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被入侵的天堂读后感精选

被入侵的天堂读后感精选

《被入侵的天堂》是一本由[美]肖恩·威廉·米勒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入侵的天堂》读后感(一):拉美的环境与文明史

本书是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同一个星球”丛书系列中的一本,其它几本是《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与大西部》《英国鸟类史》《环境、权力与不公——一部南非历史》,都是以环境的角度来叙述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全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源于人与自然的矛盾。现在全人类都居住在“同一颗星球”上,唤醒大家对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拯救自己的家园。 本书以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节点,拉丁美洲历史被分割为截然不同的两段。讲述的新热带地区人类与自然的历史,地域从墨西哥和加勒比海直至南美洲的最南端,时间横跨大约六个世纪的历史,从阿兹特克特诺奇城的饮食策略,到今天墨西哥城的“陷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吃人、因鸟粪而起的战争、“香蕉共和国”的出现、热带疾病的蔓延、帝王蝶的不断消失等环境恶劣现象的发生,看得出自然对人类起着多么大的作用,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这本书可谓是拉丁美洲环境史的研究的开山之作,不仅对未来研究拉丁美洲环境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还对全球的环境史研究以及未来的环境研究课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大学生,在我们写论文时也可以从环境的角度切入来讲述一个地方的历史演变。之前看过赵玉田先生写的一本《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灾害史也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本书的末尾也有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感兴趣的也可以去读读,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拉丁美洲动荡的环境历史的全景。在读的过程中很流畅,很有吸引力,同时也不缺乏学术性,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看法,虽说不一定是正确的。 虽然目前在拉丁美洲地区有很多环保主义者和环保组织,但它们的力量却很微弱,在政治上也是弱势群体,没有什么发言权。同时,由于当地相对来说较为贫困,对于森林等地的保护尤为有限,因为大多农民因为生活总要去砍伐森林等。但还是得去宣传,去行动,让更多的人对“环保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被入侵的天堂》读后感(二):广义范围的环境史

虽说是看拉丁美洲,其实说的是整个世界。在我看来,这本书不能单纯地认为讲的只是环境,而是“人类、环境、文明”。

作者从史前时期入手,土著直接占据着资源优势,利用定居地的复杂环境和气候进行生产作业。很多文化都采用“火耕”(刀耕火种)的方式保持土地肥沃性,做法是砍倒树木,待其干燥后焚烧,使树木组织内的养分以灰烬的形式留在土壤中。在这一套系统中,很多人会重新开垦以前的土地,也就是进行休耕体系。由于环境的原因,在亚马逊河下游地区的土地可以每年收获两季作物,经考古学家研究,亚马逊地区的土壤不仅极其特殊,还是人为所致。大约2000年前,土著人民依靠集中垃圾(集中垃圾是指将该文明的养分重新循环到土壤当中,这些养分包括篝火的灰烬、腐烂的植被、动物遗骸,可能还有人类排泄物。重点是木炭,它已被证明是亚马逊河流域的重要发明,可以将循环的养分牢牢固定在热带雨林贫瘠而易流失的土壤当中)创造出了肥沃的土地。根据地势的不同,不同的人创造出了不同的耕田方式,例如阿兹特克人的浮田耕作法和印加人的梯田。

除了馈赠,大自然带给人类的还有恐惧和烦恼。图皮人为了养育后代不断点燃山林,为了做饭、烧烤、制陶、保护村庄不受夜行猛兽攻击等问题而燃烧大量木柴,阿兹特克人必须为了晚辈了解衣食的重要性而教导他们伐木、耕地和播种。从古至今,一切生存都建立在耕种、伐木和动物血肉的基础上。因为人类的饥饿永远凌驾在对于来自树木、动物或者守护石的报复的恐惧之上,所以人类最低水平的生存也仍需破坏自然。然而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人类就开始将视线转向追求超出基本生存需求的愉悦和幻想。

作者提到“自然的征服”时,有一个观点十分有趣。他认为哥伦布和他的队友并不是在美洲发现一个新世界,他们只是恰巧来到了另一个从未被欧洲人踏足的旧世界。他们之间不同的东西相互碰撞结合,最后艰难地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化。欧洲人将瘟疫带给了印第安人是无争的事实,除此之外还有西班牙人对其的屠杀。微生物和细菌征服了美洲,它使拉美从当时的5000万人到1750年时的1200万。由于细菌对人类造成了毁灭者的打击,野生动物的数量日渐增多,(想起了特殊时期的上海外滩,咳咳)加上文明的进步也使其得到了发展,食物也变得极其丰富起来。

作者后面还谈到了一些特殊资源和当代所面对的问题,人类与自然长期斗争,我们的“胜利”绝不意味着自然消亡、人类独存,我们要清楚地认知到:事实恰恰相反。

《被入侵的天堂》读后感(三):“你知道我覆灭的原因吗”

环境史研究是非常年轻的研究领域,拉丁美洲环境史的研究过程中缺乏参考资料。作者认为其研究目的不在于提出一个无可争议的论点,而在于其研究是否能引起读者们的广泛关注。政治经济学关注的是一代人之间的公平问题,而生态哲学所关切的问题是代际公平问题,我们以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效益和现实享受是否有损于后代们的利益?

本书的研究对象“新热带地区人类与自然的历史”,新热带地区是“美洲热带和亚热带的生物区域,从墨西哥和加勒比海直至南美洲的最南端”,时间纬度为自当前时间回溯六个世纪。作者关注的重点是人类如何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热带家园,过往的热带文明是否具有连续性,人类和自然之间是否可以和谐相处,在历史的进程中自然和文明分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作者依据人口、技术、对待自然的态度和对待消费的态度四个角度解决可持续性问题。

“旧世界”的叙事陷阱

“旧世界”的世界观是“强势文化、科技和宗教以一种不间断的方式传承其对各个文明的统治”,在这种叙事逻辑里,“历史毫无例外都是征服者的胜利游行,似乎自然在时光荏苒中无足轻重”。

“旧世界”与“新世界”故事中的“原始迷思”(Pristine Myth),亦即人们错误地“将未被发现之时的美洲大陆描绘成一个未被人类玷污的荒野,环境和谐、生态平衡,只有少量人口居住”。

但实际上,“1492年的美洲人口约为4000万至7000万(有些人甚至认为是1.15亿)”、“墨西哥和中美洲约为4200万,南美洲数字大致相同”。当时位于墨西哥谷的特诺奇蒂特兰城和特斯科科城至少有20万人定居,超出同期的巴黎、伦敦和里斯本。

为何吃人——真的是因为土著农业生产无法满足人的蛋白质需求吗?

作者通过查阅文献,以阿兹特克和图皮的例行食人现象解答了这个问题。

阿兹特克的蛋白质来源包括“蛇、蜥蜴、黄蜂、飞蚁、昆虫幼虫等”,此外阿兹特克人的主要蛋白质来源还包括两种蔬菜:芡欧鼠尾草、藜麦。

食人的目的:阿兹特克献祭人的目的是“满足神灵的需求”,图皮人吃掉战俘的主要目的是“报复”。与欧洲人不同,印第安人认为人与动物众生平等,食人在当时看来也是一种“非常生态高效的处理尸体方式”。

对于拉丁美洲的认知匮乏,是因为“高等文明”以自己的价值体系高傲地评判其他文明,拉丁美洲原来的文明被粗暴地认定为未开化的世界。

文明和自然在历史进程中发展了不同的作用,但历史的叙述中总是过分强调文明的作用,而忽视自然的作用。但是,“文化有时候是因为生态而覆灭的”。“有时自然就是这样,它会给人类文化带来挑战,这种挑战并不一定是某种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引起的。”

“疾病、气候变化、地震和飓风都会趁人类不备突然袭击,有时环境史给人类的教训根本与道德无关、与个人无关且并不能指导实践。”

“文明的民族总是习惯整洁,不时打扫房间、街道和庙宇。当文明与扫帚一起消失于时间的长河,灰尘便慢慢堆积,于是许多美洲废墟,就像那些旧世界的遗迹一样,被掩埋于地表几米以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