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设计研究理论I读后感锦集

设计研究理论I读后感锦集

《设计研究理论I》是一本由吴文治著作,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384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202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研究理论I》读后感(一):暂教泾渭各清浑:设计理论的城池营垒——读吴文治教授等的《设计研究理论》有感 韩禹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我总是在北京和西安两地往返,坐上五个小时的高铁,路程既长又无聊,虽然有手机陪伴,但我还是要带点儿东西读读,这样,挑了吴文治的《设计研究理论》。掩卷之余,发觉自己对文治兄又增添了不少认识,也对这本著作表现出来的学识和执着所感动。我和文治兄在阅麓读书会的活动中多次交集,线上线下也有过多次交流,当时,我就觉得文治兄学识与性情俱佳。这里也补一句,这个读书会,对我们这些高校教师来说,是一块难得的自留地,因为免费并持久,所以独立且纯粹。 《设计研究理论》,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本书完成,是需要有一些“野心”的。作者对驳杂的设计研究理论,进行梳理和界定,毕竟现有的中国设计学理论研究,还处于对自身的构建和完善之中,而这样一本书,必然涉及多个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要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扩大语料范围,穷尽性地搜集有关资料,编写体例趋向完善、收词量大、释义精准、举例可靠、学术性强的研究理论工具书,是需要一些热情和热血的。同时,这样一本书,也需要有一些看的更远的视野,需要有一些格局的。今天被圈养在校园和研究机构里、为学位和职称奋斗不息的人文知识分子,怕是很难有对人生和世界的更多洞悟的。我不否认自己也时常这样。穷酸、清高、谨小慎微,历来是我们的漫画式写照。苏珊·桑塔格曾在批判后冷战时代的知识分子时指出:“在这个疯狂购买的年代里,要想让只不过是边缘的、穷困的知识分子把自己和比他们更不走运的人视为一体,确实要比过去困难得多。”狭隘的心胸只会孕育出狭义的宇宙观。以狭义的宇宙观做研究而得的成果,即使其面貌是严肃崇高得吓人的,终将接受时间的检验,落为一堆笑柄。在文治这本书里,能够看到了多个概念的梳理和归纳,在尝试跨越专业和学科的分界、过去与未来的障壁,令我想起傅斯年《史语所工作旨趣》中的名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我们需要对这个世界更多的宽容和探索,这与书本身无关,但与读书有关。 “用词典和传记的方式来谈设计研究理论”,是我的一个印象,是这本书的一些特点,同时,也是我追求的目标。首先,本书的概念汇总以设计实践所需为重点,以作为设计理念主干的常用词为主体,尽力做到涵盖新出现的设计理论观点、常用概念和常用义项没有重大偏失和遗漏。其次,书中概念义项的排列和释义,体现了设计学演进的历史轨迹和规律。再次,能够看到,编写过程中作者吸收、借鉴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反映设计研究理论研究的新水平。最后,书中的引例提供了众多学者及众多案例的参考信息,力求能反映时代、地域、设计实践的功能和用法。

顺便再说一些感慨吧。作为典型的“高语境”国家,我们的表达方式,是深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大家在交流过程中注重语境,即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者所处的具体情景,读书时,我们也会对书中的种种微妙提示较为敏感。同一个词,同一个观点,在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认知,对于本书来说,如果没有必要的设计知识 “前理解”,有些内容读起来是有些难度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定了本书的读者对象和范围;另外,语言里最大的蛀虫就是翻译。每个词语在从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时,一些原始的方言总会被剥离。一个单词可以被延展至上千,虽然框架大体相同,但是措辞改变了不止一点,很多外来理论在汉译的演进过程中,成为了“忒修斯之舟”。如何更贴切的对外来词语翻译和应用,也是现代设计研究,这个西式研究范式的中国化过程中,很重要的问题。总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多的设计理论的思想和概念,这是近期著作中难得见到的,我想,我们需要听到、看到这样的文字,哪怕是片言断语,不是因为我们的思想里缺乏这些东西,而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有,却被我们遗忘了。

《设计研究理论I》读后感(二):读吴文治教授《设计研究理论》有感

一个偶然,拜读到了这本《设计研究理论》。

最初,还想着一个设计有什么好研究的呢?还理论!设计不就是甲方提要求,乙方去满足就可以了?

可鬼使神差还是不由打开了它。

没想到这本书却给我打开了认知上的另一扇门!

上面详细解说了一个个我听过,也了解过,似乎清楚,却又不怎么明白的理论!

其实,与其说它们是理论,不如说它们是做相关事情的方法与流程,而且每一步都会给出相应的目的解说。

而这个“设计”从来也不是名词,它是一个动词!

是设想,是计划!

这本书,就是把这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行动,转化成为了文字,以理论来向更多的人展现出来。

深入浅出、简单直白。

让有基础,和没基础的人都能在其中有所收获!

这本书,它就像是设计理论的“字典”,让我们可以像查字典一样,在其中很快找到自己急需了解的知识。

不用再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上去搜寻想要的东西。

这上面的每一个理论词条,都经过作者的精心考证、旁征博引,历时三年!说是呕心沥血之作也不为过。

而且上面也说了作者,撰写这本《设计研究理论》的初衷:

建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又能得到世界普遍认可的——中国设计学!

设计学科每过二三十年就会发生一次新的危机,而且设计无学科,设计无理论的观点影响深远,甚至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没有设计学!

我泱泱华夏怎么可能没有设计学?

古有《鲁班书》、中有《天工开物》、近有《爱上一座城》,哪一个不是当世能工巧匠们的匠心独具?

只不过是近代的屈辱史,使得国家传承或断绝或被抢或……更多的是不自信!

而作者就是想要用这本书来证明国人!哪怕是传承中断,哪怕是用你们的理论,我们国人一样可以走出一条属于我们国人的自己的一条路出来!

为设计研究者勾勒出今天设计研究的理论场域;

为广大设计研究者提供从事设计研究的理论线索;

为方便大家尽快了解和进入设计研究的理论版图!

这与横渠四句何其相似!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为的就是让未来的国人,可以在这个世界上不会再如百年前一样受制于人,可以有更多话语权!

但,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还未建立起完整的学术链条,没有成熟的范式可以参考,更有一些理论还充满争论,所以,我们更要为之努力!奋斗不息!

前行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唯有勇猛直前,不停脚步才能有所突破!

使国家设计学成为一个更加成熟、规范且蒸蒸日上的学科。

很难想象,我看完这本书,竟然不止被其上文字所吸引、震撼,更震撼于作者写作的初心。

寥寥文字予以抒情,敬上。

《设计研究理论I》读后感(三):理论为了更好的实践,设计打造完美的生活!

这本书很有用,但我们可能先要解决一个偏见,即对谁有用的问题。事实证明,它不仅对某些特定的研究者,也对其他的大部分人有用,或者说所有。理论我们自然不陌生,而且一直都在我们的“实践”中,只是很多时候,“用”多过“想”,于是也就忽略了其根基所在。 作者也多次强调,《设计研究理论1》不是“设计理论研究”,后者的学术性更强,但大部分人容易混淆二者。前者则是为了一种普及性,首先就是“设计学”领域的健全,以及标准的建立,然后是给予它发展的基础和前瞻性。所以书中的几百个理论(后面还有2和3,300+)可以说是建构了一座设计学的华丽殿堂,并会越读越厚,任何一个理论都具有极强的扩展性,以及现实意义! 就比如“奥卡姆剃刀理论”,大众虽然不一定能熟悉其命名的由来(这也是本书重点呈现之一,即从源头出发,把每一个理论都做到清晰直观的阐释),但一定会熟悉它的用途,因其变身为“极简”化,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心中。为什么会有这个理论的产生,则要追溯当年,一种“化简为繁”的风气正盛行,而这里面其实充满着华而无用的空壳,解释一件事要比这件事本身更需要被解释,这样的后果就变成了一种过度的浪费,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上,还会造成未来发展方向的曲折。 奥卡姆剃刀在关键时刻扭转了一种风气,也才有了后面更多的硕果,比如文艺复兴等等。但它又不强调必须如何,因为在“真”的前提下才考虑“美”,所以只有被验证过的,才是可雕琢的。而在现代社会,我相信我们应用的更多,小到家居设计,大到创新领域,坚持把“实用”而不是“大”或“多”作为“正确”,也间接的影响了很多人的世界观。 更具实用性的,比如昂普理论,它出自于国人之手,且极具针对性的瞄准了旅游产品市场,也在不断的应用和优化中越来越成为一种标准。首先它用产品把制造商与客户联系到一起,然后再用图表来反推导出该如何做。当然理论是一个工具,看到后面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都灵活的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乃理论构建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本词典,更是一本指导书,我们的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传承性,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而不是一遍一遍走重复的路或者弯路甚至死路,成熟的理论都是被实践验证过的,就相当于一个极具规模的武器库,你选择你的合心应手,然后继续披荆斩棘,并勇往直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