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劫后“天堂”》读后感摘抄

《劫后“天堂”》读后感摘抄

《劫后“天堂”》是一本由巫仁恕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劫后“天堂”》读后感(一):抗战沦陷区城市生活史

沦陷区的生活是怎样的,其实是一个之前被学界忽视的话题,也是让人好奇的领域。巫仁恕教授从这一视角入手,揭示沦陷区的城市及普通大众的生活状况,为我们更全面的了解抗战历史,尤其是了解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沦陷后成为伪政府所在地的苏州的情况,以及平常百姓在战争阴霾下的生存状态,大有帮助。

《劫后“天堂”》读后感(二):认知战争,捍卫和平

“苏湖熟,天下足”,依靠着自己的天时、地利、人和,苏州自古就是誉满江南的人间天堂,而现今的苏州,依旧威风不减当年,她的工业实力与上海、深圳长期不相上下,2020年GDP数据为全国第三,是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之一。

往事不堪回首,当我们随着《劫后天堂》,再次回眸苏州历经兵爨的那段沦陷时期,行走在历史的暴风骤雨间,那已经被定格在历史的长卷里的物是人非,民不聊生,岁月沉沦下的是是非非,反思当下,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巫仁恕学术著作《劫后天堂》,作为一名台湾籍的学者,能够历经周折,辗转收集如此之多苏州商会档案的资料,达成此书,颇为不易,一如作者在简体版序中所言,“要克服上述这些难关,对笔者而言如同是件‘不可能的任务’”。

作者独具慧眼,选取了“茶馆、菜馆、旅馆、烟馆”这四个行业,这是苏州在沦陷区非常贴近百姓、民生的服务行业,他们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此时的工业已处于停滞状态,物资流通也是大多因为日伪政权的层层剥削,而明暗相间,通过捕捉这四个行业在沦陷期间的四大馆历经浩劫到复苏的过程,可以能够很好的体现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因社会政治的变革,城市经济由衰落到复述,结合人文发展以及当时人们社会的心理状态,等几方面来梳理、翻新并深刻剖析苏州的经济发展。

本书作者采用六个章节来陈述苏州的抗战时期沦陷区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前两章总体概述苏州四馆的发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直到“从天堂到地狱”时期,地域上的优势,并成为江苏省的省会,同时毗邻上海,“伪公务人员、客商、上海寓公和绍兴人等作为新兴的消费族群”,加之汪伪政权统治下社会结构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当天休闲服务行业的畸形发展!

后四章,作者分别对“茶馆、菜馆、旅馆、烟馆”这四个行业群体进行详细的陈述。经过调查,沦陷之后的茶馆并没有萧条,反而生意兴隆,因其具“有很多的社会功能,是社交的重要场所,也是信息的重要来源,同时又是交易买卖的商量地、民事纠纷的调节地”,兼之附有娱乐休闲功能,所以一直繁荣。同样,菜馆的效益也是有增无减,占据了天时地利,又是官员、公务员的应酬交际之地!如上,深深反映出“民以食为天”的理念,无论何时,首先要是填饱肚子是硬道理!而接下来的“住”—旅馆,作者采用的词语描述是“畸形繁荣”,通过政局比较稳定,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成为省会城市,以及接续原始为江南重镇的地位,成为“商业繁荣的省会”。而烟馆一直是日伪政权的税收来源,作者在对烟馆展开调查之后,尝试性分析禁烟运动的日益开展行动是汪伪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做的文章,但是,无论如何,正如作者所说,鸦片这个具有道德性的议题的控制是大势所趋!

《劫后天堂》学术风采浓厚,虽有举例论证之以偏概全之嫌,当然,我们可以希望,作者能够详细的陈述是件好事,但是国内很少有此方面的研究著作出版,所以,不能苛求过分的圆满,对于宝岛学者的研究,可能在心里状态和情绪上能更多是一种沉静的描述,能够如实的展现当时水深火热的苏州,冷静而不失公允,所以,此部著作就人类学“深描”的方法来呈现史实,可以说是开了我们国内研究沦陷区著作的先河!

作为城市发展的一段历史,无论是昌盛繁荣,亦或凋败颓废,都来源于其制度的所属性质,所以当我们进入21世纪,用一种惊讶的神态来感慨当时的良莠不齐的社会状况,再次回眸这段城市曾经发展走过的足迹时,于普通的读者,要能够与作者在精神上得到些许共鸣,那就是很大的收获!“希望本书只是一个开始”,抛砖引玉,能有更深层次的研究,重新认知战争,捍卫和平!

《劫后“天堂”》读后感(三):劫后「天堂」:畸形繁荣的八年

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漫长的十四年抗战路,全中国人民无不怀着恐慌、紧张与无助的心态,在逃难与逃避的夹缝中寻找生存的契机。而那些沦陷区的人们,又是如何度过那段屈辱的日子呢?台湾学者巫仁恕先生在其著作《劫后「天堂」》中,试着通过研究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讨论被高压统治下的市民在沦陷区的日常生活。

封面

苏州位于我国华东地区、江苏省东南部、长三角洲的中部;地理上它东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占尽地利人和之势。同时,作为一所有近2500年历史的城市,苏州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更被视为最为富庶的「人间天堂」。

二十世纪初期,沪宁铁路的开通、苏州大马路的修建,以及城内外马路翻修,更使得苏州的城市建设日渐现代化,连带着苏州经济也越发繁华。于是从上海等都市引进的新式茶楼、西式菜馆、现代化旅馆,逐渐成为苏州的重要休闲场所,为「人间天堂」锦上添花。

但,如此美丽、繁华的「天堂」却在1937年11月被日本侵略者攻陷,从此跌落到地狱!

内图

沦陷前后。苏州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最大规模的破坏,大量的城市居民纷纷逃亡到外地与乡间。其中大部分的城市居民逃往太湖附近或上海的租界,而后,因为乡间盗贼猖狂等因素,多数居民又回迁回苏州城。

为了重建与维持苏州城市的社会秩序,日本侵略者先后扶持多个伪政权。其中,汪伪政权在苏州沦陷区统治了五年多,其税收等统治政策严重地影响了沦陷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而茶楼、菜馆、旅馆、烟馆等四馆更是在这些夹缝中艰难地生存,并如昙花一般绽放畸形而短暂的繁华。

茶馆:相对沦陷区百业萧条的景象,茶馆却有着增长趋势:「五步一家、十步一肆,鱼贯而立、项背相望」;看似热闹的背后,却是苏州人在极度苦闷中自寻乐趣的无可奈何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菜馆:此前逃亡到外地的回城居民,为了维持生活开始摆摊做小生意,摊多成市带动了菜馆的开设;而沦陷中后期交通的恢复,使得往来旅客增多,客观上也促进了菜馆的复兴。但通货膨胀与物价的高涨、当局的苛捐杂税以及政治上的控制,使得菜馆业复兴背后颇具步步维艰的疲态。

旅馆:大量外来旅客的到来使得苏州开始出现「房荒」,旅馆业也随之「客满」。但在劳资纠纷、苛捐杂税、伪政府的管控、通货膨胀的经济、业界内部的关系纠纷,以及限电政策等多重大山的压迫下,旅馆业逐渐从获利颇丰走到衰退。

烟馆:这些名为「戒烟局」「戒吸所」的烟馆,在沦陷后,由日本侵略者主导鸦片的进口与销售,再授权中国商人销售。看似垄断行业,获利颇多,但随着汪伪政权的成立,该政权为了获取沦陷区居民的支持,开始主张严格禁止吸食鸦片,推行禁烟运动……

内封面及封底

《劫后「天堂」》是一本从底层的角度看待并研究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后的苏州居民日常生活的城市社会史力作。作者希望可以通过分析社会群体的活动与社会发生的现象、探究社会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与讨论。但正如作者在「简体版序」中所说,他的资料收集来源及研究落脚点都还是过于片面。个人觉得这些「片面」其实还挺影响书中一些内容的表达。特别看到作者在「简体版序」声明「本书绝非为合理化汪伪政权或日本人统治沦陷区而作」;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再系统地收集多方资料,做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让本书更为丰满!但某种角度上,阅读不够完善、完美的书籍,也可以带来另类的读书乐趣:发现问题—寻求解答—发现异议之处—再探究疑问,如此循环再循环。

《劫后“天堂”》读后感(四):抗战沦陷后的苏州茶馆反而生意火爆?揭开虚假繁荣背后的原因

说到抗战,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从战争史的角度来回忆这段历史的。如果是进一步讨论抗战时期的城市记忆,很多人可能会立马想到南京,想到东三省。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巫仁恕,将目光聚焦到了苏州这个城市。通过分析沦陷后苏州城市中的茶馆、菜馆、旅馆、烟馆这四馆的情况,进一步讨论了战后苏州的城市状况。

《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

《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这本书,一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二章主要讲述了苏州城市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以及抗战沦陷后的城市情况。在第三至六章,作者分别讨论了茶馆、菜馆、旅馆、烟馆在沦陷后面临的情况,进一步揭示了,虽然这四馆在沦陷后呈现出了“座上客常满”的现象,但这却只是一种畸形繁荣。繁荣的假象背后,则是普通大众更加悲惨、沉重的生活。

本书作者巫仁恕,长期从事明清社会史研究。在明清社会历史中,江南地区是一个研究重点,而苏州又是江南的重要城市。这本关于抗战时期苏州历史的研究,不同于作者以往的研究视角,是在一次学术活动上,作者开始从抗战时期这个角度来研究苏州历史的。

作者在书中引述了,1943年苏州报纸上一则《闲话吴中四馆》的社论:

不过,通过作者的研究发现,虽然四馆生意火爆,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的虚假繁荣。

1. 四馆在汪伪政权下的艰难生存

虽然从表面上看,四馆生意很好,经常客流爆满,但这背后却是行业从业者艰难的生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同业公会。

所谓同业公会,可以理解为现在我们所说的行业组织。在近代历史进程中,同业公会在我国传统的会馆、公所等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吸纳新兴商会之制度精神,从而形成和建立起来。

在抗战前,他们是行业从业者和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像战前的茶馆业和旅馆业的同业公会,就成功地阻止当地政府征收捐税。

然而在沦陷后,汪伪政权将这些同业公会变成了自己统治之下的民间组织。所以他们就很难再发挥出像战前那样的作用了。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烟馆业的同业组织:特业公会。这个公会是宏济善堂的下属机构。而宏济善堂,名义上是个慈善机构,但实际上是由日本控制的,负责销售鸦片的机构。可想而知,作为这样一个机构的下属组织,特业公会很难发挥它的独立性,更不能充当从业者和政府的中介,只能沦为为汪伪政权推行政策的执行者。

而且随着汪伪政权不断地加深其统制力量,四馆及其所在行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比如,为了抑制物价,将茶会视为操纵物价的元凶而加以取缔;通过限价措施,对菜馆营业所需的米、油、蔬菜等采取配给的制度;对旅馆的投宿条件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规定等。

2. 谋生不易、孤苦无援的平凡大众

如果说,四馆的从业者尚且可以借助“座上客常满”苟且,那么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四馆的繁荣对他们来说,往往没什么关系。或者说,繁荣的四馆,恰恰可以衬托出当时平凡大众的谋生不易与凄苦的生活。

作者在书中就指出,在战后苏州城市出现了:社会贫富两极分、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劳资纠纷持续和女性被物化等现象。

虽然一些社会问题并不是在战后才出现的,但是对比可以发现,战后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是和战前无法相比的。

比如,像在茶馆里发生的暴力事件。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在茶馆评理过程中发生的冲突,另一种是在茶馆里聚众斗殴。无论是哪种,频率和规模在战后都比战前多。作者在书中引述了几则案例:比如一方眼镜厂的工人和木器厂的工人,因抢座位而引发纠纷,约到茶园里讲理,而木器厂的人却带了一大批人殴打对方。再比如一个开豆浆摊的人,因为生意不好想改行,后来看到有人豆浆摊生意好,就又改回开豆浆摊,结果双方形成了竞争引起了矛盾,本想在茶馆里评理,结果却大打出手。

本书作者认为,包括暴力事件在内的很多社会事件,虽然不是在沦陷后才有的,但是沦陷后更为严重,而且参与者往往是下层的普通大众,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状况。即便苏州临近上海,在现代化发展上,受到了很多来自上海的影响,但对于这个城市的大多数人来说,更多的则是苦难。

1. 沦陷后的苏州城市定位

苏州在沦陷后,四馆出现了繁荣的表现,与沦陷后苏州的城市定位不无关系。1940年3月汪伪政权在南京成立,苏州在汪伪政权的统治下成为江苏的省会。从当时苏州的城市定位来看,从某种程度上使得其可以出现畸形的发展。

一方面,苏州在沦陷后复苏的过程中,治安相对其他城市较为稳定。虽然苏州也面临着通胀和物价飞涨的问题,但相比上海等城市还是要低廉许多。而且苏州有很好的交通枢纽位置,也是华中地区商品采购的重要基地,很多外地人来此寻找工作机会,比如像来自绍兴的锡箔业者等,会把苏州作为落脚的首选。这样人流的流动,给苏州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条件。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导致畸形发展的很重要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外来人口中,公务人员数量更多,也就是说,很多是来自汪伪政权的工作人员,而这群新贵的挥霍,往往给四馆带来了畸形发展。

正如书中所写:

2. 极度苦闷的社会大众

四馆的“座上客常满”,对于这个城市的大众来说,感受到的不是和谐与安定,更多的则是苦闷与无奈。就拿当时的茶馆来说,虽然价格越长越高,还有小费,但是为什么还经常爆满?难道是大家很有钱,心情很悠闲吗?其实不然。

这只是人们在极度苦闷中,宣泄情绪的一个出路罢了。因为大家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哪一天可以迎来太平。所以便把眼下尚且还能拥有的,抓紧时间享受下,大家试图通过这些休闲娱乐,找寻到一些暂时的安慰罢了。

也许,此刻的安宁,便是最后的安宁了。

所以从社会大众的心理来看,即便四馆价格飞涨,但顾客却络绎不绝,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战争时代,大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时代的尘埃,落到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更何况是在战争时代。

《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这本书从社会文化和城市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茶馆、菜馆、旅馆和烟馆这四馆,对抗战时苏州的城市变化进行了分析,从而揭露出了在四馆发展背后城市的“畸形繁荣”状况,可以说繁荣是虚假的,普罗大众身上都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劫后“天堂”》读后感(五):《劫后“天堂”》简体版出版杂记

一、缘起:游园惊梦

兴趣爱好使然,我对江南、对苏州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正因为如此,从大一开始,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便有“任性”和清醒的定位。本科时,虽然身处荆楚,但仍然致力于江南史的研习。我不爱去图书馆,研究著作和常见史料,通常都是买回来,这样可以随意在书上划线和写批注。我也不爱在桂子山自习,因为人多地窄,当时基本上是到隔壁理工大找个教室读书、抄史料。但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有一学期,几乎每晚都会去学院资料室点读、抄录《(同治)苏州府志》。在此基础上,大学四年,我的学年论文、科研立项都基本围绕江南史和苏州史展开;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则是《从山塘到虎丘:明末清初苏州的山水逸乐、政治变异和文化意象》。

本科时,非常喜欢在武汉三镇逛旧书店,第一次接触巫仁恕老师的书,便是在旧书店买到的。那时,汉阳归元寺旁边有几家旧书店,能够淘到一些很不错的学术书。在汉阳旧书店买下巫老师《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一书,激起了平日里读史料时的一些问题意识,比如服饰与生活。

从江城到沪上,从华师到华师。硕士三年在江南度过,依旧做苏州城市的研究。但课业之外,与二三子流连于吴山越水之间,饮酒拍曲、赋诗填词,结果自然是“跑偏”和荒废了专业。福兮祸兮?吾不知也。诚如辛稼轩《贺新郎》词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到最后,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是《从山塘到虎丘:清末民国时期的苏州城市与社会文化》,自己很不满意,但“旧学渐荒新不进”(寒柳堂诗句),也是无可奈何的结局。

七年的求学生涯,大部分的所谓学术论文,都是以苏州尤其是“从山塘到虎丘”为中心。可见“执念”之一斑。

工作后,买书、读书依然是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只是多了一项“做书”。2018年底,我从文献分社调社科分社,迎来了新的挑战,开始着手学术图书的策划工作。2019年1月26日,我给巫仁恕老师发了一封邮件,叙旧和约稿。经过几番打磨,《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简体版终于面世了。巫老师在简体版序言中说道:

其实我和隆进早已认识,在2013年由华师大上海史研究中心和哈佛燕京学社、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比较视野下的中国都市研究”高级研修班,我受邀担任讲员,其间我认识了隆进。他当时正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而他的硕士论文也是我所关心的明清以来苏州文化精英,我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他当时送我到车站的时候,我们聊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是他毕业之后到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任职,我们还有缘分能够再度联系上。

这是我和巫老师的缘分,也算是我与苏州的缘分。但巫老师提及的那次学术活动,我没有找到当时的照片,但在研修班上,我抱着巫老师的书请他签名的场景历历在目。

能够做一本与自己专业研究方向和兴趣爱好高度吻合的书,这种体验,犹如《牡丹亭》中杜丽娘“惊梦游园”,喜相逢,似梦中……

宋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记录了一句谚语:“天上天堂,地上苏杭。”后世流传,便演变为国人耳熟能详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赞语。清人刘献庭在《广阳杂记》中说道:“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孙嘉淦在《南游记》中则云:“姑苏控三江、跨五湖而通海,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逮。”大吴胜壤,姑苏繁华,可见一斑。

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苏州城市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自此以后,上海逐渐成为江南的经济中心。全面抗战爆发,苏州沦陷,城市再遭重创。《劫后“天堂”》的第二章,巫老师冠以“从天堂到地狱”的标题,可谓贴切。苏州,这个过去被视为人间最富庶的天堂,在抗战时遭受摧残,已不再是过去的景象。当时的报刊文章已有人以“劫后的天堂”为标题,描述沦陷后的苏州惨状。

作为不务正业的历史科班生,科研已渐行渐远,做书虽然是当前的主业,但写诗填词却是“极端重要”的“消遣”,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观下列“记梦诗”,或可见吴门烟水、愁端心曲、兴亡遗恨与劫后“天堂”。

吴歌唱罢几多愁,画舫秋风载酒游。

虎阜山前名士冢,白公堤外美人楼。

凭栏怀古终无用,览胜寻幽始未休。

自古红尘繁盛地,吴门风雅水长流。

自注:首联状南社虎丘雅集前后之活动。颔联“名士冢”可专指虎丘陈去病墓,民国二十四年南社友人公葬巢南于此;又可泛指虎丘山塘之历代忠臣义士,为虎丘政治文化之象征。“美人楼”可专指当年董小宛半塘居所。然名士美人多流连于虎丘山塘,其亦可泛指前朝风雅文化。颈联刻画民国初年苏州残存之风雅;尾联抒怀。论文多废话,不如诗之含蓄。一笑!二零一三年九月廿二日于沪上。

书影婆娑忆昔游,可怜无梦到苏州。

馆娃宫内花依旧,孙武亭边草亦愁。

清夜轩窗添浊酒,漫天风月下莲舟。

山塘倚棹寻幽后,怅望吴门泪不收。

自注:“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已购齐。二零一六年三月廿六日于全州。

吴趋风土自清嘉,纪丽吴中感岁华。

虎阜凭阑思故国,山塘竞渡隔天涯。

曾将旧梦迷灯下,更忆新蒲插酒家。

闲看龙船争舞罢,为君簪戴石榴花。

自注:时读《吴郡岁华纪丽》。二零一六年六月九日于全州。

月落山门掩未开,清秋塔影乱苍苔。

几回梦里寻幽客,都自山塘倚棹来。

自注:二零一七年七月六日于桂林。

吴下风流几度摧,画船箫鼓梦初回。

可怜抛得伶人泪,剩话人间劫后灰。

自注:假期居家审稿,与巫老师联系,希望将此书出版大陆版。二零一九年一月廿九日于全州。

瘴岭沉沉瘴雨天,薄寒何日换春妍。

可怜愁绪停吴酒,回首迷离认画船。

影底河山思故国,南朝灯火暗流年。

人间劫后灰坑在,强作新颜过上元。

自注:二零一九年二月十九日于桂林。

吴宫茂苑已成尘,大患三生是此身。

子夜船歌惊入梦,遥天怒鼓自通神。

羁游徒羡沧浪月,诗酒偏怜南渡春。

别梦山塘无限恨,当年痛史未全陈。

自注:二零二一年八月七日于桂林。

两年的时间一晃而过,简体版《劫后“天堂”》终于完成出版,了却一桩心愿,也算再续些许前缘。“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陈端生《再生缘》有句云:“可怪某氏闲闺秀,笔下遗留未了缘。”书缘未了,后续“大学问”品牌还将推出巫仁恕老师的其他著作,以及我策划组稿的有关江南史的学术作品。诗词的因缘也未了,“偶然涉笔闲消遣,巧续人间未了缘”。观下列“记梦词”,或可见因缘之存续。

江南好,月泛五湖舟。山水清嘉闲处住,衣冠文物擅风流。烟雨画中游。

江南忆,先忆帝王州。故垒石头浑似梦,桃花扇底水西流。风雅秣陵秋。

江南忆,再忆是杭州。草长莺飞风雨路,杂花生树夕阳楼。肠断小瀛洲。

江南忆,最忆是苏州。倚棹山塘明月夜,凭阑虎阜冷清秋。何日续前游。

江南好,最好是姑苏。执扇寻幽怜草木,与谁同坐校诗书。虎阜构山庐。

苏州好,最好是虎丘。孙武亭中惜霸业,真娘墓上唱风流。记得少年游。

苏州好,摇橹过山塘。弄月吟风歌春暖,簪花买酒斗秋凉。七里梦回肠。

苏州好,风土育清嘉。海涌桥边寻翠柳,吴王苑内惜残花。一梦抵天涯。

苏州好,清夜泊枫桥。碧水影斜消寂寞,寒山月落得逍遥。诗隐避尘劳。

苏州好,惊梦忆游园。愁绪已抛山水外,心思犹在柳梅边。谁与卧花眠。

端居翻忆少年游,载酒过苏州。虎丘荒草,山塘寒柳,归棹总夷犹。 自从相别阊门后,何处写风流?瘴岭连天,炎州无梦,明月送轻舟。

最后,回到《劫后“天堂”》这本书,做一本与自己专业研究方向与兴趣爱好高度吻合的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种体验,道不明,说不清,隐隐约约埋藏在过往的论文里,跃然在“温旧梦、寄遐思”的诗词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