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定可见万物幽》读后感锦集

《心定可见万物幽》读后感锦集

《心定可见万物幽》是一本由丰子恺等著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定可见万物幽》读后感(一):穷游心境:处处有烟花,时时是三月

从季羡林吃诸葛亮的菜,到林徽因享受的一片阳光,反思自己还能不能发现美。 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失去自我的节奏、自我的心境、自我的健康。 所以,美,于这种状态下的很多人,都是极其奢侈的珍宝,可望不可及。 你有“烟花三月”,不用“腰缠十万贯”,就能下扬州。只要有自我,不用远游,在家门口同样有心境,到处有 烟花,时时是三月。 穷则生变,穷游的穷更是如此。让你领略万事万物万种风情。 《心定可见万物幽》一书收录了季羡林、丰子恺、朱光潜、梁实秋、汪曾祺、鲁迅、周作人、老舍等多篇名家作品,都是在虫、鸟、花、茶、船、一方风景等小情境中见大心境的佳作。 诸葛亮爱吃的菜——诸葛菜? 第一辑第一篇,季羡林《二月兰(节选)》。 二月兰又叫诸葛菜,为什么姓了诸葛,是不是诸葛亮爱吃的才能。说到诸葛这两个字,很多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诸葛亮。 没错,诸葛菜确实跟诸葛亮有关。虽然不是诸葛亮爱吃的菜,但是诸葛亮所带军队必须吃的野菜。 据传当年诸葛亮的军中粮食不足,命众将士去挖野菜,挖的较多的就是这种蔓菁,因此后世把当年诸葛亮发现和推广的这种蔓菁,取名为“诸葛菜”。 二月兰分布很广,耐寒耐旱耐贫瘠,作为野菜充饥不知道解决了多少饥肠辘辘的穷苦人。诸葛亮的这个贡献普世之极,比二月兰好记好玩。 正是这个普遍存在的野菜野花,让一代大家季羡林写出感情、写出家人般存在的感觉。“泪眼向花花不语”,季老把悲欢挂到了二月兰的身影上。 第二辑第三篇,林徽因《一片阳光》。 从中医角度讲,晒太阳是天灸。如果你是一个“植物人”——喜欢自然、热爱生命、好养绿植、注重健康的人,你必须经常晒太阳、做天灸,进行必要的光合作用,保持健康的体魄,才能有精力、有心境,去发现万事万物的美。 林徽因就是一位彻彻底底、通体透明的“植物人”,能够进行高效光合作用的人。哪怕只有“一片阳光”,也能充分利用,焕发生命的能量与活力。 你看她,保持环境和心境的“窗明几净”,“默守着神秘的期待”,请“一片阳光”来“家中”和“心中”做客, “漾开诗的气氛”。

《心定可见万物幽》读后感(二):《心定可见万物幽》:一窥生活的禅意!

翻开这本制作精良的诗意小书,天地万物都含在其中,无论是虫、鸟、茶、船,在作者笔下都是极可爱的存在,果真如书名所言,心定才可见万物幽静!

童年时翻阅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先生笔下描写的童趣深深吸引,无论是园中的植被还是战斗的小虫都趣意盎然,欢喜课间临摹小人画、也好奇美女蛇的故事,总幻想穿越回书中,一窥美女蛇的风采。

这本书集合了15位大师的心血,其中周作人的《乌篷船》很是吸引我,以前拜读鲁迅先生的《社戏》,正值村落搭台唱戏,趁着渔火与柔风,三五好友相约坐在船上,慢慢的摇着船桨,任清风拂面,渔火对愁眠,偶顺手偷些毛豆,便可做夜宵,等到接近戏台,那里早已摆满了船桨,戏曲咿咿呀呀的从唱台传来,惬意悠然。

而周作人的《乌篷船》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书中提到的“夜晚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很有意思,顾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这一场景不由的又让我想到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其中关于家乡的集会,萧红也用笔墨好好的描绘了一番,只不过不同于水路,萧红笔下的人都着急的赶着马车,生怕错过了庙会观赏的好位置。

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将荷花的顽强生命力及轻姿描写的绘声绘色:“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肥绿、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坠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在上中学时,学过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荷花,当时读的时候爱惨了那个场景,盛夏炎热的天气,待午夜时分,独自走在通往荷花池的乡间小路上,月影相伴,清冷寂静,一池荷花开的正盛,没有了白日的喧闹之景,夜晚为它附上了独特的美,颇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感。

最近天气越来越热,居住在农村的我,也常常在饭后,穿梭在乡间小路上,最爱的是十五的月光,皎洁明亮,银光洒向大地,柔和寂静,此时虫鸣之声也依稀可闻,伴着月光,游走乡间,闻着泥土的芬芳(特别是雨后的农村),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而这样愉快的事情,在《心定可见万物幽》一书中随处可见,每一章都带着生活的美与智慧。

《心定可见万物幽》读后感(三):春日里的散文。

江南迎来了连日的雨天,在广州出差了一周的我,突然从闷热转换到阴雨连绵的的天气,一直之间还有些不习惯。但是不管在哪里,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一路上看了各种春花,油菜花大片大片在眼前展开。不得不感叹春天的美好。

春天适合读散文。春天也适合读季羡林,丰子恺等大师们的作品。刚好随行路上带了《心定可见万物幽》这本散文集。随便翻开几页就看到作家们写的春天,写虫、写鸟、写茶、写船、写花和写故乡的春天。我一时间有点恍惚,手握着春天,又同时看着窗外的春天,多么美好的巧遇啊。

这本散文集分了五个篇幅集合了各位老师的作品。第一章是四季的自然景色描写,在季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象征着春天到来的二月兰还有西湖的荷叶四季的情景。在丰子恺老师的眼中有最能展现春天的杨柳还有他曾经饲养的朋友一只白鹅。第二章是朱光潜、林徽因、梁实秋、汪曾祺老师们对场景地方的描写,借物传情,对于旧时光的描写而抒发怀念之情。朱光潜老师对慈惠殿和后门大街这两处生活过的地方的描写,一边给我们描述过去的时光一边又是珍贵的记忆。同时还有梁先生对北平街道还要东安市场的描写,让我一秒穿越到那个时代,看看那时候的慢生活。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是对雨、风筝、宠物、船、昆虫、酒这些具体的东西的描述。我特别喜欢的是周作人老师对于乌篷船这篇散文。这篇是老师给他的朋友写的关于故乡的推荐。故乡没有其他特别印象深刻的,但是老师对于乌篷船推荐了。我特别能理解,因为我和老师的故乡一样也是水乡。在上个世纪没有水泥马路,水路通达的小镇我们父母辈都是坐船出行,坐船去买东西,坐船去对岸上班等。随着社会发展,小镇填河修路,乌篷船就慢慢就变少了,大家都赶时间出行,也不再慢悠悠了。这对于水乡来说缺少了一些韵味。反倒在先生的这篇散文里又看到了在江南水乡出名的乌篷船。在烟雨濛濛的江南,在船上点一壶茶,看着两边古朴的建筑,穿越在孔桥之下。又好像回到了之前,时光都变慢了。最后章又回到了对四季的描写。在换季时人总是最敏感的,有各种情感愿意抒发。白马湖冬天的风让老师记忆深刻,即使搬到上海的冬天也会想念白马湖的冬天是否刮风了。济南的风都留在了春天。秋天的夜晚就想到了院子里的枣树,它们伴随着老师度过了秋冬迎来了春天。

看完整本书可以发现这是集合了十几位老师对于生活中琐碎小事的描述,它可以是景也可以是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随着四季变迁我们度过一年又一年,在这写细腻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老师们笔下的日常也投射到了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我们何尝不是过着一样的生活呢?刚好又是一年春天,赏花赏景正是好时光。不妨去寻找老师们笔下的那些日常吧。

《心定可见万物幽》读后感(四):人间万物皆可爱,心定可见万物幽

“万物幽”是个淡雅的字眼,何以得万物幽?

观花、赏月、看日出,抚猫、弄狗、闲暇处,人间最美的风景不过如此了吧。

万物幽是舍弃了对世俗的过分追求和对欲望的一味索取,让我们回到最单纯的欢喜,这是最自然最淳朴最有滋味的生活。

季羡林眼中的万物幽是在清净中享受淡雅的欢愉,是一种悠闲、舒适、恬淡与自由的生活。

先生喜花。

有的人观花喜欢浓艳的,富丽堂皇的,先生则喜欢一些不起眼的小花、野花。

二月兰,听着花的名字心头油然升起一股对花的渴望,它是在二月开的吗?

“一转眼,不知怎样一来,整个燕园竟成了二月兰的天下……如果只有一两棵,在百花丛中,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他们却以多胜,每到春天,和风一吹拂,便绽开了小花;最初只有一朵,两朵,几朵。但是一转眼,在一夜间,就能变成百朵,千朵,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了。”

先生说二月兰盛开的时候是“怒放”,是“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了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人的一辈子会遇到许多不尽人意的事情,抹不去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往事的追忆。睹物思人,但世事沧桑,唯有二月兰怡然自得,笑对春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汪曾祺的散文平淡质朴、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先生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人间的温情和美好。

雨,会让人思乡,“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的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昆明是先生的第二故乡,他曾在那里生活了多年。先生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的牛肝菌,想念昆明的杨梅……

先生在内心深处对昆明有着一种深厚的感情,这种对故土的眷恋让他魂牵梦绕。他曾几度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

其实生活中多半是苦涩,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这个世界,学会爱着点儿什么,比如一草一木,你也会从中体会到生活中不一样的乐趣。

《心定可见万物幽》是一部集季羡林、丰子恺、朱光潜、汪曾祺、鲁迅、老舍、许地山等十四位著名作家的散文精品,作品中他们写山川河流、写人间草木,他们写人间烟火、写生活琐事,品味平凡日子里的自在与欢愉,从容生活。

丰子恺说,万般滋味,皆是生活。

我们不要一味追求诗和远方,其实真正的诗意在人的心里,就在我们的身边。

好个人间安排处,心定可见万物幽。

《心定可见万物幽》读后感(五):《心定可见万物幽》:心理空间的碰撞

今天看到一个心理咨询师崔老师讲自己阅读过程最享受的两种时刻,其中一种是“作者让我明白了什么”,这种明白,或许就是被一句话触动,触动的深层原因,是你恍然体验到了仿佛某个虚空的世界,有着无穷的东西。

这种恍然的领悟恰好在我读《心定可见万物幽》时有些同感,尤其是在读林徽因描述的《一片阳光》和梁遇春写《观火》时非常明显。

林徽因回忆她六岁时初识的一片阳光:

就是这“不平常的振荡”让我感受一种同频的震撼和快乐。感觉记忆中也曾有过那一片阳光,洒在微暗的安静的屋子某一角落,喧嚣突然安静,昏暗突然明亮,行动突然静止,这一片阳光突然有了结界,独显这一隅的岁月静好,心灵被净化般感受灵魂的震颤。科学的说法或许就是“丁达尔效应”的圣光,在看到那一刻心灵得到了洗礼。

梁遇春的《观火》里写:

小时候的冬天是伴着火炉过去的,阴暗的天气,人也昏昏沉沉没有生气,但是望着红色的火光,思想自由了,人也跟着在不知名的时空里畅游,感慨“宇宙并不是那么荒凉了”,甚至容易沉浸在这温暖中醉生梦死。这种观火体验让作家书于文字并让你读到了,你懂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你看到一种确定性的东西,得到共鸣。这段给你触动的文字,在造梦,在重生回忆,在创造无穷。

还是那个崔老师,说“心理学真正稀缺的是那个不曾有过的,代表着更多可能性的心理空间,那是一个人连骨髓都能够继续生长的地方。”

而散文就是那个可以带来更多心理空间的稀缺品。读到季羡林写的《清塘荷韵》时,又一次感受到惊喜,他对生活的观感随想切实叙述了我们熟知的“荷花定律”。

都知道倒数第二年荷花会开到池塘的一半,也都知道了这个定律要告诫大家厚积薄发,坚持到最后。

荷花

但看季老先生对荷花的期待、失落、惊喜、赞美又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说他从朋友那里得到几颗洪湖莲子,正好屋前有塘,便丢进去,期待能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荷花美景。

然而三年过去,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在失落不抱希望之际却看到荷叶悄悄冒出池塘,想着也就这样了吧。

到第四年,奇迹真正发生了,仿佛一夜之间,荷花就开遍了池塘。

你熟知的这个定律在季老先生的文字里活过来了,就像穿越漫长的冰下冬眠时间,迎来了春天。这是这篇文字带给你的心理空间,既欣赏了一池荷花美景,又有不同心理空间的碰撞,岂不妙哉。

读这本书时还让我回想起中学时读一本没有封面,不知从何处得来的散文集的心情,阅读散文好像既能点燃心中向往的热情,又能让心绪变得平静。这大概就是“心定可见万物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