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在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自在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自在人生》是一本由【丹麦】斯文·布林克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在人生》读后感(一):如何活出自在人生?跳下“享乐跑步机”,做到心灵纯粹的自我节制、适度舍弃

✨活着最好的状态是自在。 · 我自愧修炼还不够,也还在努力的路上。 · 但自知离目标很近了,因为我已明确意识到自在人生的重要性。 · 在这个越来越追求“多快好省”的时代洪流中,我也曾想拥有更多,而尝试做更多的事,渴望更多的财富及物质享受。 · 然而,我发现自己陷入“征服-成功-快乐-习以为常-新的征服”这一无限循环,在“享乐跑步机上”沦为欲望的奴隶,直到读到《自在人生》这本哲学书,才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自在人生》读后感(二):自在人生

买了系列三本,看了《清醒》和《人生自在》。尽管是奔着解救抑郁去的,《清醒》是偏个人角度出发的,不太看的下去,偏消极避世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人生自在》好一些,认清客观现实,有所为有所不为,8分可以的。摘录一些。

即使在丹麦,社会和经济上的不平等人会通过社会规范和教育制度得以重现,断言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实质上是在将一个缺乏实证支持的意识形态固定化,有些人明明是不平等政策的受害者,囿于环境或条件限制无法企及设定的高度却被责备,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是不公平的。

社会问题应该从政治层面解决,即由政府出面,而不应将责任下移到个人,同样私人问题属于个人责任,也不应受到政府干预,如何区分公共事务和个人事务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话题。

如何对抗社会洪流,作者最后给出他的回答。通过齐心协力改善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才更具有效益,换言之在要求个人陶冶自身品行的同时,更要构建一个由协会几、体制、组织、科技,家庭合力打造的文化生态。答案还是美学,和社会生活的美学往往反映在仪式当中。看到美学还挺期待的,结果真的都在讲仪式了,仪式只能算美学很小很小的部分吧……

补充个棉花糖实验。虽然在做控制变量实验,我们当牢记,影响的因素是多样的,且可能随情况变化的,不要觉得一个因素没做好天就要塌了。

第二本不打算看了,《生命的立场》,主要是分辨那些值得坚守与维护的基本道德价值观。买它是因为三本合集和买两本价格差不多……

《自在人生》读后感(三):拒绝内卷,重获自在

我们的社会“内卷”严重。这一现象其实最早出现在农业,劳动密集化导致单个劳动日报酬逐渐减少。“内卷”还有个形象的说法,在山脚或者半山腰原地打转,不能够到达山顶。

有人边骑车边看电脑,也有人利用业余时间增加职场竞争力,孩子们争先恐后涌入课后培训班........同伴之间从伙伴关系,上升到竞争关系,成功压倒成长。

这些年随着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我们在不停地接受刺激和鼓动,要我们去尽可能地享受更丰富、更持久、更多元化的体验。选择突然之间就变多了,看起来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但实际上,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更为分散,把“鸡蛋放在了不同的篮子里”看似明智,但却像在浅表打转的“挖井人”,永远挖不到藏在地底的水源。

看到《自在人生》的时候,终于打开了纠结已久的症结。它让我选择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欲望的都市中安静下来,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保持对内心的专注。对一些生活中不必要的东西,或许是时候说再见了,毕竟张弛有度,方能收放自如。

作者斯文·布林克曼提到,如果我们“什么都想要”,就不可能在某个特定领域实现专长。同时,我们如果想要实现更美好的生活,就不能天天追剧、刷抖音,而是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我自管理和自我控制。因为这些都是我们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再比如,我们不要的衣服,可以通过捐献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有些还可以做成抹布;图书也可以进行“传阅”,让身边有需要的人获利..........这些都能真正的物尽其用,履行我们身为人类的义务。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有疑问,作者鼓励我们像一个工作狂一样,完成一个目标之后,又去向下一个目标冲刺吗?不,布林克曼在书中告诉我们,活得简单点儿,节约精力和资源完成更重要的活动,更能彰显生活的美学价值。

愿你我都能在书中摆脱加速文化的束缚,活出自在人生。

《自在人生》读后感(四):自在人生

这是一本非常轻巧的小书,通勤的路上很快就可以读完。作者在书中探讨了社会文化、存在意义、道德伦理、心理学甚至美学。

书页一打开,就写着一行字:“幸福不是得到更多,而是舍去不必要的欲望。”

如同叔本华所说:“生命就是一团欲望,得不到就痛苦,得到了就无聊。”果然,唯有舍去这些不必要的欲望,才有可能获得幸福。

也让我想起一句话,“人生的智慧就在于自觉限制对于外物的需要,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我们不能永远保持快乐,

而在于我们认为自己应当永远保持快乐,并不断地去追逐新点子和新概念,以持续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我们甚至只能感受到一瞬间的快乐,过后便以为常,并惊觉自己进一步渴望得到更多。”

看完这本书会对幸福的定义有重新的思考。

《自在人生》读后感(五):人生做减法,才能活得自在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你“剁手”了吗?在轮番轰炸的广告背景下,如果能禁得住诱惑,着实自控力不错。

快节奏的社会,无处不在的广告,获取自媒体信息也是便利,无形中传递出的讯息:多尝试,多体验,多购买,多消费。

多多益善,想要更多,追求与欲望成为现代文化主旋律。似乎,人们只有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才会获得幸福。

事实果真如此吗?

《自在人生》却告诉我们,向外求的越多,反而越迷茫困惑。

来自丹麦的作者斯文·布林克曼在本书中倡导逆向求解,摆脱加速文化的束缚。

人生只有一次,“感兴趣不要错过”,陷于疲惫中的人们,患上了“错失恐惧症”。

把节奏慢下来,遵从自己的内心,专研自己喜欢的事,探索生命的本质,不正是我们的初衷吗?

学会自我控制,不过度消耗和消费,不对大自然贪婪地索取和掠夺,跳下“享乐跑步机”,才能活出自在的人生。

社会上对所谓的成功人士定义为“精英”,精英人士奉行的精英主义是指富人和特权阶层从自己感知的角度和自身需求出发,居高临下地评判他人的现状和选择。

比如,他们会指责穷人不吃有机食物,却吃含有人工添加剂的食品。

多像“何不食肉糜”?多么讽刺,如果可以选择,谁不想吃得健康呢?穷人为三餐果腹发愁,自然买不起昂贵的有机食品。

当物质极大丰富时,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是有必要的。西方提及张弛有度,学会舍弃;东方提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综上皆是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方式和生活态度。

书中从五个维度来倡导自我节制:可持续发展,人类生存,道德伦理,心理学,美学。

颠覆原有的知识框架认知,从加速文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才能解决终极人生课题,也就是保持幸福快乐。

正如歌德所说:真正的快乐源于节制。

人生断舍离,学会做减法,才有自在的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