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被入侵的天堂读后感精选

被入侵的天堂读后感精选

《被入侵的天堂》是一本由[美]肖恩·威廉·米勒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入侵的天堂》读后感(一):拉美的环境与文明史

本书是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同一个星球”丛书系列中的一本,其它几本是《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与大西部》《英国鸟类史》《环境、权力与不公——一部南非历史》,都是以环境的角度来叙述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全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源于人与自然的矛盾。现在全人类都居住在“同一颗星球”上,唤醒大家对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拯救自己的家园。 本书以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节点,拉丁美洲历史被分割为截然不同的两段。讲述的新热带地区人类与自然的历史,地域从墨西哥和加勒比海直至南美洲的最南端,时间横跨大约六个世纪的历史,从阿兹特克特诺奇城的饮食策略,到今天墨西哥城的“陷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吃人、因鸟粪而起的战争、“香蕉共和国”的出现、热带疾病的蔓延、帝王蝶的不断消失等环境恶劣现象的发生,看得出自然对人类起着多么大的作用,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这本书可谓是拉丁美洲环境史的研究的开山之作,不仅对未来研究拉丁美洲环境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还对全球的环境史研究以及未来的环境研究课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大学生,在我们写论文时也可以从环境的角度切入来讲述一个地方的历史演变。之前看过赵玉田先生写的一本《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灾害史也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本书的末尾也有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感兴趣的也可以去读读,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拉丁美洲动荡的环境历史的全景。在读的过程中很流畅,很有吸引力,同时也不缺乏学术性,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看法,虽说不一定是正确的。 虽然目前在拉丁美洲地区有很多环保主义者和环保组织,但它们的力量却很微弱,在政治上也是弱势群体,没有什么发言权。同时,由于当地相对来说较为贫困,对于森林等地的保护尤为有限,因为大多农民因为生活总要去砍伐森林等。但还是得去宣传,去行动,让更多的人对“环保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被入侵的天堂》读后感(二):广义范围的环境史

虽说是看拉丁美洲,其实说的是整个世界。在我看来,这本书不能单纯地认为讲的只是环境,而是“人类、环境、文明”。

作者从史前时期入手,土著直接占据着资源优势,利用定居地的复杂环境和气候进行生产作业。很多文化都采用“火耕”(刀耕火种)的方式保持土地肥沃性,做法是砍倒树木,待其干燥后焚烧,使树木组织内的养分以灰烬的形式留在土壤中。在这一套系统中,很多人会重新开垦以前的土地,也就是进行休耕体系。由于环境的原因,在亚马逊河下游地区的土地可以每年收获两季作物,经考古学家研究,亚马逊地区的土壤不仅极其特殊,还是人为所致。大约2000年前,土著人民依靠集中垃圾(集中垃圾是指将该文明的养分重新循环到土壤当中,这些养分包括篝火的灰烬、腐烂的植被、动物遗骸,可能还有人类排泄物。重点是木炭,它已被证明是亚马逊河流域的重要发明,可以将循环的养分牢牢固定在热带雨林贫瘠而易流失的土壤当中)创造出了肥沃的土地。根据地势的不同,不同的人创造出了不同的耕田方式,例如阿兹特克人的浮田耕作法和印加人的梯田。

除了馈赠,大自然带给人类的还有恐惧和烦恼。图皮人为了养育后代不断点燃山林,为了做饭、烧烤、制陶、保护村庄不受夜行猛兽攻击等问题而燃烧大量木柴,阿兹特克人必须为了晚辈了解衣食的重要性而教导他们伐木、耕地和播种。从古至今,一切生存都建立在耕种、伐木和动物血肉的基础上。因为人类的饥饿永远凌驾在对于来自树木、动物或者守护石的报复的恐惧之上,所以人类最低水平的生存也仍需破坏自然。然而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人类就开始将视线转向追求超出基本生存需求的愉悦和幻想。

作者提到“自然的征服”时,有一个观点十分有趣。他认为哥伦布和他的队友并不是在美洲发现一个新世界,他们只是恰巧来到了另一个从未被欧洲人踏足的旧世界。他们之间不同的东西相互碰撞结合,最后艰难地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化。欧洲人将瘟疫带给了印第安人是无争的事实,除此之外还有西班牙人对其的屠杀。微生物和细菌征服了美洲,它使拉美从当时的5000万人到1750年时的1200万。由于细菌对人类造成了毁灭者的打击,野生动物的数量日渐增多,(想起了特殊时期的上海外滩,咳咳)加上文明的进步也使其得到了发展,食物也变得极其丰富起来。

作者后面还谈到了一些特殊资源和当代所面对的问题,人类与自然长期斗争,我们的“胜利”绝不意味着自然消亡、人类独存,我们要清楚地认知到:事实恰恰相反。

《被入侵的天堂》读后感(三):地球上曾经存在的天堂

这是一部新热带地区与自热的历史跨越六个世纪的历史,从墨西哥和加勒比海直至南美洲的最南端。文明终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就像是美洲废墟,同“旧世界”的遗迹一般,掩埋于地表几米以下。近些年来,对于美洲文化的消亡的原因越来越来感兴趣。 “强势文化、科技和宗教一一种不间断的方式传承对其各个文明的统治。” “新世界”之前的“旧世界”是怎么样的?这片自哥伦布起就被描述为人间伊甸园的地方——上帝亲手栽种,位于伊甸园东部的神秘花园。到底那个“旧世界”是否是未被人类玷污的蛮荒之地,只有少数人口居住,这都不得而知,但对于大自然中美丽的事物,异族首先想到的入侵。作为入侵者他们对美景熟视无睹,没有丝毫负罪感,“征服即是正义”。 让后人产生迷思,之前真实的拉丁美洲到底是如何的?对于印第安人来说,对自然怀有尊敬,没有凌驾其之上,而是一种自愿互助的结盟关系。土地、森林、水源和动物等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会枯竭的,他们对自然的报复也没有视而不见,设置自然保护区、狩猎在特定季节。

对于美洲的征服像是一个开端,站在胜利者角度来说是另一个改变现代世界的转折点,微生物作为先头部队使得很多染上来歪病菌而无力抵抗的土著居民大量丧命。1492年后的一个世纪中,西班牙的入侵者进行残忍的殖民行为(超量进贡、强制征兵、大规模屠杀)和微生物的传播(天花、流感、麻疹和其他细菌病毒),大概有5000万印第安人死亡,这个数字超过了美洲人口峰值的90%。没有人类的打扰,这段时间,大片耕田又恢复自然的状态,成为延绵起伏的草地或森林,牛、羊、猪和其他数百种新的非人类物种取代了印第安人,以及本土一些野生动物也在恢复。 与此同时,数百万印第安人的死亡为农业扩张开辟了广阔的疆土,很多因素共同促成了“新世界”的商业革命。15世纪中叶,葡萄牙人把甘蔗引进到这片土地上,使得糖的价格逐渐降低,但也造成当地生态的破坏。马德拉岛以“独一无二、包罗万象”的森林而闻名。殖民者只是把这里当做是是压榨资源的地方不考虑持续性,大量种植甘蔗,17世纪初的一次观察发现,整个740平方千米的殖民地上没有一棵树,岛名已经名存实亡。在美洲被伊比利亚殖民统治期间,世界上85%的白银和 70%的黄金来自拉丁美洲,因开采重金属,沥出的锌、铝、铜和砷,这些所有物质都进入了当地的河流和地下水,最终进入人体组织中,成千上万的矿工一直工作到死,“如果一个矿工在脚后跟处放血,那么足部的大量水银可能会血液流出”。 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痛心在那个地方曾经有这么好的自然资源,到了19世界,随着咖啡、更多的奴隶和大量欧洲移民到来,大西洋森林真正消失了。到现在环境恶化、包括滥伐森林,是全球现象,文化对世界的践踏是相当平等的。

《被入侵的天堂》读后感(四):被入侵的天堂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创造财富的生产力在不断的提升,然而随之而来的同样有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环境污染问题。这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全人类的重视。

最近我读了《被入侵的天堂》这本书,在这本书中,跨越过去的六个世纪,作者肖恩·米勒用两百多页的篇幅向读者展示了拉丁美洲动荡的环境历史的全景。

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记得那些发生过的较为重要的事情,也能够看到文化传承的痕迹。然而可惜的是,我们总是会忽略“大自然”这个一直存在着的背景。 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能否健康顺利地成长。然而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忽视,对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们常常是后知后觉的。 在这本书中就强调,由于自然与人类都具有坚忍不拔的品性,所以双方均以一种世俗而惨烈的方式深刻影响着对方。并不是我们所有的历史都该是环境史,但是在一部分的历史当中,自然和文化应当具有同等地位。 “那些非西方社会其实只是在受到西方冲击并且纷纷效法西方以后,其生存环境才变得如此恶劣。因此,在迄今为止的文明进程中,最不公正的历史事实之一是,原本产自某一文明内部的恶果,竟要由所有其他文明来痛苦地承受……” 我们始终无法否认的是,尤其是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去面对,并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在这本书中提到了拉丁美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也指出了在环境方面诸多的问题。尽管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意识到了这种问题的严重性,但如果人们没有达成某些共识,并且做出切实的行动的话,环境污染问题就无法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拉丁美洲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但也面临着砍伐和非法采伐的问题,导致了许多地区的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在某些地区,仍然缺少水资源,且水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导致了一部分地区的水资源过度开采和污染。 当环境污染的问题变得明显的时候,我们的身心健康可能都已经受到了伤害。比如这本书中提到,在某处受到环境污染的地方,人们可能会汞中毒,这是一种缓慢的、逐渐衰弱的致死过程。很多症状都表现在心理上:抑郁、性情大变、健忘、易怒。身体症状则包括牙龈出血、牙齿松动、急性疲劳等等。 当我们提到环境这个概念的时候,其实它包含的内容也很多。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另外一方面是包含人的活动在内的社会环境。 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人们也在不断的探索有效的方式。大家都知道的一种方法就是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树木种植面积,这种方法就可以改善气候环境,保持降雨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疾病。 通过了解拉丁美洲的环境史,让我们对那个地区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我们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被入侵的天堂》读后感(五):遥远的哭泣

拉丁美洲是神秘的。

在地理位置上,拉丁美洲几乎是离中国最远的地区,仅直线距离都超过两万公里。

2022年,阿根廷赢得了世界杯的冠军,在全世界球迷的期盼下,阿根廷队员们从卡塔尔历经25小时才飞回阿根廷,也让许多中国球迷第一次感受到拉丁美洲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那么遥远的拉美文明,与我们是否能建立一些共鸣?

拥有大量自然美景的拉美,在近现代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是否也能让我们从中学到经验教训?

这本《被入侵的天堂》便是一本这样帮助读者走近拉丁美洲,解读拉美近代被殖民的残忍历史和了解拉美变迁的作品。

本书标题“天堂”二字自是不必多说。

在拉美,这里有广阔又充满故事的加勒比海;

玛雅文明倾覆后,黑森林覆盖在其废墟上又成长了600年;

令人扼腕的亚马逊森林曾经是何面貌?

潘帕斯草原之上,雄鹰在展翅翱翔。

拉丁美洲从来都是不加掩饰的生机勃勃之美。

这份美本是大自然所赐予的,印地安人对自然怀有的尊敬之情,并非源自友好,而是由于对自然的恐惧。

恐惧并非长久之道,因此这份恐惧逐渐演变成了对自然的报复式苛求,印第安人像无知的孩童,无限制地对母亲进行着索取。

所幸自然母亲资源丰富,只有一个逆子倒也没什么。只可惜乌托邦不会永恒,贪婪成性的殖民者总是会将这一切无情破坏。

若是人人自给自足,世界便会相安无事,但人性如此,从来由不得他人选择。

本居住在小岛上的印第安人并未拥有过任何对永恒的妄想,却被那一瞥而永恒地背叛,这一悲剧也成为了拉丁美洲的悲剧。书名中的“被入侵”三字便写尽了拉美的痛苦和绝望。

书中有一个标题很有意思:“殖民者的资产负债表”,这张资产负债表反映了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的所作所为,也就是即资产、负债和权益的状况。

说实话,这其实算不上资产负债表,与拉丁美洲之间从未进行过转让或是并购行为的殖民者,根本无法说拉丁美洲是其资产,但却在其身上近乎剥削式地实行了其权益,

“一个人不会在乎家园以外的土地。”

真悲哀,既被无知的儿女破坏,又不被侵入者珍惜,拉丁美洲的哭泣,如今是否会被听见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