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流浪地球》的数理化读后感摘抄

《流浪地球》的数理化读后感摘抄

《《流浪地球》的数理化》是一本由郑文静著作,中国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浪地球》的数理化》读后感(一):给孩子数理化兴趣的启蒙书

在求学生涯中,数理化是相对枯燥的;若没有良好的兴趣基础,孩子在学习中如果遭受挫败,很可能就会讨厌对应的学科。而这本书以《流浪地球》为引,将一些相关的数理化知识融入其中,很适合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孩子阅读。

书中将一些数理化概念以用生活化的语言结合《流浪地球》,深入浅出,点到而至。抛出一些引子激发孩子的兴趣,思考程度不深。但是,由于本书引用大量的《流浪地球》中原书的段落场景,所以孩子阅读时需要看过或者配合与流浪地球相关的书籍或影视才可以更好的理解。同时,家长也需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和辅助。

书的内容并不深奥,更像一个“引子”,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探索欲的基础!“Stay hungry,Stay foolish”。希望所有的孩子在求学过程中都能保持天真,保持好奇。

《《流浪地球》的数理化》读后感(二):唤起兴趣,激发动力的一本书——读《流浪地球的数理化》

第一次读刘慈欣的《三体》应该是大学,虽然有一定的知识积淀,但是读起专业性与想象力运用结合起来的作品,有的地方仍然会有一定的疑惑。

之后又看了《流浪地球》,还是同样的数理化知识的问题,《流浪地球》拍成电影后,观影中对其画面和场面有过赞叹也有不解。相信这部电影激起了科幻迷的兴趣,同样的数理化知识困境也让很多人苦闷,也让我们知道学好数理化的一些好处,最起码看科幻作品能够品到要点。

《流浪地球的数理化》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资深科幻迷郑文静的作品,本书就是从知识解构入手,从《流浪地球》一书入手,有趣、生动的呈现出知识的基本知识点、运用、甚至典故、实践运用等等方面。全书从三个大方面——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分10章,每一章由“原文摘录”,问题的提出、问题解答以及最后的“做一张”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

这本书是转为青少年打造的数理化科普读物,因此语言较为生动、内容讲述深入浅出,像是给数理化披上了“糖衣”,在本书中,你会知道太阳真的可以造出来吗?种太阳真的能实现吗?大山是如何测量的呢,“立竿见影”是如何应用的呢?……这些均不再是枯燥的知识,而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人类文明进步足迹探寻,也是一次次想象飞跃的启智。

阅读本书,对于《流浪地球》中你疑惑的知识点,你没有关注到的知识点,你都会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了解。对于刚好在学习这些知识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对知识产生兴趣和深入探索的良好助推力。

《《流浪地球》的数理化》读后感(三):《流浪地球的数理化》书评

《流浪地球的数理化》是一本非常有趣、易学、生动的书。郑文静(女),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工程 师,资深科幻迷,曾任全国高校科幻联盟负责人,主编《2004年中国奇幻文学精选》等,独著《颤抖的星球》《海战的进化》《魔法物理学》等青少年科普图书。其中《魔法物理学》2016年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出的“中国好书榜”。

作为一名科幻迷和高级工程师,郑文静在这本书中,以《流浪地球》原著小说为开端,深入挖掘其中关于地球和宇宙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满满硬核知识,让孩子在阅读中轻松掌握“数理化硬知识”。

本书共分为三篇章,“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共17章。除了震撼的情节故事,我们还可以从中领悟到生命科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化学的相关知识。不仅如此,《流浪地球的数理化》的插图也恰得其好,通俗易学的让孩子们更加容易理解并记忆这些知识。

为了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学习和探索这些知识,《流浪地球的数理化》提供了很多有趣的问题来引导读者,比如“宇宙中还有别的地球吗”“地球上最小的生态系统”“如果地球停止了自转,会发生什么?”“当星星、月亮和太阳全部消失会怎样”等等。这些问题都与故事情节和书的主题联系紧密,对于理解并记忆相关知识是非常有益的。

《流浪地球的数理化》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亮点。例如,流浪地球中有提到流浪的起点,人类的逃亡分为5步,书中详细解释了逃逸速度怎么算,引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概率,逃离一个天体的表面,所需要具备的动能和引力势能,最终梳理成公式。

《流浪地球的数理化》是一本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很好地诠释了科学和科幻之间的本质联系。作者用妙笔义写、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复杂的现象和方程式,同时借助大量插图,增强孩子们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创新。它对年轻读者注重进一步认识自然界,推陈出新能施展一定助力,在培养下一代创造型人才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册科普读物。

《《流浪地球》的数理化》读后感(四):为你解读硬核科幻中的科学内涵

窗外止不住的蝉鸣在提醒我们这是炎炎夏日,我们都知道四季轮转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造成的自然现象。如果,地球不再围绕太阳转动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流浪地球》一书中,刘慈欣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末日场景:为了逃避太阳氦闪可能造成的吞没,人类必须想办法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这样疯狂的想法能够成为现实么?人类到底该怎样做,才能保住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科幻之所以被称为科幻,就是因为有着“科学”的内核。氦闪是存在的,推动地球停转是可能的,人类带着逃离太阳系也是可以实现的。如果你对这些存有疑虑的话,建议读一读郑文静所著的《<流浪地球>的数理化》。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数理化的经典理论阐述了《流浪地球》中提及的若干具体事例,让数理化从枯燥变得鲜活、有趣、生动。按照牛顿运动定律,要改变物体的状态,必须施加力。在《流浪地球》中,为了改变地球的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的状态,人类选择了建造地球发动机。这12000个安装在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地球发动机,将岩石以重元素聚变形式产生能量,逐步让地球从绕日旋转暂停下来、再给地球加速以脱离绕日轨道、再减速到新的恒星轨道。

这里提及的地球自转、公转、聚变、加速、减速、变更轨道等,涉及到的物理和化学理论并不复杂。有些内容在中学教材中就可以看到,各类公式看来并不复杂,再加上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述,读来似乎有所领悟。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是一本很合适的入门级引导读物。

按照原著中给的时间表,地球流浪到新家园的这个“逐步”将是2500年。为什么要重点说这个2500年呢?2500年是个很漫长的时间周期,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也不过5200年左右,这5200年取得的进展是有目共睹。在未来的2500年里,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将超出很多人的想象。现在的不可能,未来可能都会成为现实。2500年,人类会进化到什么程度,谁知道呢?聪明的你,是不是愿意参加到这个重要的计划中来?那么,请你好好学习,不只是数理化。

如果说《流浪地球》是硬核科幻作品,那么《<流浪地球>的数理化》则是不折不扣的真·数理化科普读物,值得每个孩子认真阅读。

《《流浪地球》的数理化》读后感(五):探索科学知识的一扇门

《流浪地球的数理化》是一本融合了原著小说、电影和初高中数理化知识的精彩作品。本书以《流浪地球》小说原著故事为基础,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以实用科学为辅助,解读原著中关于"地球流浪"的设定。图文结合的方式,使用了二次元和写实两种绘画风格,吸引了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兴趣和喜好。

在本书中,作者巧妙地挖掘和应用了《流浪地球》原著中涉及的知识点,并将其紧密贴合现代综合理学的主题。主要内容涵盖了与"地球流浪"相关的天文物理学,包括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综合理科知识。这些知识点在书中以广度和深度的方式呈现,为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收益和启发。

阅读《流浪地球的数理化》,读者不仅可以重温初高中数理化的经典知识,还能探索更高层次的知识理论。无论是初中生、高中生,还是纯粹的科幻文学爱好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并获得知识和阅读的双重愉悦。

本书的优点之一是它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复杂的科学知识,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作者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形式,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记忆。这种巧妙的表达方式,既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读者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另一个令人赞赏的地方是本书所呈现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不仅包括了初高中数理化的核心知识,还深入到更高层次的知识领域。读者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科学发展和前沿研究,拓宽了他们对科学世界的认知。这对于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素养和对科学的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流浪地球的数理化》是一本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作品。作者通过将原著小说与科学知识相结合,为读者带来了极具吸引力的阅读体验。读者不仅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原著故事的魅力,还能够学习到丰富的科学知识,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这本书不仅适合年轻的学生作为辅助学习材料,也适合广大科幻爱好者欣赏和品味。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相信它会成为读者探索科学知识和拓展思维的一扇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