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的立场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命的立场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命的立场》是一本由【丹麦】斯文·布林克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立场》读后感(一):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出生命,而非体验生命

在这个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精英主义盛行的工具化时代,每当我们被要求或想要做一件事时, Di一考虑的总是:“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而不是想这件事是不是真正值得去做。

我们这样想、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我们在体验这些碎片化的及时满足、成功和幸福后, 心却无法安顿,陷入不断地向外求得幸福感的忙碌、焦虑或迷茫的怪圈中,不是吗? 丹麦哲学家 斯文·布林克曼教授告诉我们: 这是实用主义工具化思维的必然结果。只有我们以事情本身为目的,才能站稳自己的立场,活出生命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比如,我们做善事,以做善事本身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得到心灵的愉悦、他人的感恩甚至社会的认可(虽然我们也会获得这些)。 这种纯粹地付出,才是在做真的有内在价值的事。 再比如,我们爱孩子,以爱本身为目的,而不是孩子听话、顺从,你才爱他/她。 只有接纳真实的孩子,无条件、不求回报地爱Ta,Ta才会感知生命本身值得被爱,自己活着是有尊严的、有意义的,而自驱成长。

《生命的立场》读后感(二):低物欲时代 如何活出人生的意义?

斯文•布林克曼是丹麦奥尔堡大学心理学教授,非典型哲学家,主要研究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哲学、伦理和方法论议题。

要想活出人生的意义,必须摒弃工具化的思维,去做有内在价值的事情。本书与读者探讨的是10个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主义思想,并将这些思想汇成一套生活哲学,指导我们抵抗日益严重的工具化和功利性思维,化解物欲横流带来的困惑,帮助我们站稳生命的立场,活出人生的意义。

书中一共有十个章节,每章涉及一个存在主义的主题。每一章里,作者都会解释主题背后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与我们当今潮流的联系。这十点思想看似无用,却是有用,它们能够传递这样一种理解:有用的很少有意义。

或者套用流行的话来说,“无用的才是最有用的”。我们读书看书学习就是这样,看似没有用的,看似多读书不读书都一个样,但是事实上,一年,两年,十年下来,差距就大了。

这十点思想具体是:

一、善:如果我们做某事的目的是这件事本身,那么它一定是至善的。——亚里士多德

二、尊严:凡事或有价格,或有尊严。——康德

三、承诺:人是有权利做出承诺的动物。——尼采

四、自我:自我是一种与其本身相联系的关系。——索伦•克尔恺郭尔

五、真:尽管没有真理,但可以做个真诚的人。——汉娜•阿伦特

六、责任:个人与他人存在关联,必然会将他人生命的一部分握在手中。——K.E.勒斯楚普

七、爱:爱是一种极其不易的认识,认识到自我之外的他者是真实的。——艾丽丝•默多克

八、宽恕:宽恕不可宽恕的,才是宽恕。——雅克•德里达

九、自由:构成自由的,主要是责任,而不是特权。——阿尔贝•加缪

十、死亡:谁学会了死亡,谁就学会了不做奴隶。——蒙田

作者在讲完这十点思想后,会概述一下这些思想如何教我们活出一个有意义的生命,还会探索以不同的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

这十点思想是从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借用过来的,通常被表述成一句句的格言。作者建议,对这些格言警句可以背熟,牢记于心。这些思想与我们生活的时代尤其相关。旧思想不会因为旧就不好。其实不用作者提醒了,我看到这些警句格言,早就想默默地把它抄下来,就和小时候摘抄名人名言或美文佳句一样。能够探讨如何活出人生的意义,让我们倾尽全力“入世”,积极地生活,这种正能量谁不爱呢?

《生命的立场》读后感(三):我们做事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做某事的目的是这件事本身,那么它一定是至善的。

——亚里士多德

小李是名小学老师,最近她觉得特别痛苦。她现在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收集整理各种信息,包括学生及其家庭成员的的健康监测信息,填一大堆表格。每天做完这些差不多都要到后半夜,真正用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被严重压缩,自己家里更是顾不上,只能把家务活都丢给老公。

如果一名教师的目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让学生们学得更好,那么,这位教师一定是至善的;对教师的考核体系,如果都是围绕着教学质量展开的,那么,这个教师的考核体系也会是至善的。相反,如果在考核体系里加入了其它杂七杂八的指标,老师为了拿到优秀奖励把精力更多放在其他事务上,那必然会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

医生也同样。以前中药房门口有一幅对联,“但愿世上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当时医生的目的是提高医术,妙手回春,帮更多的人解除病痛就是功成名就,因而是至善的。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医院的考核指标变成收益多少,很多乱相就出现了,比如,多年前爆出某患者治疗失败而医疗费账单有几百万;很多癌症病人为了治病把家里的房子卖掉,到处借债倾家荡产,也没能阻止病情发展;更有甚者,有的恶毒医生为了多赚钱故意把小病说成大病,不用治疗的病一定要做手术割掉器官……所有这些都已经背离了治病的目的和初衷。

我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立场》一书中指出,要想活出人生的意义,必须摒弃工具化的思维,去做有内在价值的事情。

本书与读者探讨的,是10个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主义思想,并将这些思想汇成一套生活哲学,指导我们抵抗日益严重的工具化和功利性思维,战胜经济发展带给我们的各种思想和行为扭曲,帮助我们站稳生命的立场,活出人生的意义。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目的定位在提升职业技能和素养上,他就是至善的。朋友体检查出得了肿瘤,他的医生给他详细分析了各种治疗方案,并建议他保守治疗。朋友接受了,没有过多干预,隔了半年多再去体检病情也没有发展,目前非常乐观。现在他逢人就说,癌症也没那么可怕,只要保持心情舒畅,有的人甚至可以自愈。他很感激遇到的那位医生,至少在他剩下的余生不用在医院病房里痛苦度过。

《生命的立场》读后感(四):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生而为人,我们都有自己信奉的原则和立场。在《生命的立场》这本书中,丹麦的作者斯文∙布林克曼和我们分享了,如何活出人生的意义。书中有值得坚守的10个生命底层逻辑,作者认为要想活出人生的意义,必须摒弃工具化的思维,去做有内在价值的事情。

道德首先要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这是康德说过的话。人生在世,我们必须遵守群体的道德规范。

《生命的立场》属于清醒哲学系列,作者以反成功学的认知,试图把现代人从“没有尽头的幸福跑步机”上拯救下来。

生活中,很多人会过度励志,使用一些并不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追求人生成功的假象。最近在《脱口秀大会的第5季》有一场以躺和卷为主题的比赛,听下来的意思,还是要卷。不知道是否为了适应社会的主流思想。

其实,躺和卷都是一种选择。个体觉得值得就是最好的。

听说过一个这样的故事,说一位历经艰苦奋斗的人,晚年到乡村去养老。池塘边遇见一位钓鱼的老人,两人攀谈间说起人生的意义,成功人士说,我梦寐以求的生活就是有朝一日能看着夕阳在池塘边钓鱼。老人说,这样的人生我过了一辈子。

当然,我们可以说殊途同归,但是生命的丰富和质量不同。是的,生命的经历塑造了不同的个人。所以,躺还是卷,真的只是一种选择而不应该按照某种世俗的约定来让自己必须要过的一种人生。

这本书中作者用几篇内容探讨了死亡。死亡是我们的忌讳,是我们一直避而不谈的人生命题。但是人人都会面临死亡,无可逃脱。

作者认为如果我们正确地于这种无法避免的境遇相联系,死亡就可以带领我们走向一种存在主义意义上的自由。向死而生,或许才是生的意义。

书籍作者斯文是丹麦奥尔堡大学心理学教授,非典型哲学家,罗森凯尔奖的获奖者。在书中作者对哲学的认知,主要体现在心理学和人文科学中的哲学、伦理方法等论议题当中。

有时候,心灵鸡汤看得多了,应该看一些类似的心灵毒鸡汤。因为这可以让我们消化自己的平凡和自己的普通。

《生命的立场》读后感(五):人间清醒:尽管没有真理,但可做个真诚的人

二十世纪有一位名叫汉娜•阿伦特的女性哲学家,她是you tai 人,曾经是na cui 分子海德格尔的情人。二战时,她曾经帮助you tai儿童前往巴勒斯坦,后来辗转到纽约,开始用哲学思想解决主要社会问题。 关于存在主义,她提出了“真”的思想,那就是:尽管没有真理,但可以做个真诚的人。 这个思想观,就记录在《生命的立场:值得坚守的十个生命底层逻辑》这本书里。 本书作者斯文•布林克曼是丹麦的心理学教授、哲学家,又是知名文化批评家。 除了本书,他还著有《清醒》《自在人生》,这三本书构成了清醒哲学系列。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知道了宇宙大爆炸、古生物学、地质学和达尔文进化论等这些理论,知道了就连山川和物种都是在不断变化中的。 所以,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必须要学会灵活和变通。 而社会的稳定,是要靠我们亲手来创造的。阿伦特认为:可以通过真诚的话语和可靠的行动,让这个充满偶然和多变的世界稳定下来。 在谈到阿伦特“真”的思想时,作者斯文解释说:阿伦特所指的真理并不是指科学知识,而是从我们生活方式中显露出来的真理。 如果在真的条件下选择真,会更加有人性,更有尊严。 不可避免的是,在追求真的过程中经常会和其他的要求相冲突。而生命最大的悲剧就是有一些困境是没有最终答案的。 尽管如此,我们说真诚的话,做可靠的事,就能够兑现与他人的承诺。所以真才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存在主义的立场。 除了汉娜•阿伦特关于“真”的思想观,书中还有其他九个思想观。 关于“善”,亚里士多德说:如果我们做某事的目的是这件事本身,那么它一定是至善的; 关于“尊严”,康德说:凡事会有价格,会有尊严; 关于“承诺”,尼采说:人是有权利作出承诺的动物; 关于“自我”,索伦•克尔凯郭尔说:自我是一种与本身相联系的关系。 关于“责任”,K.E.勒斯楚普说:个人与他人存在关联,必然会将他人生命的一部分握在手中; 关于“爱”,艾丽丝•默多克说:爱是一种极其不易的认识,认识到自我之外的他者是真实的; 关于“宽恕”,雅克•德里达说:宽恕不可宽恕的,才是宽恕; 关于“自由”,阿尔贝•加缪说:构成自由的主要是责任,而不是特权; 关于“死亡”,蒙田说:谁学会了死亡,谁就学会了不做奴隶。 作者就是以这十个存在主义思想为核心,探讨它们的内在价值。在此基础上,汇成一套生活哲学,来指导我们抵抗日益严重和扭曲的工具化和功利性思想和行为,帮助我们站稳立场,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