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学(第一卷)》读后感精选

《美学(第一卷)》读后感精选

《美学(第一卷)》是一本由黑格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60,页数:3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学(第一卷)》读后感(一):。。。

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这是美学的第一真理。我们立刻补充上美学的第二真理,没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每重枯竭~苯重~衰退~疲惫,特别是解体和腐烂的气味,那怕最终弱化成一个记号,都引起同样的判断——“丑”这个价值判断

《美学(第一卷)》读后感(二):接近神性,就是美学

艺术是什么?美是什么?

艺术是人类心灵的展开,它模拟自然,进而抚慰心灵、舒缓欲望、传达理想,使对自然的复写具备神性,也就是人的灵魂的深度。

所以艺术家是神的代言人,所以艺术是人生的奢侈。

黑格尔认为艺术只能停留在人类普遍精神的感性阶段,最终会被宗教和哲学取代,最终会消亡在其形态的最高处。

我们确实可以从《美学》中欣赏到那些接近美的经典时代和艺术。

但今天的艺术家和艺术多具备人性,追求不到神性。所以有时候看不到美,反而是恶心。

黑格尔显然没有预测到社会的现实并高估了艺术家的能力和勇气,所以我们眼下到处都是丑,艺术家也普遍感受不到灵魂的幸福。

《美学(第一卷)》读后感(三):艺术美的理念和理想

《美学》分3卷内容,第一卷讲概念,第二章讲类型,第三章讲体系。目前第一卷的概念已经看完,由于我全无哲学基础,读来十分费力,但在具体讲到一些美学的表现时,确实还是有许多共鸣。

今天看的是第四章,艺术美的理念和理想。我记了些要点和理解:

·艺术的目的:黑格尔提到“和解”,我尤为赞同。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表现自己内心痛苦时,通过创作来抒发和记录,等到舒缓后,便获得了“眼泪中的安慰”。而和解并非是矛盾不存在,而是矛盾和它的对立面在和解里存在,是一种不同的状态。艺术就在于显现了这种和解了的矛盾,艺术的目的在于显现和表现(绝对心灵)。

·性格是理想艺术的表现中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往往动人,在于它有完满性和主体性,只有多方面性才能使性格生动。而在艺术创作中,挖掘人的特点,在负担多方面矛盾的同时忍受它们,在这种矛盾中任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在众多关系中的独特性格是更高的艺术追求。

后面提到,艺术的分类有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他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我并不很理解,还需看后面的内容。

《美学(第一卷)》读后感(四):自觉的灵列夫·托尔斯泰论美学

.....因此,美学中所阐述的、模糊地为一般人所信奉的那种以“美”为依据的艺术理论,只不过是把我们——某个圈子里的人们——在过去和现在所喜欢的东西认为是好的罢了。

要为人类的某种活动下定义,就必须了解这一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要了解人类某种活动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就须根据这一活动的产生原因及其后果来考察活动本身,而不能单单根据它所给我们的快乐。

如果我们认为某一活动的目的只在于给我们快乐,因而只根据这种快乐来为这项活动下定义,那末,这样的定义显然是不正确的。给艺术下定义的情况也正是这样。……

正如那样认为食物的目的和用途是给人快乐的人们不可能认识饮食的真正意义一样,那些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享受的人们也不可能认识艺术的意义和用途,因为他们把享受的这一不正确的、特殊的目的加诸于艺术活动,其实艺术活动的意义是在它和其它生活现象的关系上。只有当人们不再认为吃东西的目的是为了享受时,他们才会明白,饮食的意义在于滋养身体。就艺术来说也是这样。只有当人们不再认为艺术的目的是“美”,即享受时,他们才会懂得艺术的意义。把“美”或者说从艺术得来的某种快乐,看作艺术的目的,这不但无助于我们判定艺术是什么,反而把问题引入一个和艺术截然不同的领域——即引入形而上学的、心理学的、生理学的、甚至历史学的探讨。为什么某些人喜欢这一作品,而不喜欢那一作品,为什么另一些人喜欢那一作品等等,因而使得给艺术下定义成为不可能。正像讨论一个人为什么喜欢吃梨而另一个人喜欢吃肉决无助于判定营养的本质是什么一样。讨论艺术中的趣味问题,关于艺术的讨论不知不觉地归结到趣味问题上,不但无助于我们弄清楚被我们称之为艺术的这一人类的特殊活动究竟是什么,反而会使我们根本弄不清楚这个问题。

《美学(第一卷)》读后感(五):站在门外看美学(大家来批评~)

《美学》阅读笔记一

——站在门外看美学

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几乎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毫无了解,对西方哲学史也知之甚少的人来说,直接阅读《美学》,无异于直面一个极具颠覆性的新世界。这种颠覆性,从小说,还包括许多词意,比如“真实”“理念”等等,都较原有的理解有很大出入。

因此,初读时的晕眩感,一直到我在哲学史里从浪漫主义运动走到十九世纪思潮,再借着罗素的眼睛看到了黑格尔的整体哲学思想以后,才稍稍转好。而后读一点,放一放,再读一些不相关的文学作品,渐渐地就比照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来。

但是到《全书序论》为止,我也只能算是大致了解了《美学》将要展开哪些论题,仅凭这些了解,要就某一专题做深入的思考和写作,我深觉力不从心,只好先大致梳理一下自己的阅读所得。

在罗素《黑格尔》的引领下,阅读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也就比较容易有头绪了。很多提法变来换去,说的都是差不多的意思。最关键的一句话“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P25注①),正是黑格尔对绝对理念的信念和辩证思想的体现。

我还没有能力给美下定义,但我并不赞同黑格尔心中的“美”。在我看来,黑格尔会得出这一结论,与其对绝对理念的信仰是分不开的——既然世界都是围绕绝对理念展开的,那么美自然也只是认识绝对理念的一种手段,按黑格尔说,还不是最佳手段。尽管他提倡“自由艺术”(P10),反对艺术服从实现艺术自身外的其他目的,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认识而艺术,也是一种目的。在我看来,美就是美,而不是理念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

绝对理念本身是否存在,也是存疑的,罗素对绝对理念的批驳,我大致是认同的,不承认部分真实,整体真实也就无从认识。许多久经历史洗练的文学作品,都被后人赋予了新的内涵,在不同时代有了不同的发展,而回过头看,它在某一时代某一场合下,都是真实的,这用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说,就没有办法解释。

另外,艺术可以有许多作用,认识作用是其中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没有必要争个非此即彼。比如说文学创作,可以是对未知的探索和解释,可以是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可以是记忆的再现,可以是沟通的尝试,可以是史实的记录,甚至可以是对心理创伤的抚慰和缓解等等。

但我也同时认为,“理性的和感性的统一,才能见出美”(P25注①),是很有道理的。这里面包含了辩证的双方,也包含了二者的统一。物质是存在的,但是同一样物,到了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不同的,精神也是存在的。而文艺创作正是把精神在物质上的投射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即把现实存在的对象心灵化,在把心灵得到的结果外化为现实中的不同载体。单有心灵的创作是不可能的,单复制现实的创作是“多余的”(P52)。那么怎样外化才是美的呢,黑格尔指明了一条和谐统一的路线,并为之配备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说,这种体系对于学科建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不明白的是,把罗素解释的绝对理念搬到美学里,很容易理解为典型论,有趣的是,黑格尔却是反典型论的。如果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确是永恒唯一的,单靠“感性显现”的丰富具体就不足以圆满地解决这一矛盾。这种为了表达同一种“必然”而精挑细选的“偶然”很难是真正丰富的,并且很快就会被固定成模式。

不管怎样,我还是觉得,生活并不总是那么线索清晰,因果分明的,有时甚至还是不讲道理的,在黑格尔看来,这是缺陷,在我看来,却恰恰是它生动有趣的地方。写及此,我突然想起米兰昆德拉的文艺观,他在《小说的艺术》里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小说的精神与极权世界是格格不入的,这极权世界,指的就是条分缕析的理性世界。在现实世界的各种情况下,我常能真切地感觉到矛盾的双方,却还不能真切地感觉到它们的和谐统一。大部分时候,我在它们的中间地带来回摇摆,倾听它们的存在。我的经验告诉我,理念是人们后天归纳出来的,现实永远比理念要丰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