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疼(精编版)的读后感大全

疼(精编版)的读后感大全

《疼(精编版)》是一本由孙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022-12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疼(精编版)》读后感(一):篇篇都绝魅

至今都对《柳僧》的最后一段描述念念不忘,太鬼魅了,那个氛围至今想起来都有种惊悚感…“柳”在很多诗歌里都寓意“留”,而在《柳僧》里,是指“如僧人垂下头般的垂柳”,阴森森,暗森森,鬼魅版的雰围…………不是讲挽留,也不是讲僧人传道,讲的是被初恋砍下头,绝了。

疼痛三部曲,只有《柳僧》是完全超乎意料的,其他的在看之处便能猜出主题或者大概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唯独这篇,是让我们不要对过去有所留恋,还是在可怜那对归乡的母女让我们不要眷恋故土呢?

《疼(精编版)》读后感(二):精彩而倍感不适

比较让人不适的阅读感受,不是说写得不好,反而很多感受写得极其精彩。作者可以把不适写得极其吓人的精彩,也许同样一个小情绪换个钝一点的人来说只是轻微不适,但作者十分擅长将一个针眼般的口子撕开,使人体会到排山倒海的痛苦。或者把一点内心的反感写出让人想喷射状呕吐的效果。可是文笔又很好,很多令人直接生理不适的描写很想囫囵跳过去,但里面总有几句精彩感受,让人不得不耐着恶心认真看下去。几个故事看得我眉头紧锁,每看完一个就得歇会儿开窗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听听虫鸣鸟叫,看看花香,在大自然中重新确认一下这个世界的美好。

故事里每个角色都可怜,但比起可怜,我感觉作者的意图更多的是让人厌恶他们,一般作者会对自己笔下的角色有种天然的爱意,但这本给我的感受是作者憎恨着这书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单拿出来,都可以是一个惨烈的刑事犯罪动机。比起书名“疼”,我感觉“恨”更符合全书情绪。

《疼(精编版)》读后感(三):这种疼是刻骨铭心的疼

孙频在一次演讲中说:这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我逐渐明白了一些简单朴素的道理,比如读万卷书,深入生活的意义究竟何在? 真正有生命力的写作永远无法脱离生活,脱离人民,这是又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决定的。 我是在吕梁山长大的,走几步便可以进入无边的森林,我热爱森林中的静谧与纯净,因为它让人的心变得无限安静。 听到这段话,又结合她的这本《疼》,感触还是蛮深的。有人说孙频的文字读完,会让人很丧很颓废。 而我却感觉,读她的文字是真的让人感觉到疼。还是那种在不经意间回想起小说中的某一个细节时,会让人瞬间感觉到一股清晰又冰冷的疼。 读完第一篇小说,心情是久久不能平静,无法想象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女性是那样的一种生存方式。 在我们看来是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吕梁山司空见惯,还会有人引以为傲。因为那样的生存方式,一个女人可以养活全家老小。 当故事中的女主角通过努力离开了那片土地,可她内心深处永远无法摆脱她曾经亲身经历的一切。 读到她在跟老教授讲那些细节的时候,我的心真的揪着的疼,生生的疼。一个尚未成年的女孩,亲眼目睹母亲所做的一切,在她心里留下的阴影该有多深。 想到孙频在《疼》的预言里写到这样一段话:一个小说家每写一本书,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掏出来一次,她把心掏出来,渴望对话,渴望理解,渴望懂得,更渴望慈悲。 这样看来,她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场身体力行的人生体验。也让读者跟随她笔下的人物有了一次次独一无二的体验。 或者我们会在孙频笔下的人物中看到很多人的影子,看到很多类似的故事情节,或者还有过之无不及。 正如封面上印的这段话:我们的疼痛可能是一种疾病的发作,一种近乎不诚实的激情,一种对上帝的渴望,一种自我毁灭之后的复活,一种对爱的毫无保留的向往。 孙频的文字虽然很疼,但确实可以让读者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

《疼(精编版)》读后感(四):生活的底色

“命运就是我们该承受的一切,无论是苦难还是欢愉,无论是孤独还是喧闹,无论是懂得还是伤害,那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现实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 如果你去看一看春运时期的普通火车,看一看坐在火车上的那些普通人,你就能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是“活着”。 他们有的是疲惫瘦弱的学生,有的是带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有的是抱着哭闹不止的孩子的妇女,世间百态,于平凡而又挣扎的活着的人来说,无非不过是咬牙坚持。 看这本书会让我想到电影《隐入尘烟》,平铺直叙的叙事手法,将触目惊心的故事缓缓铺陈开来,乍一看过去并不觉得什么,读到故事结尾才明白什么是“疼”,整个心揪到一起,胸口发堵,一口气却吐不出来。 《隐入尘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日子有盼头时拾起燕子的窝,日子没了盼头清零在世的债,就当是隐入尘烟,圆了你说的命数吧!” 命数,这二字最为嘲讽,有人信命于是说“人的命天注定”,有人不信于是说“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实究竟怎样呢?只能留给每个人自己判定。 那对于于国琴来说呢? 于国琴是这本书中五个故事其中之一《无相》的主人公,她出生于吕梁山,她的家庭贫穷、不堪,她的家乡同样贫穷、不堪,那里的女人结婚后可以靠拉偏套养家糊口,拉偏套厉害的女人地位很高,家里的男人和公婆都会尊敬她们。 “拉偏套”是什么呢?就是和别的男人睡觉。 一张炕上,睡着一大家子人,家人和客人都睡在一张炕上……难以想象吧,我不知道这世界上是否真的有“拉偏套”的存在,我只知道如果真的有,那在这个现象的背后,体现出来的也只能是生活的苦难与无奈。 那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于国琴呢?她极度自卑又有着极度的自尊,她极度自厌又忍不住自怜。所以她活得痛苦,她不得不向贫穷低头,纵使她千百般的不愿,她怨恨自己的出身,又说服自己自暴自弃,她是一个矛盾体,于是显得无比真实。 普通人的“活着”,谁不挣扎,谁不矛盾呢? 咬着牙,在必要的时候放弃尊严,为了生存。 ——“哪怕是最卑微、最黯淡的命运,也曾有过片刻的光华与尊严。” 只是这样的光华与尊严,却令人更加疼痛难忍,有时也不禁会想,如果一个人彻底放弃了尊严,是不是就会活得轻松一点。 “这样真挚的、清醒的疼痛,是我们无论如何都回避不了的,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就是生活的底色。” 直面疼痛,或许正是我们人生的必须课吧。

《疼(精编版)》读后感(五):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疼痛

孙频说:“我们的疼痛可能是一种疾病的发作,一种近乎不诚实的激情,一种对上帝的渴望,一种自我毁灭之后的复活,一种对爱的毫无保留的向往。”

孙频,江苏省年轻作家,习惯以女性视角来直面社会和人生。这一段话来自于她精编版小说《疼》的扉页上,就像是书里面5个故事中人物命运的总结语。

《疼》这本书收录了《无相》《柳僧》《祛魅》《圣婴》《东山宴》5部中篇小说,作者以她细腻的笔触,抚触世间的深情与疼痛,历尽人性的慈悲与凉薄。

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无相》。小说写的是从贫穷落后的吕梁山考取大学的女孩于国琴的故事。

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于国琴,毫无悬念地成了学校的特困生,每月仅靠着学校退休老教授资助的300元窘迫地度过。自卑与孤傲就像两座无形的大山压着她,无处躲藏。 为了贴补生活费用,她报名参加勤工俭学,而她要去照顾的正是给予她资助的老教授。她与老教授之间的关系随着剧情的进展由生疏到熟悉,对教授给予她的钱物也由敏感拒绝到坦然接受,两人好像成了互相慰籍的一家人。

然而这种建立在不对等关系上的互相关心,就像表面光鲜的泡沫,一触即破。老教授让于国琴脱光衣服给他看的提议彻底又让她再一次沉沦,陷入被践踏自尊的魔咒,可是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她还是屈从了。

宋思明说:“人之所以慷慨,是因为拥有的比付出的多。人的贪念就在于得到的太容易。”

孙频说,我曾在这些文字里付出了极大的真诚、浓度极高的情感,即使是字里行间的疼痛,也没有丝毫的虚伪与做作,那就是一个混杂着骄傲与自卑的女孩看待这个世界的目光。

确实如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