘淑芬想要通过打骂引起许伯常的注意,但对方根本不接招,对她实行冷暴力。 刘淑芬说:“外人只看我怎么打你骂你,可他们不知道你是怎么打的我。你是用你的态度打的我,你让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她期待着对方有所回应,不惜打他骂他,但他始终无动于衷,两个人就这样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关于“亲密关系里的孤独”,冰千里是这样定义的:“亲密关系里的孤独”就是对未知的、失去的,或求而不得之爱所怀有的痛苦期待。 婚姻里的刘淑芬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对“求而不得”之爱怀有期待。最后,绝望的刘淑芬跳井而亡,她的孤独,再也不需要谁能懂了。 02 有效沟通,你我共赢 在亲密关系里,怀有期待是人之常情。 然而同样是亲密关系,同样是怀有期待,为什么婚姻关系比恋爱关系中的人更容易孤独呢?那是因为婚姻有“确定感”,而“爱情之所以美丽,恰恰是由于’不确定感’”。 在爱情里,你们不知道明天会不会在一起,你不确定他会不会送你礼物,不敢保证明天和意外那一个先到来…… 于是,为了将爱情中的“不确定性”变得确定,你们会努力向对方展示自己的魅力,会想尽办法得到对方的关注与认可。 婚姻不同,一旦有了小红本本,大家似乎默认了那是一把无钥匙的铁锁

《孤独之书》读后感(四):《孤独之书》|婚姻中的孤独者

人到中年人生已过半,你有没有时常常感到了孤独的呢? 最近阅读了一本《孤独之书》的书,发现原来我们都是孤独者。 本书作者冰千里是资深心理咨询师、作家,著有《解锁亲密关系》《亲密而独立》等多部作品,心理咨询个案量超过8000小时。 主要研究亲密关系、内在小孩、孤独感。凭借犀利深刻的洞察和饱含情感的文笔,受到数百万读者的喜爱。 这本书总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让读者了解在关系当中,孤独的真相;第二部分是让读者在心灵的历程中,笃定地亨有孤独。 人生漫漫,或许谁都想找到一个自己爱,并且爱自己的人。可事实上,无论你如何坚持的去面对生活,感觉都摆脱不了内心的孤独感。 书中说:关系中的孤独的本质,就是一切的繁华美好,一切的关系尚在,但在内心深处却都与你无关。 可能你会有所期待,从期待当中与其产生了某种关系,从而使关系变得亲密了起来。可就是这样的一种期待,也导致了我们对其产生了失望与误解。 所以我们从来都孤独的,孤独并未从我们的内心里彻底的离开。如果你正在经历事业的重创、感情背叛、人生的转折,可以看一看这本书。 01、婚姻中的状态 作者在书中写到:婚姻最无奈的孤独感在于:我们天天在说话,却从未有过交集。 这句话,我深感认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夫妻,在明面上他们继续在一起生活,所说的话,也环绕着彼此这个家。 为了生活,他们总是早出晚归的忙碌着,为了孩子,他们总是在忙里忙外的操劳着,可轮到了自己呢?几时有没有感受过另一半给予自己一点点温存呢? 书中说:语言的意义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分享自我的感受;第二表达一种需求。 如果两个人在相处的过程中,得不到对方的正向的回馈,满足不了这个需求,我们就感受不到对方给予自己的爱意。 所以虽然我们在明面上是在一起,可是实际上心里已经千疮百孔了。 02、婚姻中的沟通技巧 如果你正处在以上类似的情况,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作者在书中给我们几个建议: 1、让对方把话说完 2、不去评判对方 3、在没有矛盾时交流 4、学会道歉与原谅 不得不承认,在我们极力想要表达自己的需求的时候,我们是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同的。 所以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在倾听同时,也能给予自己一些更深层次的理解。 作者认为,能够打破僵局的人,并不代表他是认怂了,无能了。 当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时,以退为进或许才是最好缓和关系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学会道歉才是人格成熟的标志之一。 03、消极依赖的人的典型特点 作者认为,消极依赖的人特别在意伴侣的看法,在意伴侣的情感寄托。 他们过分在意伴侣能为自己做些什么,而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多少。 他们会很在乎对方对自己的细节,一旦不顺心,就会怀疑对方是不是变心了? 这种完全依赖于自己的感受和伴侣相处的人,毋庸置疑他们内心是自卑、消极、且敏感的。 他们时时刻刻都需要从对方的关注中,寻找到被爱的痕迹。他们有着早年缺爱的经历,在他们的人生中,没有得到过足够的关注与尊重。 所以在他们的婚姻关系中,在很多时候是孤独无助,而且认为自己不配得到被爱的。这反而让伴侣感到很苦恼,从而导致了对方想要逃避,或者结束这段亲密关系。 所以他们的内心是孤独的,即便一时感受到对方给予的爱,也是一时的感受而已。

写在最后 阅读完这本书,感受到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很深入人心。也许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得不承认,我们都是这人世间的孤独者,我们避无可避。

《孤独之书》读后感(五):人生而孤独,但你可以选择自己定义

第一次试图理解孤独的含义还是在小学的时候。阿桑的《叶子》里面的歌词,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现在想来我们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去逃避孤独而已。 小时候父母往往只教会我们怎么样叫做坚强,怎么样叫做懂事,却没说过它们的背后是说不完的孤独。

看这本书的时候,不禁想起十六岁时一个人去异国他乡求学的时候,到达的第一天,人生地不熟,整整一星期没有电话卡,只能用蹩脚的英语尝试和寄宿家庭进行沟通,那一刻感受到了真实的孤独感,无人可靠。 作为同年龄段里面比较钝感的孩子,那一刻席卷而来的孤独感吞噬了之前的无数个日夜,想起爸妈吵架时无助的自己,想起小学就被送去外地住校的自己,想起初中不被父母理解的自己,再也无法很好地自洽。 笔者其实通过看似聊故事聊案例的不经意的笔触,却告诉了我们很多面对各式各样的孤独该如何学会释怀自洽,例如我曾经也尝试过的养育内在小孩的疗法,整个过程很丢人的嚎啕大哭。我试着找到躲在衣柜里的小小自己,告诉她没关系,我们不只是因为有用才被人喜欢的。

前段时间还有一部很火的综艺,《再见爱人2》,里面最让人崩溃的就是张婉婷和宋宁峰这一对吧,他们的性格就和相互控制这个章节里的模型正好对应上。 张婉婷作为捆绑式的控制者,背后隐藏着的是失去控制后的恐惧和孤独,而宋宁峰则可被称为“袖手旁观的控制者”,看似弱势的受害者,优先站到了道德制高点,利用自己的不作为温水煮青蛙式的折磨对方。他们缺乏的是真正的沟通,互相平等倾听对方的需要。 经过了儿时的孤独感,长大后婚姻里的孤独感,最让人难以接受的还是身边的人慢慢离开背后无人的孤独感。当外公和外婆离开后的第一个冬天我并不感到孤独,可当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到处散发着玉兰花的香味。但在也没有人会打电话和你说,“囡囡,今年的玉兰花开的很好,我挑了最好的几朵穿了个绳,你带脖子上可香了。” 人啊,生而孤独,即使在各种亲密关系里,也无法避开它。但我相信如果当你自己可以理解它,主动地接受它,生活可能会变得不一样。我们会因此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更在意自己和他人内心的感受,就像痛觉一样,虽然他给我们带来的是疼痛,但它也同样教会了我们躲避危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