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绘画反对图像的读后感大全

绘画反对图像的读后感大全

《绘画反对图像》是一本由汪民安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绘画反对图像》读后感(一):武汉 三联书店 汪民安读者见面会

汪民安老师签名

汪老师很亲切,聊了个人研究福柯的起源

在武汉读书期间,从华师往武理去见友人,校门口的地摊上偶然看见一本黑皮书,和其它花花绿绿封皮的书很不一样,封面写着两个字:性史。

误以为是性知识科普书籍,花了五毛钱买下,回去一读发现压根读不懂,但是就从这本书知道了福柯这个人。

签名的时候和汪老师说我是华科社会学的本科生,读了他的《现代性》很喜欢。他就接着说,他写这本书刚好是女儿出生那一年,2004年,我接话说我也是04年生的,周围的编辑都笑起来说那我真应该看这本书。汪老师接着说,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是在小家里勉强收拾出一个空地堆满参考书来写作,闷在屋子里面一直写。

很高兴听到汪老师提起窦唯,提起90年代的摇滚乐队。

在江汉路开始读这本《绘画反对图像》

汪民安读者见面会

《绘画反对图像》读后感(二):艺术评论

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本书是知名学者汪民安近几年来写的艺术评论文章的合集。作者通过对尚扬、陈丹青、刘小东、丁乙等当代著名艺术家研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鉴赏与思考,将自己的写作置入艺术家意图的统辖之下,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当代艺术的材料、形式也日趋多样化,这为艺术作品呈现和表达意义提供了多元的途径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些当代艺术家们也开始不断反思,有着自己的追求,不再恪守于绘画的相关技术,而是更加注重作品中所体现的人、物与事件的关联,更加注重其内在逻辑。 在这些评论文章中,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与艺术家在对话,与作品在进行灵魂的交流,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自己对于人生的追求,希望能够随心所欲地创作,满足自己对于生活中日常事物的咀嚼,感受生活的平淡,但又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绘画反对图像》读后感(三):Book&Cat

艺术是对现实的超越,还是对现实的逃避?艺术是对自我的呈现,还是对自我的救赎?面对当下人的迷惘,当代艺术家用作品呈现自己眼中的世界;面对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学者汪民安展开了自己的思考。他用絮语式的诉说与当代艺术进行对话, 这也是他与自己的对话:“我愿意面对一幅画,也发明这幅画,在发明这幅画的同时,也发明自己,发明自己随心所欲的随笔。”

“总之,没有什么事情令人刻骨铭心。一些微末的愿望,小小的满足,对琐事的关注,力比多对日常事物的投入,对瞬间状态的全神贯注——所有这些,都在咀嚼,甚至是在品尝着,生活的庸碌。”

Cat & Book A

Cat & Book B

《绘画反对图像》读后感(四):观看绘画之道

“绘画就是在低语,在它黑暗的夜晚中,在它掩盖白天光芒的努力中,在它寂静而又疯狂的工作室中,绘画在低语。”

试想,在生活中我们确实看到了许多有颜色的物体。一幅画(素描除外)通过颜色再现了这些对象。但这些又与自然不同,与人相同,与物不同。在我看来绘画无法调出真实的颜色,它只能或多或少地复制我们在自然界中看到的色调。问题不在于画家有多少才华,而在于他或她的作品的本质。画家使用的色彩媒介(油画、水彩)对我们眼睛的影响不同于赋予物体不同颜色的光线。无论画家如何尝试,他/她都无法超越调色板的狭窄界限。他/她无法赋予画作里现实中物体所具有的那些颜色——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远不及图像(由摄影带来的)。

鉴于此,或许需要重新定义绘画的价值,或者更准确地说,为绘画创造新的视角。

其实在我看来,生活也并不能用画来表现,模仿它是没有意义的,这意味着它必须以一种单独的绘画方式在画布上重新被创建。这就是自 19 世纪中叶以来以印象派、立体主义、至上主义和许多其他名称出现的绘画理论和流派背后的理念。画家拒绝再现自然的想法标志着图像和绘画之间的决定性分界。“绘画”继续以它自己独特的方式行进下去,这便是我最初对“绘画反对图像”的看法。

在阅读了汪民安教授的这本近年来的艺术评论文章合集后,颇为喜欢,但我无法说自己读通了多少,文本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看待艺术的态度和提供看待艺术的视角,当然不仅仅是绘画。书中涉及种类也颇多,油画、水彩、水墨、线条、雕刻、青铜……

说回看艺术,早期人们与艺术作品的自由、选择性和个人交流的想法被视为受过良好教育和享有特权的社会精英的受过教育和文明的行为,而在现在也越来越普及,但似乎圈子依旧很小,但无法改变的是,这依旧是一种人类主观体验模式,源于早期关于神圣或宇宙之美和崇高的观念,并演变为对美术作品和表演的无私、非政治或非意识形态沉思的独特文明形式。

加之大多数艺术作品本身自带的模糊性,一直吸引着艺术家,他们经常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在艺术作品中探索它,因此需要具有想象力的观众做出适当的细微差别反应。

无论是绘画还是图像,最终还是取决于观看者,艺术家会从主题、创作到最终结果来观察绘画的各个方面。然而,最终,情感联系必须打动观众,无论他们的艺术教育程度如何。因此,尽管没有经验的观察者可能会错过绘画过程的某些方面,但他们仍然可以喜欢它、欣赏它并选择在家中享受它。

正因有时间、记忆、思想、情感中的波动时刻——所有这些都是真正的人类技能,才有了被创造出的一件件艺术品,而不是仅仅视觉上看起来很漂亮的东西。

《绘画反对图像》读后感(五):评论的魅力

如何评论一本艺术评论类的书籍,其探讨的艺术内容又是小众化的,作者的笔触又是偏私人化的形式,所以在阅读中类似对话的形式,我有些接不住(于自身的阅历与经验)。这种深耕于其中领域的文字是充满活力,它伴随的是思想的动向,体现着一种陌生的流动性,思绪脉络总会在看似终点的地方冲出口子喷涌而出,带来的是即鲜明又有些晦涩的涓流。我想在这样私人化的阅读体验中解读,也要用最自我的意识来鉴赏笔者的心路与思索。

在一幅艺术作品中能提现作者的审美偏爱和主观个性,但这绝不会完整的表现在作品本身之中,在被解构的过程中,很多会出现在评论家的文字里和欣赏者因由无法形容而大声的惊叹里(我往往身处后者)。这惊叹中也有无限的可能性,只不过在大脑的学习过程中并未恰如其分的运用并加以表达诠释。惊叹是有贴近作品气质的东西,也似乎有脱离作品本意的意思;有视觉冲击的震撼感;也有无法认同理解的不适感;有历史经验代入的个人情节,也会有抛开一切的冷峻审视;会有极大的喜爱赞美,也有无感的漠视冷落。

然而主观的图画印象如何用理性的思考来解读,甚或在其中找到重要特点加以阐述主观观点,以审美的意愿剖解绘画,找到并逐一的放大再联想,延伸再发散,收集再凝练,逻辑复杂的思考脑力的工作量是极大的。亦或是要用事物的原始来做基础,配以情感的修饰与拟化,把无法实用的艺术加以生命感,更贴合非生命力物质的活力,最终通往的是共理与共情。这是一种庞杂且有趣的文字,它在意于作品本身却又根植于评论者的思考之中,往往闪现于笔者的灵感瞬间,并全情投入其中。以至于很多艺术、音乐、绘画都在评论的世界里得到了最大的价值反馈,评论赋予了作品光芒,即便是这本小书中很私人化的艺术作品,也会在大众的视野中被评论的光芒所打亮。让其拥有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封闭难懂的状态,它体现的是人文的力量,是评论(欣赏)者犀利的目光找到的契合之处,用文字来拆解整体绘画的局部细节和宏观意象,即便是创作者都可能无法觉察到的理论意义。

所以创造者是完成者,而在完成之后,作品便是独立的。它会被拆解再组装起来,联系到历史与主义,看得见自然与工业,更会有旧的思想与全新的定义。它将是崭新的,也会有浓重的余味,所以在一篇精彩的评论之后,审视这幅画会变得更深沉,更有意味了。

这是一本不是很好读的集子,却又极大的充满能量,也可以看作是如何审视艺术的范本。当然,这也是很主观的很私人的文字,其中会有大量发散性的思考线索,有汇集的,也有一闪而过的,有点亮到我的,也有让我迷茫懵懂的。它在短小的篇幅里集中的收紧了评论与作品的相互融合,也开放着彼此相互碰撞导致的分离感,是完全融入的透彻的解读,也有迸溅出多样可行的个性空间。

或是说评论本身有其更多的意义,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模式,是开放的,是联系自身经验的,是特立独行的,是与艺术作品摩擦后的火花,是遥远观赏之下的模糊质感,是矛盾体。《绘画反对图像》这听起来再矛盾不过了,但我想读过之后你会有这样抽象的认识,只不过它是那么的不明显,隐晦到作品本身并不能展示出来,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掘其中的奥妙也是再美好不过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