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桃花与蟹读后感摘抄

桃花与蟹读后感摘抄

《桃花与蟹》是一本由晏藜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桃花与蟹》读后感(一):宁可为野马,不可为疲驴

在快捷的现代社会中奔波的人们确乎时时感同身受着各种焦虑和疲惫,每周第一天上班都疲惫的要死,就属于拿鞭子都不愿意动的驴…又颓又废… 前几天,单位的海棠花开了,好多路人拿手机在墙外拍摄,我从树下经过,微风吹过,花落缤纷,脑海中跳出“著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的诗句。那么好的阳光,那么好的花朵,疲惫一扫而光,心情也轻松许多,回家读《桃花与蟹》这本风物小书,感觉格外应景。 北方的春天来得晚,惊蛰过后,还是料峭春寒,草色遥看近却无,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半推半就。春分一过,面纱一下子撕掉了,春天热热闹闹涌到了眼前,乱花迫不及待的迷人眼,绿色在半天空铺陈开来,不管是鹅黄的雄柳,还是柔荑花序的雌柳,轻摆腰肢展现自己的妩媚。 无奈北方的风,如同人一样,一向粗狂,不懂他们心中的柔情,卷着沙尘,呼呼吹过,咋咋作响,留下柳树们风中凌乱,手忙脚乱地整理发型。 榆树顶着一串串嫩绿的榆钱,像一簇簇霜凌冰挂,现在少见人吃榆钱饭了,倒是流行呼朋唤友到野外挖荠菜包饺子。 我们常说,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相较于慢慢悠悠认真写作树、花、蟹的季羡林、老舍、梁实秋那一代人,眼看我们这一代对切肤的四季风物以及人间烟火气关注越来越少,这便是《桃花与蟹》作者讲的逐渐消磨殆尽的世间之眼量吧……忙起来时总是疲于奔命,却忘记了为什么而忙。 想当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跑,饿了吃点草,累了随地躺。

《桃花与蟹》读后感(二):岁月流转中的生活之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农耕文明演化的过程中,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结合中原地区的物候现象,总结出来生活、生产经验,它不仅仅有着实用性,也有着独特的生活情趣和生活美感。 这本《桃花与蟹》是一本将中国二十节气中的物候变化和作者自己的生活感受相结合的散文集,作者从女性细腻温婉的角度来书写自己的生活,读起来让人有种在炎热的夏季饮冰止渴的感觉。 春天的雨水与花朵最是抚慰人心,从风物上看,江南似乎在春天的繁杂上要更胜于北方,白乐天有诗云:“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可是北方的春天有着更多的浑厚感,在雨天中听着雨水滴露屋檐的声音,就像在听舒缓的《春之声圆舞曲》,春雨是细小的也是可以滋养万物的,春天的六个天气都有着和孕育生长相关联的物候现象,在到达春分时节,雷雨的发生给春天就像是春天凯旋的长号。 夏天的除了湿热除外,给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领略万物繁盛之美,和本书的作者一样,有许多作家都喜欢夏天的虫鸣或者蛙鸣,国民作家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中就提到了夏天的乐趣之一就是捉虫子来玩。同样的夏天也是百鸟齐鸣的时节,各种各样的鸟鸣声将装扮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在一年之中白昼最长的节气中,水满成为一种特有的物候。随着大小暑的结束,秋天也就到来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作者和我一样非常喜欢这首王维的诗,无可否认,作者是王维的超级粉丝,因为家住西安的缘故,她常常去王维的辋川别墅原址去探望,王维的诗歌清晰淡雅和秋色是非常契合的,因为大自然将夏天那种繁复的色彩收敛成为而来白、红、黄这样的主色调,在寒露节气的物候中,菊花都是要残破的,可见秋天不仅仅是所谓收获的季节,也是万物凋零萧瑟的季节。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雪是冬天永远的主题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都是有关冬天的节气,作者在这里特别提到了柿子,的确在冬天的满目荒凉之中,挂在光秃秃的树杈上的红红的柿子,非常醒目也非常诱人,那酸涩的柿子经过严寒的考验,就变的甜美爽口了。

《桃花与蟹》读后感(三):太卷了吧!如此走过人间四季,浪漫至极!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张艺谋用一场独有的浪漫盛宴,将倒计时与二十四节气的独特韵味完美的结合了起来。 “每一帧都是壁纸!” “从第一秒起,就有中国文化的底蕴” “国家级审美,世界级享受” 而当四季风物遇到传统生活和节令又回碰撞出什么样的奇妙化学反应呢?答案或许就在《桃花与蟹》这本书中,一中延续千年的审美经验的传承。书中青(春)、朱(夏)、白(秋)、玄(冬)四章将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倾泻而出,让人不仅感叹生活中那些最寻常不过但经常被忽视的那份美!

在#青春中有一篇是描写渔客的,与寻常我们印象中描写渔客的那种全景倒叙述的方式不同,作者把自己的所见心得铺陈开来,而后以一个小的切入点以小见大将瀛湖的别致风景一一凸显出来,打鱼的老翁,两岸连接不断的青山,放眼望去的油菜花田,碧水盈盈的湖以及让人疯狂流口水的农家乐。

一幅幅小景让人不由得慢了下来,想尝一尝老翁10元吊起来的鱼,想看一看农家乐带来的炊烟,想感受一下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

在#白秋章节中有一篇写到夜未央,原本以为是寻常的情感分享,而作者伏笔一转,从一场电影转折到了自己和丈夫的婚姻又写到了《长恨歌》以及《汉宫秋》两个古籍背后的故事。

每一个人都期待夜未央,期待时间能被均分成N多个时间快,期待能无限次充值,而这些都是一瞬间难以实现的。作者向启示我们的是珍视身边那些再寻常不过的风景,或许是一个人深夜读书打开窗吹来的阵阵微风,或许是一个人独处时读到了一句感人肺腑的故事。 综合来讲,每一个篇章都独立成章节,有很强的可读性,方便读者随时进入。书籍开篇收录的二十四节气的古诗词配以详细的风雅画面,带领读者在桃花与蟹一本书里感受四季,感受独有的中国式浪漫!

《桃花与蟹》读后感(四):从春日读到冬天的一本书 | 超治愈的四季风物书

文 | 梦晴空微蓝

《桃花与蟹》,多么美的书名,多么美的意象。

桃花是春天的风物,蟹是秋天的风物。

春秋向来是最容易牵动人情感的季节,一个生机盎然,代表新生,一个是秋风萧瑟,代表凋零。

读《桃花与蟹》,透过作者的眼睛,看这人间风物,可以经历一段有些孤独,又有些美好的时光。

轻声念出“青春”“朱夏”“白秋”和“玄冬”这四个词,仿佛穿梭于时光的罅隙中,回到从前车马慢的岁月中。

作者晏藜的老师龚静在序言中写道:

“作为写作人,深知认真写作之不易,很多精心的表达,文字里的款曲,未必就一定为人所了然。而一本书一旦完成,其实也有着自己的命运,有缘遇见的人各有各的读后感。”

作为一名写作者,我亦有同感。在他人眼中,写作对于写作者本身而言可能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实际上,对于写作者自身而言,每一句话都是需要细心雕琢的。

这世界上没有一条路是好走的,你可能觉得别人走的是康端大道,但在对方眼里,他所走的很可能是一条崎岖的道路。

但值得庆幸的是,不管道路有多崎岖,过程有多艰难,只要自己笔下的文字能被他人看见,能被别人喜欢,能带给他人力量,一切就都是值得的。

很开心能在春日里遇见《桃花与蟹》这本书,让我拥有了一本可以从“青春”读到“朱夏”,从“朱夏”读到“白秋”,从“白秋”读到“玄冬”的风物书。

它让我觉得,原来,无论什么年纪,无论身处何处,只要我愿意,生活就可以是轻盈的。

《桃花与蟹》读后感(五):四季给与我们人生处处好风景

很少能从文字里感受到山风轻拂,微雨绵绵,苍野芒芒的自然气息,而晏藜的文字里却有种沉浸于自然中的舒然恬淡和闲雅空灵,是在某个阳光西斜的午后或坐在书桌前听着窗外小雨淅沥的呢喃,开始阅读后不忍合上的四季之书。四季无声却有形,它随着时间往前奔,同这人世间的万物万灵相遇,看其破土发芽,茁壮成长,绚烂繁华,最终回归到平静。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小时候背的最熟练的就是这两句,随着忙于外地求学对于节气相关的活动参与的不多,如今生活在节奏快速的城市中,除了工作、周末、几个重要的节日,只从家长的口中得知和田地小院相关的节气信息。

晏藜的《桃花与蟹》不止让我们重新拾回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月令的知识,将古代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相关的诗、词、画等与所见所思所感结合起来,呈现出古今连接对话的美妙画卷,在回望古人四季生活的点滴时,也平息了我们心中世俗的燥郁和焦虑,可以静下来思考——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对生活的认识,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呢?多去亲近自然,领略天地苍茫的广阔与壮美,应该能将钻在固执中的我们抽离,重塑心胸宽广的自己。 二十四节气中的七十二侯月令,每一侯都勾勒出了节气变化的脉络,比如雨水后的三候:“一侯獭祭鱼,二侯鸿雁来,三侯草木萌动。”接着便有诗圣杜甫的《春夜喜雨》来和,是古色古香时代最动人的浪漫。

杏花桃花海棠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荷花陪伴似火烈日,伞、扇子、席子、酒、蟹,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等,不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和自然四季的轮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数千年间早已有了无法割断的牵绊与纠缠,所以拥抱、感怀自然,也是爱护自己的生活,更要去发现其中的趣味,像冬至时提到的九九消寒图,九个九画的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日一笔,待全数写完那日就是春回大地的时刻,在期盼、等待的时光里不至于枯燥,也有一种向前向美好未来的奔头,天光不负有心人! 春夏多俏丽妩媚,秋冬多萧杀肃寒,多人有多种解读法,或积极或消极,有人自身凄苦所以触景生悲,有人不论季节如何轮替看待变化的目光都是那般温暖美丽,我总相信家人的呵护和细微之处的举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能发现万般景物之美的,想必对身边的人也是宽厚包容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