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在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自在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自在人生》是一本由【丹麦】斯文·布林克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在人生》读后感(一):人生做减法,才能活得自在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你“剁手”了吗?在轮番轰炸的广告背景下,如果能禁得住诱惑,着实自控力不错。

快节奏的社会,无处不在的广告,获取自媒体信息也是便利,无形中传递出的讯息:多尝试,多体验,多购买,多消费。

多多益善,想要更多,追求与欲望成为现代文化主旋律。似乎,人们只有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才会获得幸福。

事实果真如此吗?

《自在人生》却告诉我们,向外求的越多,反而越迷茫困惑。

来自丹麦的作者斯文·布林克曼在本书中倡导逆向求解,摆脱加速文化的束缚。

人生只有一次,“感兴趣不要错过”,陷于疲惫中的人们,患上了“错失恐惧症”。

把节奏慢下来,遵从自己的内心,专研自己喜欢的事,探索生命的本质,不正是我们的初衷吗?

学会自我控制,不过度消耗和消费,不对大自然贪婪地索取和掠夺,跳下“享乐跑步机”,才能活出自在的人生。

社会上对所谓的成功人士定义为“精英”,精英人士奉行的精英主义是指富人和特权阶层从自己感知的角度和自身需求出发,居高临下地评判他人的现状和选择。

比如,他们会指责穷人不吃有机食物,却吃含有人工添加剂的食品。

多像“何不食肉糜”?多么讽刺,如果可以选择,谁不想吃得健康呢?穷人为三餐果腹发愁,自然买不起昂贵的有机食品。

当物质极大丰富时,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是有必要的。西方提及张弛有度,学会舍弃;东方提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综上皆是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方式和生活态度。

书中从五个维度来倡导自我节制:可持续发展,人类生存,道德伦理,心理学,美学。

颠覆原有的知识框架认知,从加速文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才能解决终极人生课题,也就是保持幸福快乐。

正如歌德所说:真正的快乐源于节制。

人生断舍离,学会做减法,才有自在的人生。

《自在人生》读后感(二):慢下来,过上《自在人生》

作者:(丹麦)斯文•布林克曼

路德维希•伯尔纳:摆脱过一次幻觉比发现一个真理更能使人明智。 在当下的社会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点“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比如我们买一件东西不是因为需要,而是因为不能错过优惠。我们重视被商业化社会制造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幻觉所欺骗,于是,如何在这个充满选择与诱惑的世界中保持专注是一个问题。 “张弛有度,学会舍弃”的思想并不是当代流行的“断舍离”口号提出的,而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古希腊,节制是一种核心美德,是任何道德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有了节制,才能展现出勇敢、慷慨等美德。 克尔凯郭尔曾经说过:不懂得绝望的人不会有希望。 我很喜欢克尔凯郭尔的观点:心灵的纯粹就是只想要专注于一件事。如果人类能够做到只专注于一件事,那他应当求善向善。如果一个人意不在此,那就说明他没有真正理解“专注”的含义。他的所谓的“专注”是妄想,是错觉,是诡计,是自欺欺人。他的内心深处必然是三心二意、反复无常的。 我们做其他的事可能是为了别的目的,但是“善”自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别的目的的手段,因此,的确以“善”为目的才会好不动摇,就像作者说的,“善”本身就是回报。

我们不跟着欲望走,不意味着我们玩世不恭,对什么都漠不关心,就像书中对哈里•法兰克福的讨论指出,关心是一种持续时间足够长的在乎、牵挂的情感,直至你关心的事物成为你的生活甚至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并且可能因为关心的事物脱离掌控或失去而承担情感风险。但我们需要有所关心,因为爱和理性才能将我们从主观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适度的品格并不是局限于个体的生活,还和他人、社会紧密相关。正如利科在《作为一个他者的自身》中说的那样,个人同一性是“自身与他者的交织”(这一点肯定是受到了梅洛-庞蒂的影响),我们必须将自己的一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省察和反思,最好是将生活比拟成一部叙事性小说,去阅读它,审视它。这也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谓的“叙事认同”,在这个叙事过程中反映了你个人的品格。 最后,作者也提醒大家,即使是节制这种品质本身,也需要节制——并不是要让大家去过苦行的生活,而是让大家沿着斯多葛主义的道路,走出清醒、理性、节制、适度的人生。

《自在人生》读后感(三):我不要内卷,我要自在

最近很普通的一个东北小城,火了。

它,就是鹤岗。

让它意外出圈的,不是因为“煤城”的名号,而是因为“白菜价”的房价。

最便宜的3-4万一套,对,是一套。你没有看错!

就算是普通的快递小哥或者农民工兄弟,勤勤恳恳打工一年,也是可以在鹤岗拥有一套遮风挡雨的房产的。

消息一出,全国各地的被“内卷”打成重伤的青年们,统统开始置业鹤岗,去疗愈、去找寻各自的自在人生。

在加速文化的洪流中,我们是否应该有意识的停下来,思考一下贴近生命本质的一些事情呢?

斯文·布林克曼在《自在人生》中,表达了自己的思考,看似与当下的主流价值观对冲,实则充满着关于生命的深刻哲思。

他在书中呼吁:不要在过度的追求中走向反噬与自我毁灭。并试图为个人和社会呈现出一种适度的、有一定边界感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书中很多的观点和论证都直击要害,尤其是关于“必需品”、“生命的善”、“舍弃”等关键词的理解和阐述,让我印象深刻,不禁产生了好多启发和感悟。

前几天,在小宇宙上面听了一个播客,主题是:究竟是谁在定义“必需品”。

其中的两位嘉宾的发言内容,让我听后很受启发。想一想,自己身边的生活,疲于奔命之后,各种高消费、超前消费,在名牌中填补内心自卑,在攀比中迷失了自我。

很多人,可能已经被商品完全控制,已经变成了资本的“商品”了。

那些商品,真的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吗?不买就真的吃大亏了?买了就真的成为人上人了?

《自在人生》中也提到了一个真相:现代的消费资本主义,它开始发掘需求和欲望,重点在于创造需求。

没有需求,创造需求让你买,买,买!

这明显就是一个消费陷阱。

细想一下,一个人的胃容量就那么大,非要点4个菜吗?山珍海味,都要品尝,你的“三高”能不高吗?这年头还满市场的“科技与狠活儿”,简直就是自己花钱,给自己折寿呀!

是该好好思考一些,什么是必需品了。

人到三十,事业还没有起色;眼看奔四十,还是充满疑惑。

短短3万多天的一生,究竟应该怎么去度过,应该追求点什么,才能不枉此生?

功名利禄,碎银几两,子孙满堂,人生巅峰?

为了钱的人,在死的时候一分钱也带不走;为了名的人,高位落马,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终究都是错误的追求。

《自在人生》中,作者借用的哲学家克尔恺郭尔的话,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你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追求回报或者逃避惩罚,而仅仅是因为这件事来得更为肯定。

也就是说“善”本身就是回报。

这个“善”也可以理解成自己的热爱。

比如,有人就是喜欢打篮球,不上学不上班也要打篮球,结果被星探发现,一下子成为了NBA巨星;有人就是写文弄字,随手发布到网络上,收获了一大批拥趸,被出版社看上,出版了成了畅销书。

当你的目标不是金钱的时候,反而会拥有更多的意想不到的金钱。这应该就是热爱的力量,就是那份“善”的附属奖品。

经常逛超市的人,应该都有相同一个体会。

推着购物车,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个想要,这个也要,这个还要,恨不得把超市搬回家,觉得自己的精致生活中都能够用得到。

结果,回家往储物柜或者冰箱中一放,很多的东西过了保质期,都没有再动一下。

我们的人性驱动我们一直在索取,在要要要。

很少停下来,想一想,真的要吗?

购物如此,人生很多场景都是如此。

在《自在人生》中总结到:我们都在“享乐跑步机”上狂奔,并阻止自我陷入“征服-成功-快乐-习以为常-新的征服”这一无限循环。

被认为设计出来的各种欲望所绑架,作为高级动物,我们的理性和智慧哪去了?

斯文·布林克曼在书中强调:乱花渐欲迷人眼,想要看到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必须做出舍弃,排除干扰。

也就是网络上推崇的简约生活和断舍离。

这里传达出来的智慧就是舍得,有舍才有得。

什么都要,等于什么都没要。

学会定义自己的专属必需品,找到内心的“善”,舍弃与自己的目标无关的东西。

做到这些,才有可能会帮助我们在物欲横流中保持清醒,更加专注所爱,聚焦发挥优势,拥抱自在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